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上海市16個區上半年預計招聘社區工作者3549人

2023年06月01日11:33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上海是全國最早探索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的城市,不少年輕人經過歷練成了“小巷總理”

16個區上半年預計招聘社區工作者3549人

■本報記者 顧杰

“到社區工作,都要做哪些事?”“報考需符合哪些條件?”“聽說工資普遍不高,是真的嗎?”“未來職業空間大不大?”

最近,一場面向上海高校應屆畢業生的社區工作者專項招聘宣講會在滬舉行,吸引了來自上海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等高校的100多名應屆畢業生參加,年輕人對社區工作表現出很大興趣。今年上半年,16個區預計招聘社區工作者3549人。

上海是全國最早探索社區工作者職業化建設的城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充實到基層一線,不少人經過歷練,成了走街串巷的“小巷總理”,逐漸形成一支專業化、年輕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

年輕人為何選擇到社區工作?社區和年輕人如何“雙向奔赴”?記者採訪了多位居民區書記、年輕社區工作者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為年輕人的職業發展路徑提供參考。

年輕人為啥去社區工作?

穩定是很多年輕人的共同答案。這將是人生中寶貴的經歷,對未來發展助益頗多

在擁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上海,遍布著215個街道、鄉鎮,6405個居村委會,1.3萬余個住宅小區。與此相對應,全市5.8萬名社區工作者承擔著服務和管理社區的職責,他們平均年齡40歲,大專及以上學歷佔92.5%。

更多年輕人的加入,讓這支隊伍的活力不斷增加。去年,上海開展兩輪社區工作者專項招聘,其中針對大學生的專項崗位1678個,總計招錄高校畢業生1097人,多所高校的畢業生通過考試進入社區工作者隊伍,其中本科生佔比達一半,專業包括社會工作、社會保障、行政管理、財會審計、計算機等。

上海政法學院2022屆監獄學社區矯正方向的“00后”畢業生李文靜,就是新加入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年輕一員。去年7月參加招考並通過后,她經由鎮裡統一派往居民區挂職鍛煉,目前已在華漕鎮西郊虹韻城居民區工作了9個月。談及為何報考社區工作,性格偏內向的她說:“當時覺得這份工作相對比較穩定,而且離家不遠,通勤時間會短一點。”

“穩定”是很多年輕人的共同答案,這與當前的就業形勢不無關系。1999年出生的錢文靜通過考試后來到青浦區重固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主要從事黨員組織關系轉接、黨費收繳、遠程教育平台管理等工作。“現在找工作比較難,選擇時會更求穩,更傾向於去體制內。”錢文靜告訴記者,身邊同屆的同學中,很多同學選擇考研提升學歷,考公的佔比也很大。

目前,上海社區工作者採取選任、招聘等方式配備。除選任人員外,其他社區工作者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採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錢文靜屬於做兩手准備的那一類,即備考社區工作者和備考事業編公務員同時進行。她告訴記者,備考時每天上午八九點去圖書館復習,傍晚四五點離開,雖然做題強度比較高,但總共也隻備考了一個月左右。

“現在年輕人到社區工作的原因多樣,但總體比較實際,就是求穩。”凌雲街道梅隴六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衛華告訴記者,此前有一位考來社區的崇明籍男生,從事調解、綜治等工作。男生覺得基層工作有人情味,比較適合自己,家裡人也都覺得這份工作很穩定,都很支持。兩個月后,由於通勤距離過遠,男生回到居住地重新找了份工作。“沒想到他還是做的社區工作。”

也曾有考上公務員的選調生被分配到基層社區工作。衛華詢問這位選調生覺得基層怎麼樣。對方說,這將是他人生中非常寶貴的一段經歷,將來自己可能會去區裡的委辦局工作,參與制定政策和部門間的溝通,在基層的經歷對他助益頗多。但衛華也指出,目前很多年輕人對社區工作其實並不真正了解,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其職業選擇,建議今后創造更多機會和平台,鼓勵年輕人更早融入社區,為將來擇業提供更多真實的參考。

年輕人為社區帶來什麼?

