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頭條 | 全情投入埋頭苦干,高質量推進援疆工作!滬喀攜手澆灌民族團結幸福花

2023年04月26日14:49 |
小字號

續植楊柳三千裡,誓引春風度玉關。2020年3月18日,上海市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穿昆侖、越天山,飛抵新疆喀什地區,成為當地第一支全員入疆、全面展開援疆工作的隊伍。太平洋吹來的浩瀚暖風與自帕米爾高原而下的澎湃氣流相遇在這片廣袤土地上,形成了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及時雨,澆灌出民族團結的幸福之花。

在祖國西部邊陲,他們牢記滬喀兩地黨委、政府的指示要求,牢記上海人民的重托和喀什人民的期盼,繼助力受援地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三年光陰轉瞬即逝,全體援疆干部人才把喀什當作第二故鄉,與莎車、澤普、葉城、巴楚對口四縣群眾攜手奮進,結下深厚情誼。他們在喀什地區任實職、擔實責,不斷提高援疆項目綜合效益,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從“田間”到“舌尖”

優勢產業鏈聚起如虹之勢

清風拂過葉爾羌河畔成片的稻田,黃澄澄的稻浪隨之起伏,空氣中彌漫著稻香,呈現出“爛漫無比遍地金”的田園美景。2022年秋天,莎車縣依蓋爾其鎮稻谷飄香,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誰能想到,曾一度因缺乏資金和技術落后,當地僅存一家種稻農戶。2021年初,上海援疆干部在調研中了解到,這片水土極其適宜種植優質水稻,當即從實際出發定制改擴建方案,以闊納先拜巴扎8村為基礎,帶動沿葉爾羌河的4村、5村等周邊6個村進行水稻種植推廣。同時,兩地合作在稻田邊新建了稻米加工車間、商鋪等配套設施,並由此改善村容村貌,走通了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不到兩年時間,“稻香小鎮”就已經初顯規模,種植面積達5600畝。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喀什三面環山,土地資源豐富,種植條件優越,歷來是新疆農業主產區。如何助力當地農民實現增收,為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提供基礎支撐,是產業援疆的一大課題。上海援疆干部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獨特的資源稟賦,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幫助建立並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鏈,做大做強“農”字文章。

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因素,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強力引擎。在鹽鹼地上種出優質藜麥,其背后是上海科技助力產業援疆的一段佳話。藜麥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富含蛋白質與氨基酸,被古印加人民稱為“糧食之母”。如果藜麥能在喀什地區推廣種植,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改善人民營養健康狀況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經小面積測產成功后,藜麥春播於2020年擴展至喀什地區12個縣市。上海援疆高度重視項目進展,為從藜麥的整地、播種、生育期田間管理技術到收割、倉儲等方面提供助力。次年,經上海援疆牽線搭橋,上海裕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巴楚縣,在上海科技力量指導下開展多品種藜麥種植試種——在種植灰藜的基礎上,試驗種植白藜、黑藜、紅藜等,進一步總結新品藜麥在生存逆境中的耐鹽鹼、抗旱、抗病虫害特性。目前,裕田農業科技產業園已擁有國內最先進的藜麥水洗加工生產線,生產“巴楚藜麥”系列特色產品150噸,並成功入選“百縣百品”名錄。

在糧食、林果等特色作物種植基地,推廣高效生產技術模式,推動標准化栽培管理,加大優良品種推廣應用,是上海援疆幫助受援地農業轉型升級邁出的有力一步。澤普縣的茫茫戈壁灘上,一座綠色簡約、高效優質的現代林果園正在迅速崛起。區別於以紅棗、核桃為主的傳統林果業,上海援建鮮果種植基地1萬畝,通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引入特色新品種果樹,以紅富士、瑞雪、秦脆等優質蘋果種源為核心,以櫻桃、蟠桃等其他林果為輔。發揮地理優勢,聚力打造精品林果,加強市場抗波動能力,打破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局面。

為了把更多產業鏈延伸環節留在鄉村,把更多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留給農民,援疆干部依托上海企業、上海技術、上海品牌、上海市場,擼起袖子加油干,力推了一批富民興疆項目。

