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想買滬惠保,卻因為生僻名字遇到困境

想買滬惠保,生僻名字市民卻遇困境
呼吁統一字庫和“幫辦流程”,提升辦事體驗
■本報記者 唐乙雋
打開支付寶,進入投保頁面,市民穆女士熟練地輸入家庭成員的姓名及身份証號碼,伴隨著短信通知、醫保扣費,她幫助家人順利參保了2023年度滬惠保。線上操作如此便捷,僅需短短幾分鐘便可完成,但輪到穆女士自己參保時,這一切卻變得艱難。
阻礙都來源於穆女士名字中的一個“ying”(二聲,左王右瑩)字。這是“㼆”的異體字,與“瑩”同義,至目前為止,尚無法通過輸入法打出這個字,這令穆女士幾乎與任何數字信息化時代的“紅利”無緣。
而這,並非是穆女士一個人的困局。5月9日起,2023年度滬惠保在隨申辦、支付寶及微信小程序上開啟投保窗口,部分名字裡有生僻字的市民面臨線上辦理難題。在數字化時代,他們遇到了尷尬的“名字困境”。
“我們被數字時代拋棄”
穆女士回憶2022年第一次投保滬惠保時,就因無法完整輸入自己的姓名,最終宣告失敗。此番遭遇投保難題,她已不意外。事實上,除滬惠保外,姓名中的這個生僻字使她無法進行任何需要實名認証才能完成的線上操作:無法使用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無法線上購票、無法在線完成退稅及保險報銷等業務,甚至無法在手機上預約挂號就醫。
“簡而言之,就是被數字時代拋棄了。”穆女士這樣總結和自嘲,而面對這些線上辦不成的事,“人工辦理”成了她唯一可以解決的路徑。她向記者介紹,由於去年滬惠保投保不成,她第一時間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求助,幾天后,經由醫保局工作人員來電幫助,最終通過醫保卡號完成了投保。今年再次遇到問題時,穆女士以為自己“有了經驗”,但工作人員處理的方式換了一種,“說要通過家人的手機號來完成投保”。這回,反饋和解決都沒有那麼快。
“打不出”,這僅是生僻字數字化困局中最為極端的一種情況。數據顯示,我國有6000萬公民的姓名中含有生僻字,而除去無法輸入的漢字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即便在輸入法中找到了這個字,距離正常使用依然相去甚遠。
通過搜狗輸入法及“蘋果”手寫的方式,張女士不難找到自己名字中的生僻字,但鍵入支付寶等App時,全部顯示為一個空格。去年投保“滬惠保”時,她從上海人社App中將這個空格復制到了支付寶App中,成功完成了線上投保。然而,此番再次按照老方法操作,系統卻提示“無法識別”,“隻能撥打電話反饋后,等待人工處理”。
更為奇怪的是“㛃”(jie,二聲)這個字,既能通過輸入法輸入,也可以在各電子設備上准確顯示,但一到實名認証環節,卻無一能夠順利通過。姓名中帶有該字的網友王女士告訴記者,遇到辦理具體事務,“等待人工處理”幾乎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情,而最終“無疾而終”的案例同樣比比皆是,“看到‘實名認証’,我就緊張”。她坦言。
“生僻字”如何變得“生僻”
其實,這些漢字明明在身份証上可以顯示、字典中也能查到,但在公民的日常數字化生活中,為何卻“隱身”了呢?
對此,一位銀行信息技術從業人員向記者解釋:“通常來說,各個電子平台要能成功識別出一個漢字,需要滿足3個條件。首先,要能在輸入法中輸入該漢字﹔其次,要有相應的編碼將其轉化為計算機能夠理解的二進制語言﹔最后,是所使用的設備、軟件、系統等包含相關字符集。”拆分來看,當前市面上的大部分中文輸入法及信息系統均採用GBK編碼字符集,這套於1995年發布的漢字編碼標准僅收錄常用漢字2萬余個,無法覆蓋大部分在人名或地名中使用的生僻漢字,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用於轉換字符的Unicode標准持續更新,由於前后兩端的“過濾”,無法輸入或無法識別的情況便極易產生。
事實上,漢字編碼標准也並非沒有更新。在2000年及2005年,新的漢字編碼標准GB18030分別正式發布第一版和第二版。不過,不少輸入法及信息系統的字符集並未隨之更新,再加之沒有相應的強制監督手段,生僻字的數字化問題便如同“滾雪球”一般積累起來。
當前,公安部門使用的人口信息字庫能夠在最大范圍內覆蓋生僻漢字,其所使用的是國際編碼標准及國家編碼標准設立時劃定的自定義編碼區塊(即私用區,Private User Areas),這樣一來,即便通行的字符集中尚未收錄此漢字,也可以將其進行數字化登記。“可以說,這是一種臨時碼,並非正式編碼。”而一旦這些PUA字符擁有了正式編碼,兩個編碼之間還會產生一定的沖突。“‘㛃’字的問題就可以這樣理解,即便看起來一模一樣,但背后的編碼不同,識別就無法完成,這種現象也使生僻字問題更加復雜。”
呼吁統一字庫標准及處理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生僻字的數字化困境正日益凸顯,社會各界均對此給予了強烈關注。
2022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信息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強制性國家標准(GB18030-2022),共收錄漢字87887個,比上一版增加了1.7萬余個生僻漢字,並要求公共服務產品及系統至2023年8月1日更新完畢。這不僅意味著可輸入、可識別漢字數量的增加,更使得各個系統之間有望實現統一與互通。而在剛剛過去的第十四個“聯合國中文日”,“生僻字征集”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由用戶提交的尚未編碼的生僻漢字一旦經過審核和考証,便有可能被收錄進漢字標准字符集,在未來實現數字化輸入。
不過,這尚且“道阻且長”,而生僻姓名的擁有者正面臨著日復一日的不便。因此,針對數字化過程中的阻礙,各系統及單位之間應盡快建立起統一的處理方式。
王女士向記者分享自己數次接受“人工辦理”的經歷時提到,當前各公共服務系統針對此類問題的處理方式尚停留在個案化、個性化的狀態中。例如,有的單位會直接通過手寫來完成姓名登記,有的則採用拼音或替換同音字的方式來錄入系統,“乍一看,好像每一個問題都解決了,但時間一長,很容易在信息匹配上遇到問題,這使我總要費心費力地去証明‘我是我’‘這是同一個人’”。
而針對此番滬惠保的投保難題而言,不少市民也希望相關管理部門能夠出台統一的“幫辦流程”。如此,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僻姓名群體”的辦事體驗。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