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退休爺叔守著滬上"最后"的書報亭,還有一群買報人

沈思怡
2022年11月10日11:56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上海的書報亭去哪了?退休爺叔守著滬上“最后”的報刊門市部,還有一群情意綿長的買報人

《書報文摘》、《參考消息》、《每周廣播電視》、《良友》......兩個多平方米的小小報攤上,幾十份報紙依次排開、整齊堆疊、色彩繽紛。走近,報紙獨特的油墨香扑面而來。

“爺叔,晚報還沒來,您晚點再過來瞧瞧吧。”還未等頭發花白的來客發問,沈翠芳率先招呼,這位老先生是報攤的老主顧了,他的讀報需求,沈翠芳爛熟於心。過了一會兒,兩個大學生樣貌的姑娘也來到報攤前駐足,“這裡竟然還有報攤”,取出手機拍了兩張照片。

周末的周浦“小上海步行街”熱鬧非凡,在川流不息的游客與各路店家的吆喝聲中,這家位於街角的書報攤顯得很安靜,55歲的沈翠芳在這裡賣了24年報紙。

過去十幾年間,隨著互聯網與移動設備飛速發展,新媒體渠道正不斷拓寬。在手機逐漸替代書報,碎片化閱讀甚囂塵上的現代社會中,不少市民注意到,身邊的書報攤正在減少,甚至遍地難尋。

近日,記者走訪了上海街頭小巷那些“珍稀”的書報攤領略到時代變遷中人們與報紙之間那份情意綿長

街頭巷尾稀缺的書報攤

在網絡上搜索“上海書報攤”,最先跳出來的是位於吳淞路539號上海郵政虹口分公司的報刊門市部,據說,這是上海碩果僅存的報刊門市部之一。

門市部並不難找,剛從武進路拐入吳淞路,一位手拿報紙的爺叔便迎面而來,眼瞧他邊走邊讀,報紙還沒來得及收進隨身攜帶的環保袋中的架勢,便知目的地不遠。報刊門市部門口,一位戴著頭盔的中年男子正捧著一份《東方體育日報》仔細翻看。店面不大,但別有天地。走進,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長約三米的櫃台,三四十份報紙層層疊疊堆壘著,《解放日報》、《文匯報》、《體壇周報》、《長壽養生報》、《快樂老年報》等,種類齊全廣泛。櫃台的兩側、后側擺滿了近百種雜志周刊,不到十平方米的門市部填得滿滿當當。

63歲的姜師傅是門市部的售報員,據他介紹,這裡售賣著上海種類最齊全的報刊雜志,也因此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事實確也如此,僅在5分鐘內,就已有10位客人前來買報,姜師傅笑笑說,“現在還不是人最多的時候。”

青睞報紙的也不隻體現在上門的客流。自記者進入門市部起,姜師傅便一直倚靠在台面上,對照著手機抄寫著什麼。原來,很多老顧客家住得遠,或是腿腳不便,不能每日前來,就通過微信向姜師傅訂報,對於喜歡的報紙,更是要求姜師傅一期不落地打包留好。櫃台側后方的書架便是為了儲存讀者訂閱而存在,近50格的書架被百捆報紙幾乎塞滿,“有些讀者十天半個月才來一次,但每次要帶走好幾百塊的報紙。”姜師傅說。

作為目前市面上僅存的幾個東方書報亭之一,沈翠芳位於周浦的書報攤總能引得路人驚喜側目。據她介紹,報攤開設於1998年,最初屬上海市政府4050工程,20多年來雖歷經風雨,但總算是平穩地開到現在。回憶起書報攤的過往,沈翠芳有些感慨,“以前書報一天能賣幾百份,但現在隻能賣出幾十份,且都是老讀者來買。不少讀者每天都來買,風雨無阻,總有人對報紙情有獨鐘。”

上海街頭,藏在小店裡的書報攤也不少。從虹口區甜愛路與甜愛支路交叉口路過,很難注意到僅2平方米門面的“四季煙酒店”,需仔細打量才能看到透明卷帘后“每周廣播電視”的紅色報頭。店鋪內十分擁擠,不到50厘米的過道旁邊是一排煙酒櫃,櫃面上陳列著十幾份日期最新的報紙,角落裡還有《讀者》等雜志,數量不多但種類較全,算得上是微縮版書報攤。

62歲的徐文明是這家雜貨店的老板,原先經營著一家獨立門面的書報攤,后來書報攤規模縮小,最終移上了櫃面。徐文明告訴記者,“以前有段時間停賣過書報,不少老讀者得知后,都同我商量說能不能恢復,因為他們很難再找到別的報攤。所以我就繼續做了下來。”說話間,82歲的招境賢顫顫巍巍走到了店門口,未等開口,徐文明就拿起一份《新傳奇》給他送去,寒暄付錢之后,白發蒼蒼的老人手握報紙向虹口公園走去。“老人通常一早來買報紙,去附近的公園坐著看一上午。”徐文明說道。

