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魅影》上海場均票房逾120萬元,巡演撬動文旅消費“魅”力四溢

6月4日,第40場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將在上海大劇院收官,6月5日一早,幕后制作團隊飛赴深圳,開啟200場全國巡演第一站。6月13日,《劇院魅影》將登陸深圳濱海藝術中心,觀眾們已迫不及待討論演員陣容與加場。
5月2日,《劇院魅影》中文版在上海全球首演。34天40場演出總票房4850萬元,平均單場票房超過120萬元,文創產品銷售額250萬元。近6.5萬觀眾中,超過25%來自外地,超過20%人對該劇二刷、三刷。#劇院魅影中文版#微博瀏覽閱讀量超過3.3億,小紅書相關標簽瀏覽量接近1300萬。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英國真正好集團聯合制作的《劇院魅影》中文版釋放出強大的溢出效應,為上海乃至全國文旅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劇院魅影》亮相港匯恆隆廣場。
上海“魅”力值持續升溫
五一小長假,觀眾拖著拉杆箱來看戲,又成為劇場風景。5月2日,《劇院魅影》在上海大劇院首演,#劇院魅影#兩次沖上熱搜。
早在2022年12月31日,《劇院魅影》中文版開票,首周即突破800萬元票房。來自全國各地的劇迷提前安排“觀演+旅游”消費方式,五一小長假多個單日票房沖破100萬元。有觀眾感慨,“能第一時間看到世界頂級文化演出和展覽,是羨慕和喜歡上海的理由”,還有人總結攻略,“逛上海,除了外灘、迪士尼、武康大樓,最值得去的就是劇場,可以一次性把《劇院魅影》《不眠之夜》等安排上。”五一期間,線上購買《劇院魅影》的觀眾70%來自外地。34天中,24.5%看“魅影”的外地觀眾在上海觀看兩部以上演出。
從“五一”到“六一”,攜家帶口、呼朋引伴的觀眾越來越多。在制作人趙晨琳看來,《劇院魅影》更大購票群體來自平時不太進劇場的人群,“他們可能一年隻看兩三次大劇,買票最大動力來自《劇院魅影》本身的吸引力。”數據顯示,《劇院魅影》中文版觀眾集中在18歲至45歲,83%的人出於對“魅影”IP的喜愛。
1月起,“魅影”面具打卡首次亮相上海萬象城。3月,《劇院魅影》和知名咖啡品牌Manner合作推出聯名款咖啡,有上海最美咖啡店之稱的徐匯濱江Manner咖啡店變身魅影主題咖啡店。
《劇院魅影》中文版上演一周后,和上海現象級大展“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聯動。近百位觀眾看完《劇院魅影》,深夜從上海大劇院轉戰上海博物館,繼續享受申城獨有的文化大餐。
5月20日,《劇院魅影》中文版聯動上海港匯恆隆廣場,中文版演員楊陳秀一、趙超凡、倫敦西區版魅影扮演者Earl Carpenter在商場引吭高歌。港匯恆隆廣場統計數據顯示,5月20日商場客流超過10萬人次,增幅超過30%,消費額也大幅提升,增長率為平日的兩倍。持續9天面具打卡活動共吸引超過55萬人次。
《劇院魅影》主演在上海大劇院為觀眾做咖啡。
特色環節推動文旅消費
“我第一次看《劇院魅影》是1997年在紐約百老匯,今天看到它被翻譯成我們自己的語言,非常激動。”知名音樂人黃舒駿在滬看完《劇院魅影》中文版后感慨。
國內巡演一直有“得上海者得天下”說法。無論早年《媽媽咪呀!》《貓》,還是之前大熱的《基督山伯爵》等,都把首演放在上海。得益於《劇院魅影》中文版首演口碑帶動,各巡演城市票房一路上揚,8月廣州站出票率超過4成,10月北京站已開場次出票率超過5成。在暑期和國慶兩個重要檔期,“魅影”有望再次成為帶動當地文旅消費的新動能。
上海大劇院內外,“魅影”無所不在。5月26日,魅影扮演者何亮辰摘下面具、克裡斯汀·戴伊扮演者潘杭葦穿上圍裙,攜手成為大劇院大咖室·咖啡廳“一日店長”。大劇院為《劇院魅影》定制“夜靈之光”主題特飲,椰香摩卡裝在特制“魅影”紙杯,奶泡還蓋印面具圖形。
每逢夜場結束,讓觀眾尤其是外地觀眾念念不忘的還有大劇院夜宵攤。上海大劇院望星空宴會廳大廚現場制作上海特色美食蔥油餅、煎餛飩,人頭攢動,連主演楊陳秀一都直呼“搶不到”。這是上海大劇院近年首次出動大廚“留客”,相關負責人表示,“《劇院魅影》是近年少有長檔期人氣大戲,我們抓住餐飲夜經濟復蘇機遇,拓展觀演服務形式。”
“上海近兩年從最有資源、最有優勢的文化演藝作為切入口,推動文旅發展,激發消費新需求。”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馬晨騁對巡演充滿期待,“《劇院魅影》中文版將把現象級熱度和號召力帶向全國,賦能文旅消費市場。”
劇照。
中國音樂劇產業完成三步跨越
延續《劇院魅影》中文版熱度,2023年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將圍繞上海故事、上海元素籌備音樂劇大IP《愛情神話》,進行深度孵化,還將推動《音樂之聲》《搖滾學校》巡演。
籌備《劇院魅影》中文版這幾年,馬晨騁一直說,“頂級作品能夠給整個產業帶來巨大推動和引領作用”。《媽媽咪呀!》和《貓》中文版在10年前培育中國首批專業音樂劇演員、主創和技術人員,他們如今成為中國音樂劇中流砥柱。
《劇院魅影》中文版主演兼聯合制作人阿雲嘎說,“我有機會與世界一流團隊學習嚴謹的音樂劇工業體系,演員上場位置、麥克風、假發,小到發絲整理,都有專人對接。我看到,成功音樂劇背后,所有人付出了什麼。”子爵扮演者趙超凡回憶,“導演組安排很縝密,比如下午1點到1點15分做什麼,接著做什麼,環環相扣,我從來沒有想過,半小時內能記住那麼多要點。”
在觀眾看不到的幕后,《劇院魅影》音響設備覆蓋大劇院三層樓。劇院天花板桁架架設音響設備,確保無論哪個觀眾席,都能獲得同等的聽覺體驗——魅影聲音游蕩在前、中、后區,仿佛真的有這樣一個人在徘徊。
22輛貨車裝載設備即將抵達深圳,卸貨將花整整三晚。每場演出有22次布景變化,平均每5分鐘更換一次置景。面對全國巡演,趙晨琳感受到壓力,又興奮期待,“相比2015年《劇院魅影》隻能在北上廣巡演,近年全國各地高標准劇院不斷落成開業,為大型音樂劇找到更廣闊市場。”
“我們的音樂劇產業,從原版引進、中文版制作到產業化,完成三步跨越。”馬晨騁正在一步步達成《劇院魅影》中文版制作目標,“每個環節,我們都用足了勁,希望向中國觀眾交出滿意的答卷,在國內音樂劇領域樹立標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