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家門口"享康復服務 滬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91家

2022年11月25日10:13 | 來源:東方網
小字號

原標題:“家門口”可享康復服務 上海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總數達91家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1月24日報道:2021年本市依托為民辦實事項目,建成首批46家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捷、連續、智能化的社區康復服務,受到社區居民歡迎與認可。2022年,本市繼續推進第二批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建設,再次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9月底,順利完成39家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建設,為民辦實事項目提前超額完成。近期,又有6家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完成建設,投入運行,全市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總數達到91家。

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是居民家門口的康復平台,通過先進智能設備的配置,社區康復專業能力培訓,上級醫院優質資源支撐,大大提升了社區康復服務能級。2021年來,隨著一批批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建成開放,越來越多居民走進社區康復中心,重獲健康生活。

智能康復機器人賦能,康復效果喜人

家住楊浦區延吉新村街道居民孫阿姨,一年前腦出血病情穩定后,就一直在延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康復治療,是一位“資深”老病人,經過一年康復治療,孫阿姨的恢復還是非常不錯的,從一開始輪椅推進治療室,無法獨自行走,經過無數次金建平副主任治療師的評估-治療-再評估-調整康復處方治療后,孫阿姨能獨自行走了。一年后,孫阿姨的康復效果進入平台期,她時常為自己的走路姿勢欠佳和步行速度相對較慢而生悶氣,康復的積極性也隨之降低了,金建平看在眼裡,但是苦於現有針對性訓練的枯燥性和目前社區康復設備的局限性,也隻能以安慰、鼓勵為主。今年9月份,隨著上海市示范康復中心的建成,智能康復設備的引進,針對孫阿姨的情況,金建平給她又加上了下肢智能康復機器人訓練和智能平衡訓練,這二台訓練設備不僅能在訓練結束后有即時的訓練數據分析,而且都配有不同的情景互動,可以根據患者的興趣選擇相對的互動,讓原本枯燥的訓練過程變得有趣化,患者更容易接受。經過一個月的下肢智能康復機器人行走姿勢矯正,孫阿姨的走路姿勢也比之前好多了,她臉上那對康復充滿信心的笑容又回來了……

康復服務深入社區,健康生活共同創造

家住鬆江區小昆山鎮趙老伯,今年71 歲,今年7月突發“腦梗死”,通過緊急的搶救對症治療后,患者脫離了危險,但是留下了左側肢體活動不利的后遺症,平時的穿衣、進食等日常活動均需家屬輔助。今年8月,患者的家屬將老人送至上海市第五康復醫院進行康復治療,但由於患者居住在小昆山鎮,距離上海市第五康復醫院路途非常遙遠,十分不便,就在家人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上海市第五康復醫院的醫生們告訴了他們一個好消息,對於需要長期康復的患者,可以通過雙向轉診的渠道,將患者轉至離家近的小昆山鎮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進行康復治療。患者的家屬感到非常高興,不用再趕去路途遙遠的上海市第五康復醫院了,於是家屬攜患者於9月15日來到了小昆山社區康復門診就診,經過中心康復醫師的仔細問診、體格檢查以及輔助檢查,為求進一步康復治療,醫生建議患者住院治療,於是將病人收入中心康復病房進行康復治療。經過近兩個月的康復訓練患者肢體功能得到很大改善,目前一般生活都可以自理。

中西醫結合,小小康復,大大健康

杜阿姨家住青浦區徐涇鎮,11月2日徐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中心建成后試運行的第一天,飽受治療不便煩惱的她聞訊而來。杜阿姨自今年4月起因受涼后出現右足跟疼痛,當時正值上海新冠疫情影響,外出就醫不便,由於未及時外出治療,病情愈發加重,無法長時間行走、站立疼痛加劇,期間隻能服用止痛藥短暫緩解疼痛,嚴重影響了杜阿姨原本快樂的退休生活。隨著她的病情反復,至10月份杜阿姨的右足跟疼痛加重,夜間明顯,甚至影響睡眠,卻又因腿腳不便,子女在外獨自居住,去專科醫院就診十分不便。正當杜阿姨左右為難之際,得知家附近徐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功創建上海市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立即來中心康復科就診。杜阿姨就診時正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專家付國建主任在徐涇社區康復中心康復科坐診,經過詳細詢問疾病過程及專業的查體評估后,診斷為“右跖筋膜炎”,付主任開具了康復處方,建議可以聯合社區傳統中醫針灸一起治療。一周后杜阿姨激動的表示腳不痛了,晚上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感慨道:“家門口這個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建得太及時了,大大方便了患者,為民辦了實事!”

下一步,本市將繼續推進社區康復中心建設,進一步增加社區康復服務網絡覆蓋面,“十四五”期間社區康復中心基本達到全覆蓋,讓更多有康復需求的患者享受到“家門口”便捷智能化康復服務。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