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首個海洋生態修復工程二標段水上工程順利完工

6月6日上午11時,隨著“合力6”輪緩緩駛出施工區域,上海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二標段水上結構施工全面完工。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資源部出資的上海市首個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工程內容以生態修復為核心,包括潮間帶18座牡蠣礁、3座濕地泡建造等。其中二標段位於上海最東南角——號稱“東海陽台”的南匯嘴觀海公園外側。
“我們這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風大浪太大,潮小水太淺。一個月可施工窗口期最短時隻有12天。”項目生產經理宋永華表示,該區域內水上施工作業受風、浪、潮影響極大,自去年10月船舶進場施工后,短短2個月內就經歷了9次寒潮,面對迫在眉睫的工期壓力,要想如期保量完工,必須爭分奪秒搶工期。
了解到企業的困境,洋山港海事局進一步暢通審批部門與現場監管部門信息通報和流轉渠道,優化了審批流程、壓縮了審批時限,將審批時間由15個工作日壓縮至10個工作日,最快的審批甚至當天可辦結,為項目部在施工高峰期安排30多艘施工船舶和預制構件運輸船舶在現場施工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面對30多艘船隻、200余名施工人員同時“擠”在不足3萬平方米水面上,還要在相隔僅90米的礁體之間來回作業的情況,海事現場監管部門嚴把施工船舶准入關,和施工單位共同建立了入場前安全檢查制度,對於施工船舶不適航適工、船舶配員不足等嚴重影響海上交通安全的情況一律不准予進場施工作業﹔同時強化事中監管,多次走訪施工項目部了解工程進度和解決施工單位急難愁盼問題,利用監控、無人機巡視、現場登輪檢查等方式為現場作業船舶、人員提供安全保障,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船舶及時通報施工單位,必要時立即清退出場。
如今,該項目水上結構施工已完成100%,未發生一起安全、防污染事故。隨著海洋生態的修復,“東海陽台”將迎海鳥三五成群結伴飛過,與海面上巨大的低灘牡蠣礁群相映成趣的美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