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初見上海·楊浦篇丨記者夢、落戶夢、創業夢 夢已“楊”帆起航

董志雯
2023年01月16日09:03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你,還記得

第一次聽聞上海的時間嗎?

第一眼看到上海的景象嗎?

這座城市與你有著怎樣的溫情故事?

也許是新鮮、也許是感動、也許是驚喜、也許是期待……上海,風雨洗禮后磅礡脈動依舊生生不息。即日起,人民網上海頻道聯合上海各區融媒體啟動“初見上海”大型系列採訪,尋找這座城市裡各行業平凡而不普通的人,記錄他們與上海初見的美好故事,感受那一刻治愈的心動。

本期,人民網上海頻道和楊浦區政府新聞辦、區融媒體中心合作推出《初見上海·楊浦篇》,帶你了解他們的記者夢、落戶夢、創業夢……

故事一:巴蜀小伙的“記者夢”

“親眼看看照片上的城市,神奇!”

——楊浦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濤

“觀眾朋友們好,主持人好,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大橋街道舊改現場。”直播鏡頭前,陳濤正自信而流暢地採訪。 

陳濤,四川巴中人,2009年入職楊浦區融媒體中心,“楊浦是我來上海的第一站,在這裡工作生活了13年,我見証和記錄了楊浦的發展變化。”

13年,陳濤也實現了他的記者夢。

“高中畢業前,我從沒有離開過家鄉,也對全國其他城市沒有太多印象。”然而,一次機緣巧合,一張照片改變了陳濤的人生軌跡。

“一位來上海旅游的同學,給我寄了一張照片,封面是人民廣場旁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和上海大劇院這兩座建筑。

20多年過去了,陳濤記憶猶新。“那是第一次對上海有了親切感,我很堅定一定要來上海,親眼看一看這座城市。”

后來,陳濤如願以償考取上海體育學院新聞系。

“來上海之后,我第一次坐公交車。當時走在高架上,我很興奮,給了我很大的驚喜。除了公交還有地鐵,我以前一直以為地鐵都是在地下,沒想到還有可以在地上走的輕軌。”

這對初來乍到的陳濤而言,上海的公共交通可以用“神奇”來形容。

讀大一時,陳濤找了一份家教工作,輔導小學生學習。

“這戶人家帶給了我非常大的溫暖。那時候我剛來上海,衣服有點陳舊,和上海不是很協調,他們注意到了這一點,就帶我去百貨商場買了全套衣服,那是我第一次穿‘名牌’。”  

一說到這,陳濤依然很激動,“一戶剛認識的普通上海家庭,能這樣對待我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讓我感受到了上海的溫暖,這些平凡人的善意,促使我要留在上海。”

每到逢年過節,這戶人家都會邀請陳濤一起“回家”過節。

“上海給了我極大的包容,讓我覺得一定要一直留這裡,好好工作為上海付出。與其說,是我選擇了上海。其實是上海擁抱了我。”

2022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一線記者,陳濤和同事們在現場記錄下了許多抗疫故事,也在用行動回饋著這座城市。

“疫情的時候,我上午是記者,下午是‘送貨小哥’。”

2022年7月,陳濤因突出的工作能力獲評“楊浦區第11批拔尖人才”稱號。“我第一次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感到很意外,我只是在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故事二:護理員“落滬”

“城市平凡而溫暖,我也想給老人們穩穩的幸福”

——26歲的養老護理員王程

2022年8月初的一天,養老護理員王程在楊浦區長白新村派出所拿到了嶄新的戶口本。

翻開后,他盯著裡面的紅色印章看了很久“第一是感恩,謝謝區裡和院裡給我這個機會扎根在這座城市。第二是有動力,以后我要更努力地為老人服務……”

26歲的王程,是四川平昌人,畢業於養老護理專業。

楊浦區社會福利院供圖

楊浦區社會福利院供圖

4年前,他來到上海楊浦區社會福利院,從基層護理員做起。隨著楊浦民政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地,他成為全市首位作為重點人才引進落戶的養老護理員。

讀大學時,一次偶然的機會,王程旁聽了楊浦區民政局在學校的招生宣講,“我感覺老師講得特別誘人,上海這個城市發展養老也特別好,就這樣,我和上海結了緣。”

“我剛下了火車,聽見在講上海話,我還以為是外語,差點以為走錯了地方。”

在工作中,王程面對一些生疏的上海方言詞匯,更是感到手足無措。

“比如上海方言有個詞語叫‘打浴’,我剛開始一直以為是和‘藥’有關,后來才知道和‘藥’不挨邊。所以在和老人交流中,有不懂的方言我就會去請教上海本地的護理老師。”

王程坦言,最開始的那段時光,身邊同事們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和信心。

除了語言交流的障礙之外,還有通勤不便的難題。

每天早上5點,王程要准時起床,乘坐公交開始一天的通勤。

“這個時間的上海,特別冷,公交車的班次很少,我擔心趕不上車,就會拼命跑。但隻要公交車司機看到我,他就會停下來等我,如果我在遠處招手,他也會停在那裡等我上車。”

