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電影節三十"光"年 星光熠熠的城市記憶
五代金爵獎杯集中亮相,還有滬上影迷珍藏的票根、海報、紀念品、簽名——
上影節三十“光”年,星光熠熠的城市記憶
■本報記者 鐘菡 張熠
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於9日開幕。
昨天上午,記者還沒走進大光明電影院,就已經能感受到濃濃的電影節氛圍。門口的巨型排片表,以上影節今年的海報為底,熱門場次如《亂世佳人》《末代皇帝》《教父》《犬神家族》等貼上了顯眼的“滿”字。沿著台階往上走,大扶梯右側逐級放置了主題道旗,上面是每一屆電影節的金爵獎最佳影片和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姓名。當天,“三十‘光’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三十年展”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開展,眾多上影節官方及影迷提供的藏品,喚起影迷們關於電影與這座城市的記憶。
五代金爵獎杯不斷優化
1993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初試啼聲,彼時的金爵主席是著名導演謝晉,最佳影片是《無言的山丘》。30年來,這個從無到有的中國A類國際電影節,經歷了怎樣的成長歲月,可以從大光明電影院的展品中一探究竟。
經過一面面主題道旗,進入大光明二樓的影迷沙龍,這個不算太大的展示空間內,歷屆上影節主題海報一字排開,徽章紀念卡、電影節票根、紀念郵票等頗具文化價值的藏品,無聲訴說著上影節30年的發展歷程。
最令人矚目的無疑是展櫃中齊聚一堂的5代金爵獎杯。上影節初創期的工作人員介紹,金爵獎當年的命名有過很多方案,包括浦江杯、申花杯等,最后才從《詩經》中汲取靈感,選擇了中國青銅器時代的標志金爵酒杯,體現東方文明古國的傳統文化內涵。初代金爵獎杯的造型也能反映當年的創意——上影節最初的設想是在金爵獎杯下方纏繞電影膠片,可惜由於膠片挂不住,而且效果不佳,最后才確定下用金屬制作的膠片造型底座。
如今的第五代獎杯,從基座到爵杯,已經做了不少優化。金爵獎杯採用的酒杯造型是以明代至尊爵杯為母版,最新的爵杯部分按照現代手法進行簡化,而基座則採用晶石概念造型,意義取自五行中的“土生金”,一方面有“電影藝術是經過反復雕刻的心血結晶”的寓意,一方面也便於獲獎者端拿。
遵循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人民的節日”的辦節宗旨,“三十‘光’年”展在策劃創意之初,就將影迷放在了重要位置。展覽面向廣大影迷進行藏品和故事征集。如今展出的票根、海報、紀念品、簽名,都源自滬上影迷的珍藏,“影迷們踴躍參與征集活動,提供了數千份藏品,每一份藏品,都蘊含著對電影的熱愛”。
72歲影迷收藏歷屆票根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個懸挂在牆上的大型相框裡,有第一屆上影節到第24屆上影節的全部票根,這是資深影迷梅海星的收藏。1993年,上影節初創時的票根還沒印“上海國際電影節”字樣,梅海星在當時的勝利藝術電影院連看了至少5場電影,他保留著當時手寫的片單。
梅海星今年72歲,第一屆上影節舉辦時,他在下班回家路上,騎車拐到乍浦路橋附近的勝利電影院時,看到影院拉出橫幅,上面寫著“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那時候宣傳不像現在這麼鋪天蓋地,就《解放日報》等報紙上刊登了一些消息,我也沒太留意,直到看到這條橫幅,想起來了,就去買了幾張票子。”票價10元一張,跟當時8元、10元的電影價格沒太大區別。“第一屆的票子就是普通電影票,第二屆才有了上海國際電影節專用電影票,但第一屆至第八屆的電影票上並不標注片名。”后來,電影票上的片名、導演、主演、展映時間一應俱全,越來越專業。
梅海星留下了票根,一收藏就是數十年,並且其后30年,每屆電影節都沒有錯過。在他的收藏中,有尤為珍貴的第一屆電影節開幕紀念封、紀念郵票、報紙頭版頭條﹔更有歷屆排片表、市民觀影手冊,集納起來,收藏冊足足有厚厚的15本,堪稱市民版上影節編年史。
梅海星印象最深的是意大利導演馬烏利茲奧·夏拉。在他的第10屆上影節收藏冊中,有一張兩人的合照,照片下面貼著2007年6月22日五角場萬達影城的票根。“那場放映的是意大利影片《克萊採奏鳴曲》,導演圍繞這部家庭倫理片背后涉及的社會現象、夫妻家庭關系等話題,與現場200多位觀眾交流了40分鐘,不厭其煩地回答影迷的問題。他的認真,深深打動了我。”如今已經退休的梅海星搬去鬆江養老,近幾年經常在鬆江看電影。“看電影節的電影,我從中年看到老年,越看越年輕。”
