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工業機器人去年產量佔全國1/5 有望再提升

2023年01月19日09:12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上海工業機器人去年產量佔全國1/5

首批標杆企業與典型場景入圍名單出爐,未來3年工業機器人密度有望再提升

本報訊(記者 李曄)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面對較高的土地和用工成本,規上企業不靠擴地和拓廠房,而是靠每萬名工人中的260台機器人,讓傳統制造活下來,使出走企業流回來﹔去年上半年封控期間及剛剛過去的疫情感染高峰,滬上智能工廠憑借“機器換人”“人機協同”,頑強對沖著產能減損……

上海明確“十四五”期間重點發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終端產業,力爭到2025年,打造10家行業一流機器人頭部品牌、100個標杆示范機器人應用場景,機器人關聯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為此,自去年下半年起,上海市經信委會同市科委等九部門,從技術先進性、場景適配度、應用成熟度、社會經濟效益等維度,對優秀的智能機器人企業與典型應用場景進行多輪聯合遴選,最終形成了首批標杆企業與典型場景入圍名單,涉及41家企業品牌及52個應用場景。

記者在名單中看到,入圍名單涵蓋七大類場景,其中工業、醫療健康、公共服務三類場景佔87%,其余四類場景包括建筑服務、農業服務、家用服務和特種應急,不少標杆企業已初具規模化運作勢頭。

比如在3C電子行業,人們高頻使用的藍牙耳機,其復雜腔體的點膠、擦膠處理,就由節卡力控協作機器人完成。在汽車行業,針對三銷軸加工長期依賴人工、生產效率低、工藝水平不達標等痛點,節卡Zu系列協作機器人已在豐田工廠批量使用,可在無人值守情況下完成從上料、加工到定位檢測、下料等一系列復雜動作。除了工業范,節卡機器人還擅長輔助配餐、咖啡拉花,現已上崗長寧區熙香AI食堂。

又如在建筑領域,行業利潤率連年下降及招工困難,成為初創公司自砌科技的發力點。自砌科技從建筑業體力消耗最大的砌筑工序入手,用靠譜的機器人來替代工人每天“舉重” 5噸的苦不堪言。四名機器人“砌筑大工”,可在狹小場地克服牆體構造措施多、砌塊均重超過50斤等難點,日均砌筑量達15立方米,砌筑功效提升4倍。目前,自砌機器人在上海、蘇州、青島部分商業綜合體項目中已有應用。

機器人產業正不斷吸引“大咖”入局。華為手機創始人之一蔣化冰,2014年在滬創辦諾亞木木,專注於醫院物流機器人。去年,瑞金醫院一次性採購35台諾亞木木機器人,成為國內最大規模的醫院物流機器人應用案例。目前,諾亞木木的產品已覆蓋全國130多家醫院,其中使用10台以上諾亞木木物流機器人的醫院就有11家。而上海鈦米機器人董事長潘晶系海外歸來,並成為上海市領軍人才。鈦米機器人2015年創辦以來,其志向並不僅僅局限於實現醫院物資搬運和流動,而在於將醫院物資的存儲、配台、發放、回收及財務模型進行整合,降低醫院執行成本,提升醫療物資精細化使用程度。目前,鈦米機器人已進入400家三甲醫院,“醫院物流配送柔性機器人”“智慧化手術室管理服務系統”等成功入選此次首批應用場景。

這些機器人企業的突出表現,有賴於多年來上海機器人產業規模和技術實力長期保持領先。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湯文侃介紹,作為智能制造重要支撐的上海工業機器人,去年頂住疫情壓力,年產量超過7.5萬台,同比增長6%,產量位居國內城市首位,佔全國比重高達20%。目前,國際機器人“四大家族”,即ABB、發那科、安川、庫卡均已在上海布局,且持續投產。與此同時,新時達、節卡、新鬆等本土機器人品牌亦在奮起直追。服務機器人領域則呈井噴之勢,去年在醫療、建筑、商業等領域實現了多個首台落地應用。大上海保衛戰期間,達闥、颯智、擎朗等企業支援了多個方艙的無人化服務,展現了自主品牌的過硬功夫。

事實上,上海還是全國首個將機器人密度納入統計的城市。2022年二季度,上海首次發布機器人密度指數,規上企業機器人密度達260台/萬人,是世界機器人密度平均水平的兩倍多,而在汽車、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機器人密度更是高達383台/萬人。市經信委智能制造推進處副處長吳春平介紹,未來三年,上海計劃累計建設20家市級標杆性智能工廠、200家市級智能工廠,從而帶動工業機器人應用量新增兩萬台。“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每萬人密度有望再提升100台,實現上海制造業數字化水平的顯著提升。”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