正是這些點滴平凡而溫暖的細節,讓王程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不一樣。

作為養老護理員,王程負責的主要是失智失能老人,他們基本喪失行為能力,需要護理員全方位照護。

他每天扶抱老人幾十次,為他們翻身、喂飯、換紙尿褲,做全身清潔和更衣,一天工作10小時以上,是他每天的工作日常。

“成為新上海人,是養老這個行業帶給我的,而我能做的,也就是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去為養老盡可能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未來也會長期待在養老行業,繼續盡最大力量,運用所學知識,讓這個行業發展的更好。”

故事三:“單槍匹馬”創業記

“上海,是我從老家邁向更大世界第一個落腳的地方”

——上海摯達科技創始人黃志明

上午9點不到,位於楊浦區大學城創智天地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辦公樓內,會議室中熱烈的討論,開啟了“電力滿格”的一天。上海摯達科技創始人黃志明博士正在聽取即將上市的摯達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產品和數字化平台的相關匯報,這是摯達聚十年之力而集於一身的全新數字充電產品。

上海摯達科技創始人黃志明

上海摯達科技創始人黃志明

時針撥到1993年,一陣陣笛聲轟鳴,滿載乘客的綠皮火車緩緩駛入上海火車站。坐在窗口的黃志明好奇地望著窗外,對未來的生活既期待又緊張。 

“93年,我考上了同濟大學汽車工程系,來上海求學。來上海以前,我從來就沒有出過遠門,也是第一次坐長途火車。從小縣城進入大上海,像是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黃志明笑著回憶道。“學校的這個環境也非常好,特別是圖書館,我剛來的時候,看到這麼大的圖書館都驚呆了。同時又非常欣喜,可以讀更多專業書籍了。”

為了更好地融入上海這座大都市,黃志明在大學期間,廣泛參加實踐活動,到南京東路、貴州路的居委會做志願服務,還利用周末時間去做家教輔導學生學習。

“通過在上海的求學和實踐經歷,不僅讓我擁有了專業知識,而且還逐漸開始融入上海。”

98年,黃志明大學畢業后,先后進入上汽大眾汽車公司以及上汽大眾動力總成公司工作,他從現場工程師做起,然后在不斷鑽研探索中,一步步往向前走,逐步拓展到工藝、技術及物流,后來升至規劃及物流部部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黃志明也沒有放棄學習來提升自己,他在上汽大眾工作期間,考取了復旦-港大IMBA,利用周末時間進修。不僅如此,在2005年IMBA畢業后,又於2007年考入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我在讀書期間,發現中國新能源汽車即將從行業初期迎來一個爆發期,將會是我們汽車行業的未來。”2010年,黃志明在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毅然選擇離開了上汽大眾,開啟了單槍匹馬的創業歷程。

“楊浦是我從老家邁向更大世界第一個落腳的地方。所以我創業毅然選擇了楊浦,要把第一個腳印留在大學路。那時候我還是博士生,楊浦區政府對我們大學生創業非常鼓勵和支持,還給我提供了免費辦公場所,我就這樣一個人,在 20 平方米的辦公室開始了單槍匹馬的創業。”如今,黃志明已經在楊浦深深扎根12年了,從1個人的創業到700多人的團隊,連續兩年實現業務超過100%增長,2022年銷售額預計達到8個億,現已完成股份制改革,計劃沖刺IPO。

黃志明還獲得了“上海市領軍人才”的稱號。面對行業中源源不斷的新挑戰,黃志明表示:“我反而感覺心比以往更加平靜了,因為我想明白了一件事,不管環境如何變化,關鍵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變化中尋找更多機會。如此,不管外界如何變動,我們都可以去適應它、克服它甚至改變它。”

“在楊浦上大學的時光,也讓我迅速融入了上海的社會。一路走來,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再到創業和生活,每一步都扎根在楊浦。”回顧這些年的經歷,黃志明不禁感慨道。

“上海這種海納百川的精神是我這些年體會最深的,政府非常歡迎各地人才來上海工作和創業。”在黃志明眼中,上海不僅是中國的上海,更是全球的上海。它為企業打開國際交流的窗口,同時也助力企業向外走出去面對更大的天地。“我覺得這些都是上海得天獨厚的優勢。”

現如今,摯達正在以上海為輻射,布局全球市場。同時,也堅持了初心,聚焦家庭,做小而美的事情,讓充電很簡單。在他看來,家庭,是值得持續深化的場景﹔新能源汽車和家庭綠色能源組合,是全球產業發展趨勢。這也讓黃志明對企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初見上海

你有什麼故事要講嗎?

無論是為生活拼搏的經歷,

還是對這座城市的憧憬,

期待著——你的故事!

      

【相關鏈接】

初見上海·崇明篇︱離都市不遠,與生態很近,在這裡“崇”憬“明”天!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