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伴隨“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貫通與規劃落地,更多文史資源煥新重生

百年天后宮重現蘇河畔,留住記憶與溫度

2022年12月14日09:24 |
小字號

人們往來於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中,在城市綠地和商業空間中感受自在與愜意、輕鬆與野趣。 (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供圖)

靜安區蘇河灣區域,百年天后宮完成保護性修繕。正式對外開放前,這裡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曾蝸居於此的“七十二家房客”。老鄰居們歡聚一堂,對復原后的天后宮贊不絕口,更喚起了昔日記憶。

天后宮是蘇州河畔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這座始建於1884年的典型江南古建筑是上海歷史上規模最大、形制最全、規格最高的媽祖廟,還曾改建為學校、辦公場所等。因城市改造需要,2006年,僅存的門樓、戲台、西看樓被拆除后實行落架保護。

所幸的是,2016年,根據規劃要求,在新址異地保護天后宮的計劃被提上日程,1033件木構件、1601件磚石構件復見天日。3年后,異地保護方案一錘定音﹔又經3年,天后宮在靜安蘇州河畔的中心綠地南側重現,擇日將向社會公眾開放。無論是在營造技藝還是歷史文化上,天后宮都有著重要的遺產保護與利用價值。伴隨著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的貫通與建設規劃落地,更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被賦予公共功能中煥新與重生。

還原昨天的形制,鏈接今天的文化和明天的歷史

對於在這裡居住過的人們,天后宮意義非凡。當年在“螺螄殼裡做道場”,苦中也有樂。經過不斷“翻新”“拓寬”,這裡上下住了8戶人家。大院內搭起許多簡陋的小棚屋,到處都是“房子”到處都是“擺設”。在今時的天后宮裡憶往昔,大家有說不完的心裡話。

沿著扶梯登上戲台,復建后的東西看台和戲台藻井一目了然,原木構件的紋飾和圖案分外精妙。當年一戶三口之家居住在二樓,男主人激動地指著藻井一角說:“阿拉女兒就坐在這下面復習呢,后來真考上理想學校啦。”要知道,當年戲台藻井被居民密封在天花板內,一家每天晚上躺在藻井下面,看著數不清的木雕紋飾,何其有幸呀!

把百姓生活居所,重新復原出建筑本來的風貌,這個過程唯有認真。2600多個構件,要經過文保專家、古建設計師和匠人們統計分類,再編號、拍照、測繪、掃描、病害檢測、樹種檢測及進一步保護研究,通過三維建模完成復原修繕設計方案。其間經過多輪方案比選,以及文物專家評審會的反復探討、斟酌。在華潤置地華東大區建筑設計高級經理李光宗看來,這是一個要沉得住氣的過程。看起來是還原昨天的建筑形制,實則要融入今天的文化,著眼於記錄未來的歷史。

修復藻井時,修繕團隊按照掃描的編號,先在電腦中將藻井的造型虛擬地搭建起來,確認保存下來的每個構件的大致位置。到現場后,修繕團隊又與有經驗的木工一起確認每個構件位置,再重新進行現場拼搭,讓每一個構件都能恢復原位。

文脈依存城市“綠心”不斷生長,突出公眾屬性

距離天后宮100多米處,是充滿海派風情的石庫門建筑慎余裡。慎余裡建於1932年,由上海通和洋行設計,設計風格與工藝代表了當時上海石庫門民居的標杆水准。慎余裡完全按照歷史測繪圖復原,重點保護部分在外立面,本真還原了清水老磚牆、實木窗與水刷石的傳統工藝。

細看水刷石牆面,灰色水泥中包含了三種顏色的顆粒,有白色、黃色與黑色的石英砂,質感、顏色等都完全依照歷史原狀選取。水刷石的工藝起源於上海,是石庫門建筑建造中的代表性工藝。修繕團隊詳細分析了留存下來的牆面,找到與調制出最相似的原材料,用原工藝進行復原。

留存下來的構件被物盡其用,復建到慎余裡8幢建筑中的一幢單元中。這處建筑單元有200多平方米,保留了3萬多塊青磚、600多塊花磚和既有的全部老瓦、石庫門條石,原模原樣地恢復了石庫門的傳統格局。此次經歷復建后,全新開放的慎余裡成為文化展示、旗艦餐飲與體驗零售的集聚地。

濱水空間的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不斷生長,不斷被賦能,從而產生出新的形態,發揮出新的功能。李光宗介紹,兩座歷史遺跡修舊如舊,以敬畏之心保護“最上海”的城市歷史脈絡,以匠人之心打造富有歷史韻味的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讓人流連於古今,體會到上海文化的鄉愁與傳承,為蘇州河畔增添新景。

值得一提的是,修復后天后宮、慎余裡一旁的蘇河灣綠地,總計4.2萬平方米,今年10月對公眾開放。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總經理林瓏表示,地面是親切舒適的城市綠地,地下是充滿活力的商業空間。人們往來於此,感受到的是自在與愜意、輕鬆與野趣。

從這一角度出發,優越的地理位置,人性化的公共空間,吸引來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為延續文脈特別是提高歷史建筑的公眾屬性,提供了天然優勢與便利。

文化項目逐一落地,濱水公共空間不斷釋放新亮點

有人說,“一江一河”的美,要一半一半地看。一半在黃浦江畔,水天開闊,建筑宏偉﹔一半在蘇州河岸,水清草綠,煙火人家。

從“氛圍感”來說,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百年工業、百年金融、百年貿易在蘇州河畔留下了豐厚的歷史印跡。據了解,蘇州河沿岸進深1公裡約27平方公裡區域內,有文化場館、景觀建筑約100處。以天后宮、慎余裡為代表的歷史遺存,經過修繕和維護,正在賡續它們作為公共藝術文化的歷史文脈。

今年,濱水公共空間環境品質提升釋放出新亮點。據悉,長寧區萬航渡路及中山公園完成環境品質提升,百年校園與百年公園借此聯動。預計年底前浦東濱江歇浦路8號工業遺存完成修繕工程主體結構﹔浦東陸家嘴煥彩水環、普陀蘇河之冠實現品質提升﹔徐匯濱江星美術館正積極布展計劃年底開放。下一階段,“一江一河”沿線重點推動20余處高等級公共設施建設,推動沿線約33萬平方米歷史建筑及工業遺存保護和更新利用。

(來源:文匯報 記者 史博臻)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