上海浦東食品產業園在莎車縣落地,以巴旦姆產業園與浦莎大棚基地為主形成“一園一基地”的態勢,整合採購、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資源,有力推動莎車巴旦姆產業鏈條的建立和完善。在巴楚縣援建兩個肉羊良種繁育中心,推廣統一管理、統一育肥、統一繁殖的現代化養殖模式,規模化養殖種羊5.5萬隻,存欄肉羊已達14萬隻並持續增長。支持澤普縣現代農貿市場建設,建成集餐飲、電商、物流、建材、倉儲、淨菜、農產品和家禽活畜交易等多種功能的綜合體,進一步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渠道。瞄准葉城縣“兩區三地”交會處的優勢,建設南疆儲存能力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冷鏈倉儲物流基地,周邊可覆蓋到南疆四地州(喀什、和田、克州、阿克蘇)和西藏阿裡地區,向外可以輻射全國各地。

從“田間”到“舌尖”,越來越多喀什農特產品成為消費者的“心頭好”。這離不開上海援疆的系統謀劃和努力推動——產銷兩旺需要前后方協同發力,立足互利共贏方可謀求可持續發展。

在生產端,援疆干部積極對接上海裕田、塞翁福、閩龍達等南北干貨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推動馕、糧油、乳制品、肉類、果蔬等主要農產品精深加工迭代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在銷售端,滬喀共同培育喀什地區農產品示范企業走市場化道路,暢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打造喀什地區農產品優質新品首發上海市場﹔上海援疆深化與盒馬、京東、抖音、快手等電商平台合作,策劃開展形式多樣的消費幫扶線上展銷推介和直播帶貨,拓寬農特產品消費渠道﹔會同盒馬電商開發喀什馕、缸子肉等多款聯名產品進入全國市場,完成喀什南疆農產品採購基地及“盒馬村”授牌工作﹔組織喀什地區企業參與“對口幫扶 數商興農”——上海網上年貨節援疆專場促銷活動。功夫不負有心人,“滬喀優品”的銷售主場由上海向長三角地區輻射,進而邁入全國大市場,滬喀產銷合作站上新台階,3年累計銷售農產品近25億元。

針對對口四縣產業定位和發展需求,上海援疆干部還化身“喀什代言人”,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力求突破當地二產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瓶頸,不斷增強受援地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2021年,上海援疆協調幫助上海宜新集團投資設立喀什和鋼鋼鐵公司,以成為喀什地區最大的工業企業為目標,助力喀什鋼鐵行業重上正軌。

考慮到上海的企業以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為主,能與喀什直接對接的不多,所以援疆干部的眼光沒有局限於上海本地企業,而是擴大到全國范圍,主動出擊,到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千方百計動員各地企業到喀什投資興業。

喀什是新疆棉花生產大區之一,為提升棉產業發展中的軟實力,上海援疆在完善紡織服裝產業鏈上下功夫——大力引進東部地區優質紡織服裝企業,重點引進紡紗業、織布業以及面料布、拉鏈、紐扣等輔料企業,助力形成集設計、紡紗、布料、輔料、服裝加工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同時,加快建設織布產業園和紡織產業園,培育壯大喀什本地紡織服裝重點企業,推動打造紡織服裝特色優勢產業集群。2022年,上海援疆協調幫助數智世界工業科技公司在莎車縣整體投資153萬錠棉紡產能,為傳統的棉紡行業發展重塑新的增長極。

不到喀什,不知新疆之美。提到大漠胡楊的壯美,不少人感嘆連連,而澤普縣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裡的胡楊,則因長期得到昆侖山雪水滋養顯得秀美。早在10年前,這片夏日碧玉翠綠、秋日金黃燦爛的胡楊林就在上海援疆的幫扶下,成為南疆首個5A級景區。多年來,上海援疆充分發揮景區的品牌輻射作用,努力探索經濟與生態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新路子。2022年,上海援疆結合當地全面推進全域旅游戰略規劃的實施背景,在緊鄰景區的阿克塔木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同時,在生態提升、環境改善等方面持續加大力度,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是上海援疆擦亮喀什“旅游”名片的一個成功范例。喀什旅游資源豐富,怎樣把戈壁、沙漠、胡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一直是援疆工作的著力點之一。為此,上海援疆支持喀什四縣依托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編制旅游發展規劃,以葉爾羌河沿線旅游走廊開發為重點,進行全域旅游開發,系統規劃布局、綜合統籌管理、一體化營銷推廣﹔支持建設、提升旅游基礎設施,逐步優化旅游服務保障體系﹔全力推進“引客入喀”升級版,與知名旅游企業合作,開發精品旅游線路……隨著文旅產業全景、全業、全域高質量融合發展,上海援疆助力喀什打造“絲綢之路文化和民族風情旅游目的地”的腳步愈發堅定有力。

