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專題>>閔行視窗

乘客少了,但服務質量並沒有降低!這條服務浦江兩岸百姓的輪渡線,有自己的經營妙訣

2023年01月04日11:45 |
小字號

早上9點半,吳涇渡口,像往常一樣,閘門打開,等候的人們穿過踏板,依次走進船艙。不同的是,人群中有幾組身著不同顏色志願服的人,手裡拿著答題卡之類的東西,進去后開始向游客提問——原來這是日前吳涇鎮開展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講的一個環節。

來自華東師大歷史系的研究生何聰聰成了當天輪渡上被提問的第一人。當天她正騎著電瓶車從學校出發,要去對岸的浦江一中實習。這個學期開始,她天天都要乘輪渡在兩岸來回。在船上她被一名手持答題卡的志願者攔下,“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什麼相結合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作為一名黨員,這個問題對她並不難,幾乎沒有思考,很快她就答了出來。她說平時黨支部也組織二十大精神的學習,但在輪渡上被提問,“還是很新鮮,也容易讓人接受”。

二十大精神學習宣講上了輪渡

據介紹,當日的活動從旁邊的吳涇公園“王顯明”保護母親河志願服務“初心地”出發,到在輪渡上進行二十大理論學習宣講,再到對岸的浦江郊野公園紅色展廳,形成呼應。

為何將二十大精神的學習宣講放在了輪渡上?“這條線對吳涇、對岸的浦江鎮甚至整個閔行區,都是一個地標性的存在。它見証了城市的發展、路網的完善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可謂‘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直觀體現。”吳涇鎮黨委委員劉芳表示,將二十大精神的學習宣講放在輪渡上,以市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街採問答,也是進一步創新理論教育形式,推動理論學習以市民喜歡的方式深入人心。

從浦西的吳涇渡口到浦東的杜行渡口,不過七八分鐘,連接兩岸的杜吳線為浦東浦西人民已服務有幾十年。

曾是浦東浦西兩岸人民過江的重要通道

“兩個變化最大,客運量和乘船的人”。輪渡值班長陸培明說,2000年他剛到吳涇鎮時,這條線有兩條船,客運量大,乘客主要兩類,一是浦東的農民,到浦西銷售土特產,把蔬菜雞鴨魚等拿到吳涇小鎮上去賣,需要通過輪渡過江﹔另一類是上班族,浦西黃浦江邊上國企較多,從浦東招人。“每天兩條船對開,早5點到晚7點,10分鐘一班,早晚高峰非常繁忙,滿員就開,每天100班﹔現在早6點到晚7點,15分鐘一班,一條船,每天50多班。”

當時的船是載客800-1000人的普通客船,沒有上下客艙。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渡口換了一批船,杜吳線的船也換了,船漂亮了,載客量小了。近幾年,閔浦大橋、奉浦大橋、閔浦二橋建成開通,8號線、5號線延伸,虹梅南路隧道,還有多條公交。“兩岸發展了,過江方式越來越多,乘輪渡的人少了,客流是之前的10%左右,杜吳線曾經的輝煌沒有了,社會在進步,國家富起來了,不少人買了私家車,跟更早時候人們過江靠私人手搖船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大橋、地鐵、公交……人們的過江方式越來越多

“客流少了很多,但老百姓有需求,就會開”,陸培明說,以前人們乘輪渡主要是為了生計,上班賺錢、出售農產品,現在觀光休閑的游客多了,尤其是浦江郊野公園開放后,很多游客上船后就開始忙著玩自拍、拍風景、發抖音……

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往輪渡的主要功能是交通,現在更多的是旅游。

上船的人大多都忍不住要拍拍大橋和黃浦江

杜吳線浦西原址也並不是現在的位置,而是在閔浦大橋橋墩下目前冷卻塔的位置,后來由於閔浦大橋建設和熱電廠擴建,1997年搬到了吳涇公園門口。從下游搬到上游,南移距離1公裡不到,過江乘客更方便。

杜吳線今年3月開始取消人工售票,籌碼退出,所以還有的人去找回憶的,也有家長帶著孩子專門去體驗的。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陸培明都覺得他和同事的堅守是值得的,“除了惡劣天氣停航,365天我們都開”。

乘客少了,但服務質量並沒有降低。“要讓乘客舒適滿意,員工儀容儀表整潔統一,乘客碰到困難要及時解決”,除了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或殘疾人,輪渡上提供便民服務箱、簡易醫藥箱甚至搶修車輛的維修工具,在由第三方進行的上海市文明窗口的測評中,杜吳線的乘客滿意度指數都在90分以上。

(來源:今日閔行)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