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上海百年中山公園“打開”的背后,還有這些故事

2022年09月27日12:03 | 來源:東方網
小字號

東方網記者王泳婷9月27日報道:“我從小在中山公園這片長大,自從9月8日公園‘打開’后,我現在是推窗見綠,出門即入園。”70歲的周榮華是華東政法大學的退休職工,家住位於蘇州河畔、萬航渡路1579號的華院住宅小區,和華政僅一牆之隔,與中山公園僅一路之隔。在9月26日下午舉行的“‘寧聚慧’系列活動第三場‘開放·融入 百年公園與人民之城’”活動上,談及中山公園的華麗蝶變,周榮華感慨萬分,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有一種幸福叫“走出家門就是公園”

周榮華所說的公園“打開”,實則是中山公園整體開放及品質提升工程正式完成,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中山公園沿萬航渡路一側圍牆拆除。公園的全面打開,突破了社區、商區、校區、園區之間的隔閡,釋放出更多的公共空間,一幅將百年校園、百年公園、百年建筑、百年梧桐、百年公交、百年道路融於一體的城市公園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我們小區原先是華東政法大學教職工住宅區,我進入華政工作后,也就搬了過來。”與這片街區結緣已有40年的周榮華回憶道:“我去世的叔叔曾是中山公園的園林師,小時候他經常帶我去玩,那時候逛公園可是要買票的。后來公園免票,開園時間延長,直到如今圍牆也沒了,變得越來越親民,真是太高興了!”

“現在早晚進公園散步不用再繞圈子了,分分鐘走進‘森林’。即使待在家裡也能賞美景,我家南面窗戶一打開就是中山公園,北窗打開就是蘇州河,晚上從窗口眺望,燈光亮起,美輪美奐!”周榮華笑著說。

如何讓20路車站“有故事”?

從中山公園3號門到2號門,一條長約700米的林蔭道,串聯起一頭一尾兩處精心打造的廣場,也將原本“深藏”在園中的華東地區最大懸鈴木、銅頂、音樂台等中山公園著名景觀,更好地向公眾開放,把最好的資源展現給人民。

在中山公園2號門前,20路中山公園萬航渡路終點站搬遷移位至此,這輛已經有114年歷史的“小辮子”公交車被草地、大樹和各種綠植環抱,仿佛百年公交“開進”了百年公園裡。

如何將20路車站與公園整體風貌融合?同時又和附近環境融合?還要能體現這種標志性城市設施的自身特點?在改造20路車站階段,中山公園改造施工團隊絞盡腦汁。

“我們看過很多電影裡有關車站的美好場景,我覺得城市要增加這樣的設施,讓人民群眾在尋常生活中產生一些記憶和故事,讓車站成為有故事的車站。”中山公園改造施工方代表潘晶表示,“城市要更新,也要保留歷史風貌,像20路這樣的電車線路,可能會一直保留著成為上海的記憶。”於是,在幾經討論和易稿之后,呈現了現在這樣一座全新又有溫度的20路公交站:車站整體色彩既沉穩,又有一些明快元素﹔穹頂的亭子與公園內的貝殼廣場遙相呼應﹔煥然一新的煤精亭(煤精亭是有線電車特有的附屬設施,可以讓電車“辮子”採電),更激起人們探討其背后故事的興趣……

百年懸鈴木“走出”公園

除了20路公交站,不少群眾對700米林蔭道上全新的公共廁所也印象深刻。“路過的行人,和公園的游客,各自的需求點都不一樣,但我們要盡可能滿足市民的不同需求。”長寧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王曄菲表示,公園打開后,沒有了周圍叢生灌木,讓這樣一個建筑屹立在一個嶄新的開放空間,會顯得有些突兀。“看到新的公廁外觀,既考慮了剛需,同時也充分考慮了與環境相融的美感。”

如今在中山公園3號門的梧桐廣場上,處於“C位”的景觀無疑是這棵被喚作“獨木傲霜”的百年懸鈴木,它既是中山公園的鎮園之寶,也是華東地區懸鈴木中樹冠最大、樹干最粗、樹身最高的“巨無霸”。過去,人們需要走進中山公園才能一睹這棵巨無霸的壯觀,現在,人們無論是步行還是乘車,都能欣賞到這棵百年樹木的風姿神韻。

為了讓百年懸鈴木“走出”公園,與市民融洽相處,建設者們花費了不少心思。據了解,長寧區綠化市容局組建了一支古樹保護專家團隊,對古樹進行“體檢”后,制定了專門的保護方案:劃定保護區域、養護土壤、對古樹進行復壯,配備一套智能化監測設備,安裝多個傳感器和攝像頭,用AI技術對古樹生長情況進行24小時實時監測﹔設置電子圍欄取代硬隔離,最大程度讓市民親近古樹的同時,也能第一時間掌握並處置進入古樹保護區域的異物或發生的異常狀況。

心貼心聽民聲

實際上,從中山公園開放並融入蘇河沿岸景觀,到周邊小區的同步改造提升,都充分吸納了來自居民和社會各方的建議,把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貫穿到城區發展、建設、管理的各方面。

據介紹,萬航渡路曾經最窄的地方隻有5.6米,經過改造,該路段最寬的地方為12.6米,最窄處也有7米,極大地緩解了這一帶的交通擁堵的狀況。改造還將萬航渡路人行道移至公園內,將原人行道改造成非機動車道,同時將機動車道路拓寬,進一步提升了交通暢達的便捷度。

萬事開頭難,進行道路拓寬、建設梧桐廣場都並非易事。華陽路街道的萬凱小區緊鄰中山公園3號門,當時對於該小區的居民來說,改造工程既是心心念念,又是坐立不安。長寧區華陽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仲靜雲說,“尤其萬航渡路凱旋路交叉口,道路狹窄,根據設計方案,要實現道路拓寬,需要萬凱小區的大門向內縮進2米,對於這樣一個1994年建成、幾乎沒有公共空間的老小區來說,方案極難推進。”

“為了優化整體方案,讓居民有滿意度和幸福感,華陽路街道、蘇一居委會、建設方等帶著滿滿誠意和設計好的方案多次邀請居民開了協調會,再結合萬凱小區當時正在進行的精品小區改造,最終居民們讓渡了部分小區公共空間,使整個小區融入了公園改造項目。”仲靜雲說。

交流中,仲靜雲表示,中山公園打開后,全新的廣場給了居民們更多寬闊自由且綠色宜人的活動場所。她還提到,“我們街道有一位老的人大代表,在多年前曾提過打開中山公園的建議,當時受條件限制,沒能實現,這次我第一時間把好信息告訴了他,他非常激動地說,‘多年的夢終於圓了’!”

(未加水印圖片來源:上海長寧)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