從“輸血”到“造血”

讓喀什百姓樂享民生之福

新藏線蜿蜒在喀喇昆侖群山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氧氣含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自新疆葉城縣零公裡抵達西藏阿裡地區獅泉河全長約1000多公裡。進入4月后,春風送暖,冰雪消融,到“勇者之路”挑戰極限的自駕游客逐日增多。為了服務保障好疆內外游客,上海援疆先后在新藏線葉城段建設4座“新藏驛站”,提供住宿、餐飲和補給。“驛站管家”阿依孜巴·巴拉提家住附近的西合休鄉,之前靠放牧為生,現在則有了新的夢想,“有機會的話想參加成人考,走出大山看外面的世界”。上海援疆聚焦“食宿行游購娛”等方面,還鼓勵當地的塔吉克族村民把家裡改造成民宿,吸引更多游客體驗塔吉克民俗文化,為當地村民創造更多在“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如今,當地不僅有了“驛站管家”,還有“呼叫專員”“大棚掌櫃”。在滬喀攜手打造下,澤普智慧呼叫產業園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現代服務業產業援疆項目,也是新疆本地規模最大、就業人數最多的呼叫中心產業基地,兩期共有呼叫客服崗位1039席,幫助1000多人穩定就業﹔浦東農發集團下屬浦莎公司發揮農業專業優勢,2022年從既有的300多名當地員工中,培養出100名“大棚掌櫃”,從種植技術到營銷理念都有較大提升,可以單獨負責一個或多個大棚的運營。隨著產業鏈越延越長,越來越多農民抓住機遇學得一技之長,轉型成為產業工人,實現高質量就業。

為答好就業、就學、就醫等百姓關心的民生問題,上海援疆在“扶志”“扶智”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技術人才選派比例,選派人才向緊缺領域、關鍵崗位傾斜,發揮人才“傳幫帶”作用,增強長效“造血”功能。

就業事關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在頂層設計上,上海援疆協調推動將對口四縣技工院校列入“上海援疆‘十四五’規劃”,並統籌指導四縣制訂、實施上海市對口支援喀什四縣技工院校援疆項目投資計劃,努力為當地百姓提供成長、成才、實現價值的發展空間。在保障機制上,上海援疆給予對口四縣職業院校設施設備、專業設置、師資力量配置等支持,推動其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實際,以就近就業為導向,重點面向少數民族脫貧群眾加大“訂單班”定向招生,不斷強化對紡織技工、汽車修理、農村電商、網絡直播等當地急需技能人才的培育,提升就業質量。

2020年底,巴楚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順利通過自治區中職達標評審,晉升為巴楚中等職業學校﹔2021至2022年度,汽修專業319名學生取得了汽修初級“1+X”証書,取得証書率為100%。2022年,澤普職校成功轉設為中等職業學校,成為南疆唯一省級優質學校建設單位。“東西協作背景下多元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聚焦‘四個著力’開啟助農‘金鑰匙’”獲自治區級優秀教學案例,並被推薦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在高等教育領域,上海援疆以“類型教育、理工特色、產教融合、校地共長”為目標,全力打造南疆一流的理工類高等院校——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設置包括汽車工程系、土木工程系、電子信息系、健康護理系、機械電氣系、繼續教育學院在內的“5+1”個系部﹔在基礎教育領域,喀什六中(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喀什中學)新校區建設正如火如荼,建成后將會是一所當地規模最大、硬件設施最好、初高中齊備的現代化大型寄宿制學校。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上海援疆精准選派教育人才,有效滿足受援地急需緊缺的教師需求﹔積極發揮援疆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以“玉蘭工程”“影子校長”等品牌項目為抓手,重點為當地培養一批骨干校長和專業教師﹔發揮上海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優勢,開展“喀什地區中學書記、校長三年輪訓”工作,全面帶動對口四縣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提升。