情誼綿長的讀報

11月5日,48歲的陳勇推開了虹口報刊門市部的大門,要的是一份10月17日的《人民日報》。“終於湊齊了!”原來,陳勇家中自有訂報,只是上個月生病住院,報紙全部堆積在信箱,待出院回家后取來翻閱,發現唯獨少了10月17日那期,“我是每天的報紙都要看的,少一期都不行。”四處尋找報攤無果后,家住閔行的他隻能乘坐一小時地鐵來到虹口,“好在買到了,不然我會難受得睡不著。”陳勇說道。

如此鐘情紙質版報紙,有何緣由嗎?“手機上看報確實便捷,但字體太小,且不易保存,也不便搜索往期的文章。報紙可以收藏起來,時不時翻出來重復閱讀推敲,好文章多看能有多得。”思忖片刻,陳勇又補充了一句,“這就跟藏書一個道理,好的東西還是想要收藏實物,沒有握在手裡的東西總怕丟。”

即便是賣了20多年報紙,沈翠芳依然會被“痴情”的讀者所震撼。她的微信裡有一位家住川沙、素未謀面的老先生,每到周末,老先生都會將需要的報紙名錄通過微信發送給沈翠芳,並讓兒子下單“跑腿”來取件送報,在過去一整年間,這個習慣雷打不動,原本僅需十多塊錢的報紙,被附加上了近40元的跑腿費。

既如此鐘情報紙,何不向郵局訂閱?面對記者的疑問,招境賢給出了理由,其一,報紙投遞在家樓下的信箱裡,如不及時取,很可能被別人拿走,若逢雨天,則更有被雨水打濕的麻煩,不如書報攤有人看管來得放心﹔其二,訂報后每日可閱讀的種類便受到局限,不如親自來書報攤翻看,挑選有自己喜歡內容的報紙買,自由度更高﹔其三,隔三岔五逛逛報攤,選購書報,也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不過,書報攤越來越少,讓讀報人與賣報人都有些擔憂。早過了退休年齡的姜師傅至今守著報刊門市部,“沒人接班,我一旦退休門市部就會關張。”書報攤還擺多久呢?沈翠芳自己也不清楚,只是“能開一天算一天。”但她還是擔心,一旦自己的書報攤也關了,這麼多老讀者該去哪裡買報。

不可撼動的價值

沈翠芳覺得,報紙總歸還是有獨特的價值,否則黨的二十大期間的《解放日報》特刊何故如此搶手?據她回憶,10月16日二十大開幕當天,《解放日報》出了120版的特刊,上市不久便被搶購一空,隨后幾天中,問詢求購的顧客依舊絡繹不絕,其中有很多新面孔。“有位讀者看到我桌子上給別人預留的特刊,竟出價200元要買。”沈翠芳有些哭笑不得,“特刊厚厚一沓,拿在手裡很有分量,確實震撼,我自己也留了一份珍藏。”

姜師傅也注意到,每逢國家大事,報紙都會變得非常搶手,“除了二十大,建黨百年、冬奧會、進博期間,報紙也常常供不應求”,姜師傅有些驕傲,“都說新聞是歷史的底稿,收藏報紙等於見証歷史。”

收藏價值以外,50歲的朱曉梅更看重報紙的安全。在她看來,網絡環境信息泛濫,假新聞與假科普層出不窮,大多中老年人通過網絡上獲取信息,真假難辨﹔而紙媒卻大有不同,嚴格的編輯與權威的背書確保了內容的真實准確。

這種安全也體現在閱讀時的連續性。63歲的楊軍對此深有感觸,他早年動過手術,后遺症是行動遲緩、難以自控,在手機上閱讀新聞時,時常操作不當頁面導致頁面丟失,無助感經常襲來,“輕輕一滑就再也找不到了。手機看新聞,對老年人不太友好。”

報紙是老年人的專屬嗎?沈翠芳不置可否,但每當報攤附近中學的學生們來買報時,她都覺得報攤充滿了生機。“有的學生可能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剪報的作業,但有些學生確實是熱愛讀報的,每次要精挑細選很久。”

郭琳給11歲的兒子訂了報,在她看來,這一代的孩子自出生起就進入了信息時代,對紙質書報的概念稀缺,她有些擔心,互聯網的碎片化與大數據算法會讓孩子失去深度閱讀和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短視頻的影響最深,刷起來沒完沒了,看的大都是娛樂的東西”,她抱怨道。

再大的變局,也總會有一些不變的堅守。互聯網環境下,書報攤日益稀少,今后或許會以其他方式“上線”﹔而那些承載社會責任和民眾期待的報紙、雜志,依然有其獨特價值,它們嵌入歷史、記錄當下、構筑未來。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