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30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進入長江口水域

2023年06月07日09:44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長江口的中華鱘和胭脂魚野生種群,又有新成員加入。在昨天舉辦的2023年上海市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中,隨著放流槽依次打開,30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2萬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順著滑道進入長江口水域,開啟回家之旅。

上海市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已連續舉辦了20多年。這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保護指示精神,落實長江“十年禁捕”生態策略,響應農業農村部全國“放魚日”統一部署,履行水生生物養護職能的具體實踐,已成為上海市一張綠色生態名片。

就在今年5月,市農業農村委聯合多方共同發布《關於進一步規范本市公共水域放生(增殖放流)活動的意見》,進一步規范公共水域放生(增殖放流)活動。“本次放流活動以此為指導,推進規范放流、科學放流。”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放流前,工作人員為中華鱘安裝植入衛星標志和體內標志,為中華鱘放流效果評估和中華鱘海洋生活史研究做准備。放流過程中,使用定制的放流槽和滑道等設施,減緩放流苗種受水體的沖擊。

放流是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的一方面,日常搶救、人工保種、繁殖等也是延續物種生存的重要措施。

中華鱘是長江裡現存最大的魚,已是極危物種,被稱為“水中大熊貓”。它們在長江中出生,在海洋中長大成熟。成熟親魚每年從長江口溯流而上,歷經一年半左右,洄游3000多公裡至長江上游產卵繁殖,出生的幼魚隨著長江水順流而下,至第二年春天到達河口。長江口是中華鱘幼魚入海的重要中轉站,就像人從平原到高原一樣,它們在這裡進行為期半年左右的肥育和海水環境適應,繼而投入海洋的懷抱。

“中華鱘屬於對環境敏感性較強的物種,對產卵場的地形地貌、底質、水流、溫度梯度都有較高的要求。近年來,因受洄游通道阻隔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它們的生存環境惡化,野外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上世紀70年代洄游的中華鱘親魚有數千尾,現在監測到的已不足20尾,且上游產卵場連續六年沒有監測到自然繁殖,物種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顧士連說。

上海水野中心中華鱘基地目前生活著500多尾中華鱘,既有近年來從野外水域救助成活的野生中華鱘,還有人工蓄養的“子一代”“子二代”。在這裡,放流的中華鱘會進行野化訓練,通過造浪機模擬水流波浪環境、人工調節鹽度環境以及投喂鮮活餌料等方式,提高其野外適應能力。

同時,中心科研能力建設正按下“加速鍵”。記者在現場看到,中華鱘保護基地二期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土建施工已進入收尾階段。據介紹,項目建筑面積達4萬平方米,共有三個主體館,其中新建的中華鱘館承擔保種功能,與一期場館形成聯動,投入運營后將進一步提升設施水平,為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研究“加力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