讓喀什百姓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上海援疆為增進民生福祉不遺余力。多年來,上海持續深化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有效提高受援醫院醫療服務水平,培養了一大批本地醫療人才,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注重“傳幫帶”,提升診療水平

在此過程中,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以強人才、強管理為重點,持續發展壯大。從支持“以院包科”機制優先發展臨床科室,到支持重點學科建設齊頭並進﹔從通過國家級胸痛中心驗收和三級醫院等級復評審,到推動信息化建設及設備更新﹔從助力打造國家級臨床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到學科人才體系和醫療科研教育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滬喀以共建南疆醫學高地來帶動整個南疆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2022年,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的省部級科研課題立項數比往年有較大提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的結業考核通過率也再創新高,為打造醫院人才隊伍增添后勁。

在縣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上海援建了葉城縣人民醫院內科樓、莎車縣人民醫院急診綜合樓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進適宜技術下基層和幫帶培訓,提升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和村衛生室軟硬件建設水平及診療服務水平。受氣候環境和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喀什地區多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患者,因此當地的心臟類疾病發病率較高。莎車是喀什人口最多的縣,在上海援疆多年扶持下,莎車縣人民醫院圍繞國家胸痛中心創建要求,集中急診科、心內科、導管室等全院醫療技術資源,不斷完善各項工作流程,使胸痛患者救治效率大幅提升。2021年底,莎車縣人民醫院胸痛中心成功升級成為全疆首家縣域級標准版胸痛中心,為各族患者提供更加快捷、安全優質的診療服務。

目前,上海與對口四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實現結對共建全覆蓋。上海三甲醫院—喀什二院—四縣醫療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互聯互通的信息化網絡體系在逐步完善,通過遠程診斷、遠程教學、遠程查房等工作,基層醫療機構得以共享上海優質的醫療資源、人才資源,從而進一步提升當地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

從“交流”到“交融”

激發深沉持久的愛國之情

陽春三月,距離上海數千公裡之遙的新疆喀什,一場主題為“文化何以自信”的講座吸引了當地數百名黨政干部。在上海援疆的協調推動下,“滬喀文化講堂”成功舉行,接連送上兩場家門口的“文化大餐”。首場講座的嘉賓、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開始,講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強調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第二場講座的嘉賓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他以“談談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結合案例生動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和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底層邏輯。

滬喀文化講堂

滬喀文化講堂的舉辦,為滬喀兩地的交流對話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張維為認為,把上海比較優質的文化資源帶到新疆,通過現場講座、近距離交流的方式,希望對當地干部群眾會有一些啟發,助力推動建設發展。在喀什任職的青年教師迪麗娜爾表示,文化講堂牽起了滬喀兩地的“手”,讓她感到“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名成員的自豪和驕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如何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海援疆致力於通過多種形式的滬喀交流互鑒活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上海昆劇團首次攜《游園驚夢》和《借扇》走進喀什四縣,上海京劇院則帶來《四郎探母》《智取威虎山》等經典名劇,“藝術進課堂”活動加深孩子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激發他們對高雅藝術的興趣,引導他們全面提升個人文化修養,自覺參與到文化藝術的廣闊舞台。東方衛視大型真人秀節目“極限挑戰”“潮童天下”在喀什地區拍攝,助力喀什多地成為“網紅打卡點”,宣傳推介喀什特色農產品、文化旅游景點和具有當地特質的新農村項目。

“藝術進課堂”活動

以滿足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上海援疆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滬喀文體活動,通過足球、乒乓球、圍棋等運動比賽形式,促進滬喀各民族學生在日常娛樂中的交流、交融,真正把援疆工作打造成推動發展的工程、民族團結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

新民晚報連續兩年舉辦暑期中學生足球賽喀什賽區賽事,並組織高中組、初中組冠軍赴上海參加決賽。2月26日,2023“海港-上汽”杯新民晚報中學生足球賽全國交流賽落下帷幕。新疆喀什、安徽黃山以及上海賽區共7支球隊在上汽浦東足球場激戰兩日,最終初、高中組冠軍分別被巴楚縣第三中學隊和喀什第六中學隊獲得。自新疆喀什隊員抵達上海后,主辦方還特別安排了豐富的文化體驗之旅:既有東方明珠登高、浦江兩岸游覽等“打卡”魔都地標活動,還增設了參觀足球文化體驗中心以及球迷俱樂部等行程,球員們直呼過癮。