創新的工作狀態為社區增加了活力,很多年輕人善於用新的技術手段為基層工作減負

根據最新工作方案,原則上,今年所有社區工作者新招聘崗位全部面向應屆生開放,這意味著年輕人報考社區工作的選擇將更加豐富。“以前我們可報考的崗位相對較少,隻有兩個大類,一類是到居民區,另一類是到街鎮窗口單位。”東明路街道三林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敏告訴記者,如今崗位設置更加細化,但對於居民區社區工作者要求“全崗通”,即所有崗位都要熟悉。

豐富的崗位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華和創意的機會。衛華記得,2009年她剛進社區工作時,居委會隻有一台電腦,放在書記身后專設的桌子上。“電腦用布罩著,寫文章也不是直接電腦編輯,而是手寫后對照著錄入到電腦裡,每次用完還得把布再蓋上。”

如今,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一代的年輕人參與社區治理,帶來了很多創新的工作狀態。在衛華看來,很多年輕人善於用新的技術手段為基層工作減負,在這方面,他們反而是“老師”。

隨著基層工作越來越多元化,這些年,衛華和同事用過的工作軟件越來越多,甚至社區活動方案都能用AI生成。她感慨:稍有躺平,就可能接觸不到新的思潮。前幾天,社區召開了一場為小區增設監控探頭的會議。“按照以往操作,大家可能要用腳步丈量,但這項工作交給一位年輕社區工作者后,他建了個群,打開地圖軟件,大家直接在屏幕上確定標簽點位,最后形成一張完整的電子圖紙,大大提高了效率。”

“現在上海社區裡老年人很多,但社區活動不能隻有老面孔。著眼未來,我們要動員社區裡的年輕人。”衛華說,年輕人腦筋活、想法多,為社區活動增加了很多創意。此外,社區經費中還有一筆社區自治經費,就是用以保障社區治理中創新的“奇思妙想”能夠實施,“這就不能沒有年輕人的參與”。

對於年輕人在社區活動中的創意,李文靜深有體會。在居委,她主要負責青少年保護、信息、司法條線,特別是青保工作,主要在寒暑假開展活動,她主動組織社區青少年成立了一個社區混齡小隊,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邀請專業老師針對未成年人保護等主題開設講座,拉近社區和青少年的距離。

近年來,隨著超大城市基層社區治理面臨新情況和新問題,更多社會力量和社區志願者參與其中,而多元化的參與主體和跨界的資源整合,更加需要項目化運作和一體化協調推進。這對社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據顯示,目前,全市1.7萬多家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中,社區社會組織就有6142家,社區基金會87家,淨資產達到3億多元。另外還有備案在冊的社區群眾活動團隊2.66萬個,參加人數56.96萬人。“我們期待更加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年輕人,為新經濟領域、新就業形態、優化營商環境等社區治理新領域、新課題注入新動力。”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年輕人發展前景如何?

溝通能力提升是最大收獲,加大選育管用力度,進一步打通優秀社區工作者晉升渠道

記者了解到,社區工作者的待遇隨著工齡和崗位的變化而變化,並非一成不變。目前,上海的社區工作者實行“三崗十八級”薪酬標准:設立負責人、主管、工作人員三類崗位,其薪酬水平按照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關專業水平設置為18級,薪酬等級隨其工作年限的增加和崗位提升而提高。

據了解,各區每年參考上年度全市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水平,適度調整社區工作者人均薪酬水平,並按規定繳納“五險一金”。據統計,目前全市社區工作者平均收入約為13.5萬/年,社區工作者薪酬水平持續提升,近4年累計漲幅約30.3%。

對年輕人來說,社區也收獲了很多其他工作無法提供的經驗。“我在社區工作將近一年,最大的收獲是溝通能力的提升。”錢文靜說,以前自己比較怕出錯,不太敢直面問題,但在街鎮窗口,每天都要對接不同市民的不同需求,自己變得勇於接受挑戰,這對未來的職業發展肯定有好處。“就像社區書記說的,在基層鍛煉見識過各種問題后,今后遇到困難就沒什麼好怕的了。”她所在的街鎮也特別注重年輕社區工作者的培養,去年為新進的社區工作者舉辦了培訓班,邀請經驗豐富的老書記和老師來講課,幫助他們提升工作能力。

近年來,上海持續拓展社區工作者的職業發展空間,根據本市相關規定,暢通了優秀社區工作者進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通道,在事業單位、街鎮公務員招錄中,優先招錄、定向招錄社區工作者﹔探索優秀社區工作者選調進入公務員、事業編的渠道,並在定級時對其基層工作經歷予以承認。此外,上海還加大從優秀社區工作者中發展黨員、選拔人才的力度,積極推薦其擔任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今年評選出的10名“上海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中,有3名是市人大代表,1名是市黨代表,還有多名區級、街道的人大代表、黨代表。

“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對社區工作者選育管用力度,進一步打通了社區工作者晉升渠道。”鬆江區新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吳超峰說,2020年以來,新橋鎮已有7名社區工作者提任居民區書記崗位,享受事業單位編制待遇,3名社區工作者提任相當正科級干部,16名社區工作者提任相當副科級干部,7名社區工作者職級晉升。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少剛到社區工作的年輕人,對未來發展仍有很大期待。比如,有人准備一邊工作一邊考公,還有人准備考社工師的証書,進一步提升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