展覽中,為上海國際電影節服務了20多年的張志明提供了難得一見的電影節空白票版,他是為電影節提供電影票票版印刷的上海寶山譯文印刷廠廠長。
張志明記得,上世紀90年代,全上海的電影票都在電影主管部門指定的兩家印刷廠印刷,譯文廠是其一。“像大光明電影院這些當時的大影院,都在我們這兒印電影票。”當年沒有電腦,電影院用的票版全靠人工排版,每一場電影都要單獨制作包含廳、排、座信息的模板裝到印刷機上,“從第二屆開始,各家展映影院的票上加了電影節的名稱﹔從1999年第四屆開始,我們開始和電影節合作,印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專用電影票。我們要更仔細地校對座位信息,因為那時畢竟是人工排版的,要盡量避免出現重號”。當下觀眾習以為常的電腦打印電影票,第一次出現在2006年第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電影票“進化”到隻需要印空白底版后,張志明開始留意票面上的文化元素。“票版設計師開始根據電影節的主海報元素來設計,有了清晰的文化標識感。像第22屆的票版就非常特別,底版上有美猴王掀開帘子的主海報元素,電影節字樣也從傳統的橫排變成了豎排,很有文化氣息。”如今電影節的票版很有講究,不僅要好看,也要有防偽功能。“普通電影票是80×85mm大小,電影節是80×200mm,一開始用237克熱敏紙,和票務平台合作后,為了方便自助取票機吐票子,就換成了140克的。”張志明透露,影迷如果想要收藏質地更厚實的電影節票,可以選擇去櫃台打印,用的是200克熱敏紙。
大光明留下的熠熠足跡
對上海國際電影節而言,位於南京西路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同樣具有特殊意義。這座鄔達克設計、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地標性影院,見証了上海國際電影節數十年的發展。
大光明電影院副經理胡諶介紹,上影節期間,大光明將重啟疫情期間一度中斷的電影節熱門影片海報展,作為大光明電影院的保留項目,這是不少影迷心目中的經典打卡地。
和不少電影節展映影院一樣,目前大光明電影院的放映設備、字幕機等都進行過調試檢修,發現問題及時更換,取票機等常規硬件設備同樣定期維護。值得一提的是,大光明擁有獨特的“千人大廳”,不少上影節首映影片把見面會放在這裡舉行。“目前,國際影人的行程還在陸續敲定中,我們會積極對接、配合電影節組委會的安排,做好見面會的承辦工作。”胡諶介紹,影院見面會通常根據主創嘉賓的人氣判斷客流量,提前做好安全准備工作。“影片散場時容易形成人流對沖,需要以盡可能快的速度疏散人流。”目前,大光明電影院已針對這些情況進行現場預演。
大光明電影院從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始就參與其中,與上影節一起成長。在大光明工作近10年來,胡諶印象深刻的是購票方式的變化,頭幾年以線下為主,購票隊伍長達幾十米。近幾年,影迷搶票的主戰場轉到線上,線下排隊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熱門電影“秒沒”的都市傳說。“線下購票時代,可以從徹夜排隊的人群中更直觀感受到影迷的熱情,如今則是被幾秒鐘幾十萬張的出票量所震撼。”
一場場上影節首映會,為大光明留下星光熠熠的足跡。“電影節的世界首映影片很多,常有不少國際明星來到這裡與上海觀眾交流,像是蘇菲·瑪索、布萊德·皮特、休·格蘭特等。”胡諶記得,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時,英國演員休·格蘭特將其新作《編劇情緣》的世界首映放在上海,見面會就在大光明電影院舉辦。有趣的是,由於休·格蘭特本人也沒有完整看過影片,映前交流結束后,大家都以為休·格蘭特走了,其實他悄悄留在影院裡,和上海觀眾一起看完了電影。
“我們在二樓給他找了一個稍微偏一點的位置,觀眾都沉浸在電影裡,沒人發現他在。”胡諶說。那天影院兩場觀影活動的間隔很短,《編劇情緣》快放完時,后一場影片的很多觀眾已經等在門口。影片結束后,保鏢帶著休·格蘭特直接從大堂離開,當他走過人群,和很多影迷擦身而過時,大家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上了車,人群中爆發一陣騷動,“剛剛走過去的是不是很有名的英國明星?”“是休·格蘭特嗎?”胡諶至今記得人群中那些影迷的臉龐,他們臉上的神情從疑惑、驚訝轉為激動就在一瞬間,像銀幕上的光影一樣烙在她的腦海裡。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