中學生足球交流賽

3月6日至7日,陳毅愛心圍棋第41、42號教室揭牌儀式分別在喀什六中、巴楚縣新城小學舉行。3月8日,“滬喀聯動 國球潤疆 乒乓球特色學校”揭牌儀式在澤普縣第二小學舉行。知名乒乓球運動員許昕來到現場,與小學員們互動。“以前都是在電視、手機上欣賞許昕哥哥的颯爽英姿,今天和他面對面互動,我真的太激動了。”第二小學學生瓦日斯·阿卜來海提立志要成為世界冠軍,為國爭光。乒乓與圍棋“一動一靜”,皆是優質體育文化資源。上海將充分運用上海體育學院特別是中乒院的組織和人才優勢,發揮“國球”“圍棋”文化育人的引領作用,把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各項活動中。

乒乓少年

近年來,上海援疆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持續推動滬喀文化交往交流,進一步增強群眾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上海援疆的支持和幫助下,喀什人民廣播電台於2021年11月18日正式開播。這不僅標志著全國最后一個地市級行政區域沒有專屬廣播媒體的歷史成為了過去,也標志著喀什地區傳媒行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通過電台廣播引入上海優秀的音樂、戲曲、圖書、展覽等文化內容,進一步凝心聚力,使各族群眾激發出更深沉、更持久的愛國愛疆之情。

青少年“手拉手”活動選拔喀什對口四縣的優秀中小學生到上海互訪交流,助力青少年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同學們走進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回顧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創建、發展、壯大的光輝歷史,重溫革命艱苦奮斗歷程﹔前往國歌展示館、四行倉庫紅色實踐基地等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一周活動,初到申城的孩子們對紅色文化、城市精神有了真切體驗,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不斷增強,自覺做起交流交融的“小使者”,回喀后“想把所見、所聞、所感,仔細分享給同學”。

“手拉手”活動

作為上海社會援疆的品牌項目,“小胡楊”公益活動梳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需所盼,形成上海對口支援公益項目庫,並積極與上海后方對接,爭取上海社會組織對公益項目的認領,切實提升幫扶效果。通過廣泛動員,上海各界力量3年累計向喀什地區中小學捐贈圖書8萬多冊、課桌椅6000多套以及其他大量學習用具。支持上海市志願服務公益基金會成立“小胡楊社會援疆專項基金”,打造上海社會援疆公益捐贈資源募集的平台。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小胡楊”項目在喀什地區5所小學和上海市黃浦區5所小學中,組織開展“童心向黨話傳承,共講同繪復興路”系列活動,滬喀學生以“課本中的紅色故事”為載體,通過講故事、寫故事、畫故事的方式來銘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精神。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上海援疆大力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從延續民族文化的血脈中開拓前進,涵養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

莫爾佛塔是喀什地區現存的重要佛教文物遺址,上海援疆以智力支持方式策劃、設計並建設“莫爾佛寺遺址公園”,旨在還原和再現喀什歷史,並推動和促進喀什地區文化旅游業發展。上海援疆協調組織拍攝自然人文紀錄片《葉爾羌河》,通過自然風光、歷史故事、文物史料和專家採訪相結合的方式,全面闡釋和展現葉爾羌河流域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多種文化。該紀錄片已入選中宣部“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名單。

2022年8月,巴楚縣博物館新館開館揖客。新館以托庫孜薩來遺址古城為原型,融合了長城、烽燧、漢唐木構建筑等要素,成為南疆地區展示中華文明、促進民族團結的中華文化新地標。游客乃菲沙·艾買提說:“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歷史,就應該走進這個地方的博物館,裡面都融合著文化和歷史。聽著解說員講解,我深刻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文化與歷史魅力。”巴楚博物館新館還得到國家級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中國航海博物館兩大原創展覽“風好正揚帆——中國古代航海科技展”和“乘風越海——中國人民海軍歷程特展”作為開館特展對外展出。各族干部群眾和青少年紛紛前來參觀學習,深刻了解到無論是東海之濱的上海還是離海洋最遠的新疆,都與絲綢之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來源:上海援疆)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