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形成87個具有代表性和引領性的制度創新案例

上海臨港加快擴大開放(經濟聚焦)

本報記者 謝衛群
2022年08月19日09: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將迎來成立3周年。成立以來,臨港加快擴大開放,為國家“試制度、探新路、測壓力”,加快塑造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和現代化新城。

  

  臨港,上海榕融新材料公司生產車間。生產線上,一根根氧化鋁連續纖維不斷延伸,最長達4000多米。

  “這種金屬纖維,可抗1500攝氏度以上高溫,廣泛用於航空航天、半導體、汽車等高端制造領域,目前隻有少數國家的幾家公司可以生產。”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技術官關克田說,“我們到臨港不到兩年,就生產出來了。今年10月,公司在臨港新建的8萬平方米新廠房投入使用,產能將進一步放大。”

  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將迎來成立3周年。很多企業家說,“這三年,干成了許多想干的事”。

  為什麼在臨港能干成事?

  襟江帶海的臨港,加快擴大開放,為國家“試制度、探新路、測壓力”,不斷探索,通過制度創新賦能科技創新,加快塑造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和現代化新城。

  截至目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的78項任務已完成90%,國家、上海市、臨港新片區累計出台各類政策260余項,形成87個具有代表性和引領性的制度創新案例,其中36個為全國首創。

  重塑海關監管作業流程,提升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能級

  臨港的“特殊功能”特在哪裡?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認為,臨港新片區要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其“特”。敢闖、敢試、敢改,才能實現其“特”。

  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是我國唯一的特殊綜合保稅區。上海海關圍繞高標准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要求,系統性重塑了海關監管作業流程,首創“一線徑予放行、二線單側申報、區內不設海關賬冊”的監管新體系。

  “以往,貨物運到洋山港,必須先申報再入區,實施新的監管模式后,企業不用報關,徑予放行,貨物直接提入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這為相關企業,尤其是原材料和銷售兩頭在外的企業提供了便利。”上海海關自貿處處長萬駿說。今年上半年,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一線徑予放行的貨物批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倍。

  上海海關又創造性搭建了跨境貿易大數據平台,推動管理模式向數字化轉型,更清楚企業物資流向,讓數據從“無形”到“有形”,化監管從“有形”到“無形”。

  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燃料市場是衡量港口配套服務能力強弱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船舶停靠時間長短和洋山港衍生服務功能。利用臨港新片區“試驗田”地位和國家賦予的開放優勢,上海市商委等11個部門聯合推出了臨港新片區國際航行船舶液化天然氣(LNG)加注試點管理辦法。最終,洋山港成為全國首個、全球第三個可為國際航行船舶提供保稅LNG“船到船”加注的港口。

  企業准入、稅收等創新政策落地,促進前沿產業集聚

  臨港著力打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核心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車兩大優勢產業,以及氫能、綠色再制造兩大未來產業,布局並建立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前沿產業集群。3年間,幾大產業在全產業鏈集聚上取得明顯成果,其中,前沿科技產業累計簽約項目超過300個,涉及總投資超4200億元。這種速度的資源集聚,就得益於臨港一系列制度創新。

  2019年1月動工建廠,當年投產,這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速度,也被稱為“臨港速度”。

  臨港在全國率先開展強化競爭政策實施試點及商事制度改革。放鬆事前管制,提升事中事后監管,臨港率先實施市場主體登記確認制,推動市場主體登記注冊由行政許可改為行政確認,由實質審查改為形式審查,以降低市場主體設立的制度性成本。

  稅收優惠,是世界主要自貿區、自貿港的共同特征。對標世界最先進的自貿港稅收制度,上海市有關部門全面梳理分析中國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幾個特殊經濟功能區城市的稅制安排,走訪傾聽臨港200多戶區內企業意見,最終形成臨港一攬子稅制改革框架報告,由國家稅務總局陸續發布系列政策。

  商湯科技將超算中心和智能汽車板塊放在臨港,重要原因之一是稅收政策。“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會積極影響企業未來布局,15%的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會增加人才吸引力。”商湯科技集團財務執行總監錢淺瑩說。

  稅收政策成為臨港新片區加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引擎。3年來,臨港新片區新注冊企業超6.3萬家,日均新設企業約90家。2021年,國內人才引進同比增長216%。在深圳起步的新頓科技,擁有鋁合金的一體熱沖壓技術,公司總經理張添添進駐臨港,一年時間裡,公司很快由幾個人發展到50人,其中博士達到了10余人。“這一年多,我們啟用了1萬平方米的廠房,並將啟動研發平台的建設。臨港的政策,讓我們有信心吸引更多人才。”張添添說。

  為企業提供諸多便利的,還有金融監管部門出台的多個制度創新,包括跨境貿易投資外匯管理改革試點、跨境結算與投融資便利化等。

  產業制度創新,加速重點領域突破

  臨港新地標國際數據港是制度創新的結果。“經濟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數據。數據要流動,還要為我所用。”上海臨港新片區跨境數據科技公司總經理李晶說。

  建立跨境的數據流動平台,需要突破諸多現有規則。為了建設國內大循環的數據要素市場樞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數據跨境門戶載體,經過各方合力推進,推動和完善了相關數據立法,從制度上為數據平台的建設鋪平了道路。

  短短兩年多,國際數據港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臨港新片區國際數據港先導區加大先行先試和示范建設力度,國際化數字基礎設施加速完善,國際數據流通平台正加速搭建,並開始探索面向國際新規則的跨境流動制度創新。

  李晶說,數據跨境流動試點已開始,正在推動國際數據港與數據交易所協同發展,探索數據交易“國際板”建設,試點推動海外數據在滬交易,打造“上海交易、全球交付”新模式。

  滴水湖畔內側道路上,一輛輛深藍色小巴士很是醒目。這是試運營的商湯科技無人駕駛巴士。“臨港成為無人駕駛應用福地。”商湯科技科研人員感嘆。為了讓這些車上路,臨港付出很多努力。

  智能新能源汽車是臨港重點產業,上海市人大出台了一系列新規,為產業應用提供條件。臨港開放新片區243條、549公裡自動駕駛測試道路,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了實踐良田。

  繼洋山港無人駕駛重卡上路之后,無人駕駛巴士、無人駕駛出租車也將在臨港投入運營。8月18日,臨港發布滴水湖AI創新港計劃,力爭用3年時間,集聚AI人才2萬—3萬人,匯集企業500家,產業規模升至500億元,成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高地、國家人工智能產業重要集聚地。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9日 10 版)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