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緊貼“企業感受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人民網記者 葛俊俊
2025年08月09日11:44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始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關鍵一招。

8月7日,在上海市“政府開放月”活動中,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上海招商引資穩中有升、穩中向好:1—6月,落地項目1944個,總投資6791億元,完成年度招商目標58%﹔民營投資落地項目1539個,總投資3560億元,佔招商項目投資額半壁江山……這一系列數據是上海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有力見証。

從2018年起,上海連續八年將優化營商環境列為“新春第一會”核心議題。今年2月,上海發布優化營商環境8.0版行動方案,58項任務直指企業痛點﹔5月,提出優化營商環境“十大攻堅突破任務”,以刀刃向內的精神,讓關鍵難題浮現,為下一步工作指明坐標。

政府工作做得好不好,企業群眾最有發言權。

“作為企業,最看重的就是營商環境。”2000年,上海依工落戶莘庄工業區后,陸續投資了4個生產基地,還成立了中國首個全球研發中心。上海依工汽車集團總裁王迅飆用“非誠勿擾,有求必應”總結政企的配合度。自遷入閔行區以來,企業的銷售、生產規模和稅收貢獻逐年穩步增長,2024年銷售收入超40億元,納稅總額超4億元。“今年我們的產值預計將進一步增加5億元。”王迅飆信心十足。

同樣,2016年在莘庄工業區成立的博雷頓,已於2025年5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執行董事、副總裁楊慧表示,園區構建了“研發—制造—服務”全鏈條生態,推出了“一企一專員”服務機制,均助力企業快速得到市場和資本的認可。

緊貼“企業感受度”,上海市級各部門舉措頻出:市公安局推出24條護企惠企舉措﹔市商務委發布優化上海餐飲企業發展環境若干措施﹔市綠化市容局出台優化設攤治理10條措施﹔市消防局發布便民利企12項措施等。

上海各區也創新不斷,讓“數據跑路”替代“企業跑腿”。閔行區打造的連廊“網購式”惠企平台,讓企業查詢政策猶如“網購”般便捷﹔寶山區廟行鎮、羅店鎮、羅涇鎮優化審批流程和監管服務,打造網紅集市,激發城市活力。

此外,上海還構建了“找線索—知需求—促合作”的閉環機制,為營商環境優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借助會展平台引流,上半年市區聯動參加上海國際車展等重點會展活動125場,對接項目線索超2000條﹔在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舉辦“區長面對面”活動,讓企業家與區長直接對話,直接促成多個重點項目落地……三個階段緊密銜接,形成了從資源匯聚到需求匹配再到落地保障的完整鏈條,讓優質項目在上海“引得來、落得快、發展好”。

“投資上海,隻管放心來。”上海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副主任張為表示,項目招引到上海后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要用足、用好上海的各類資源,賦能企業實現更大的發展。

以豐田雷克薩斯項目為例,上海制訂了一攬子支持舉措,解決企業發展難題。在產業鏈生態構建方面,通過會展招商、專場洽談等方式,持續招引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為豐田打造“一小時供應鏈半徑”,在生產核心環節實現“近地化”採購,預計本土化率將達95%以上,從而實現“單個企業發展”與“產業生態繁榮”的雙向賦能。

2024年10月,上海向仙途智能頒發了上海市首張智能網聯汽車上路許可牌照,這也是全國首張無人駕駛環衛裝備城市公開道路上路許可認証。企業負責人感慨:“這是上海市政府排除萬難,一心為企服務的體現,不僅提振了我們的信心,也讓我們更堅定地扎根上海。”今年6月,該企業再次獲得了7張無人駕駛路權牌照,在浦東新區7個區域進行常態化運營。

系列惠企政策服務是否取得實效?答案是肯定的。今年4月10日,上海推出“隨申兌”平台,實現企業找政策、問政策、兌政策、評政策的一站式服務。截至6月30日,累計推出158項“免申即享”服務,服務企業超270萬次。近期,優化營商“十大攻堅突破任務”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市市場監管局推出的企業名稱“智能幫辦”系統,自2月份上線以來即被選用800余次﹔市規劃資源局的“一張圖”系統,實現竣工驗收“五合一”﹔38家行政執法部門已全面應用“檢查碼”系統,其中33家部門已基本建立檢查事項庫、檢查對象庫。

營商環境優化,不僅是政府的“獨角戲”,更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唱團”。上海正通過制度創新,讓企業、協會、媒體、公眾都成為營商環境的建設者:發布“外企聊營商”系列短視頻,以“他者評價”增強營商環境口碑說服力﹔啟動“大咖聊營商 產業新動能”系列論壇,研討產業營商環境的需求和制度供給﹔強化“營商體驗官”機制,邀請體驗官代表座談研討等。

今年,世界銀行官網發布2025年度中國企業調查報告,報告中涉及營商環境的59個測評點中,上海有22項達全球最優水平。這意味著,上海正以“排頭兵”的擔當,書寫著優化營商環境的新范本。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上海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務實的舉措、更優質的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的企業來滬投資興業。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