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匯公園成上海首座光污染防控及健康照明示范公園

從“亮起來”升級為“亮得健康”
徐家匯公園成上海首座光污染防控及健康照明示范公園
上海目前已有862座公園實現24小時開放,佔比超八成。出於通行、安全等因素的考量,這些公園需要夜燈長明,但長時間的人造光源照射控制不好,就會產生光污染。
記者昨天從上海綠化市容部門獲悉,上海正在推進一批光污染防控及健康照明示范公園,讓24小時開放或延長開放的公園從“亮起來”升級為“亮得健康”。
徐家匯公園是上海首座光污染防控及健康照明示范公園。記者在公園沿湖步道上看到一種燈頭像飛碟的步道燈,這15盞“飛碟燈”點亮后,光照被控制在面向地面的一個圓台體范圍內,豎截面是一個120º的扇形。
燈光之所以沒有往上“跑”,秘訣就在“飛碟”上。上海瑞逸環境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副總監金綺櫻告訴記者,燈頭下方有一個固定在燈柱上的環狀燈具,燈光向上射向“飛碟”后,以被控制的角度折射到地面,這樣就避免了不受控制的燈光向周圍照射。這種“飛碟燈”採用了一種超白納米級粉末做涂層,確保燈光的強度在折射后不會大幅衰減。
在兼顧角度和強度的基礎上,“飛碟燈”還可以隨時間、季節變換亮度和色溫。18時亮燈時和次日6時熄燈前,是燈光最亮的兩個時間點﹔21時到次日3時則是燈光最暗的時候,亮度隻有最亮時的45%至51%。
徐匯區燈光廣告管理所唐皖鬆介紹,這是為了園內的生態環境考慮。進行景觀燈光提升改造前,綠化市容部門聯合設計方對徐家匯公園進行了調研,發現83.58%的人在18時至24時前往徐家匯公園,20時后游客明顯減少,一直開著“最亮模式”不僅浪費電,還會干擾動植物的休養生息。
色溫的變化也是類似的思路。18時開啟時的色溫為4000開爾文,這是中間色溫,主要呈現為白色。隨著夜色漸深,色溫會慢慢降到3300開爾文以下,主要呈現為暖黃色,給路人帶來安定感。拂曉前,色溫從2700開爾文飆升至5000開爾文到6000開爾文,這種“清涼型”的中高色溫主要呈現為偏藍色,讓燈光更趨近周邊環境。
“我們希望優秀的景觀燈光也可以成為‘公園+’的一部分,給都市夜歸人帶來‘療愈感’。”唐皖鬆站在徐家匯公園的天橋上,向記者介紹名為“季節彩霧”的景觀——以天橋兩側的高大喬木樹冠為幕布,16根彩霧音樂雷達燈杆是擁有多種才藝的“演員”。
這些“演員”感應到有一定數量的行人經過后,會根據四季變換,用不同風格的燈光照射在燈杆背部噴出的水霧上,營造出夢幻的“夜空”。現在是夏天,“季節彩霧”切換為“螢火之森”模式,在天橋上的行人仿佛“飄”在藍紫色森林上層的雲霧中,耳畔還伴有夏夜的虫鳴。
徐家匯公園的景觀燈光將來還有“彈幕”功能。
記者在公園的跑道上看到十幾種照射在路面上的圖案,比如一隻卡通白貓在橙色的圓洞內探頭探腦,下方寫有“生活明朗 萬物可愛”字樣。
“我們發現徐家匯公園是夜跑族的聚集地,希望這些跑道上的圖案燈能給夜跑族帶來驚喜和幸福感。”金綺櫻表示,他們受到網絡視頻彈幕的啟發,將來會定期向公眾征集有趣的圖案和文字,用更時髦有趣的方式吸引市民游客主動參與公園的建設管理,“這樣的公園更有歸屬感、參與感”。
徐家匯公園景觀燈光從“亮起來”升級為“亮得健康”的經驗將在更多公園推廣。唐皖鬆透露,綠化市容部門正聯合設計單位研究制定相關設計導則,屆時推廣到一些正在進行景觀燈光提升工程的街區,比如氣象片區、環交大片區等,讓上海公園的夜色更健康更療愈。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