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種“旅館”與日俱增,用廢物來裝修,吸引借宿者變常住居民

光天化日下,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小院內的一片葉子似乎有了生命與智慧,在空中懸停了數秒,看起來像在為選房而糾結,最終看上一間竹屋,鑽了進去。
仔細看,這其實是一隻切葉蜂,正提著它的戰利品——一片被它從附近植物上切下的葉子,鑽回人工巢穴。
這個人工巢穴還有個有趣的名字:昆虫旅館。作為世界上保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經典工具之一,如今正在上海快速推廣。
特色“房間”各取所愛
“昆虫旅館”的概念起源於歐洲,利用循環可再利用的材料,比如木材、稻草、磚頭、竹子等,為各種昆虫提供不同類型的“房間”,供它們繁衍、棲息及越冬所用,是一種人工棲息地,使昆虫為主的生物有更多存活的空間。
昆虫旅館還是一種科普教育工具,通過親手打造昆虫旅館並持續觀察其“運營”情況,許多人保護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將被喚醒。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辰山植物園內看到,一座高1.6米、寬0.4米的昆虫旅館已經對外開放了近一個月,旅館設有10個大小和形狀都不同的房間,每間房都循環使用了一些種類的園林廢棄物作為填充物。比如,木屑、枯木枝條、有空洞的竹子、掉落的鬆果等,全部在辰山植物園裡就近取材。
記者注意到,這座旅館的底層是沒有“房間”的,只是鋪設了一些多孔磚,而旅館的屋頂則採用了三角形的設計。
這些都是促進快速排水、避免昆虫旅館受到雨水侵蝕的手段。“如果受潮、有積水,容易滋生霉菌,引來螞蟻,打擾其他‘住戶’,墊高、保持干燥,可以有效避免這一點。”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宣傳部部長王西敏表示。
對於首批客人裡有切葉蜂,王西敏表示,這並未出乎意料,因為不同的昆虫對“房間”的設計有各自不同的喜好。
倒扣的瓦片能吸引鼠婦、螞蟻等。木屑、枯木能為甲虫、蜈蚣等提供棲息空間。樹皮是甲虫、蜘蛛、千足虫等的最愛。鬆果會吸引瓢虫,成為它的容身之所,進而消滅附近的蚜虫。
枯竹則是泥蜂、切葉蜂的“理想家園”。辰山植物園這座昆虫旅館專門設置了兩間竹屋,分別位於三樓和四樓,一間三角形,一間正方形,對切葉蜂而言,很有魅力。
滬太路上某單位設置了兩座昆虫旅館,美其名曰“幸福裡”“溫柔箱”。由於填充料主要為枯樹枝和枯竹,目前已吸引黃蜂入住。
長寧區多個小區的“生境花園”內也設置了迷你昆虫旅館,主要填充料是樹枝、竹子、枯木等,“開門”個把月后,均能見到較為理想的“招蜂引蝶”效果。
不過,有部分居民對昆虫旅館的增多趨勢表示擔憂,“身邊虫多了怎麼辦?我怕虫!”
對此,專家解釋稱,昆虫旅館完全可以通過精心的設計,比如控制填充料的品種,來間接調控“住客”的種類。而且,虫子多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們可以吸引更多食物鏈上游的生物過來,比如青蛙、鳥、獸類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更加系統、健康的生態環境,最終人類也將從中受益。
“幸福裡”已經吸引黃蜂入住,用的填充料都是園林廢棄物 上海市林業總站供圖
金虹苑小區的生境花園,靠牆放置的坡頂小屋裡塞滿了枯枝堆和竹筒堆,吸引昆虫筑巢,小屋附近還有大量的寄主植物,讓昆虫吃、住無憂 陳璽撼 攝
功能不隻有科普教育
作為一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有益嘗試,昆虫旅館近年來在上海快速推廣,許多社區、公園綠地內都能見到它們。
但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大多數昆虫旅館的功能仍以科普教育為主,參考國際上成熟的經驗,其實昆虫旅館有更多功能有待開發。
2011年的英國切爾西花展上,一座利用昆虫旅館優化生態環境的“新野生花園”吸引了眾多觀眾和學者的目光。
該花園的主體建筑由一個廢棄集裝箱改造而成,建筑頂部種植了大量授粉植物,對昆虫而言“鮮美多汁”,同時,設置了雨水收集系統,收集的雨水在滋養屋頂植物之余,會流經淨化層,注入建筑周邊的小池塘。
建筑側面則安裝了7塊大小不一的圓形昆虫旅館,用書籍、輪胎、木塊、木屑、樹皮、雜草、空心竹等常見廢棄材料填充,為昆虫、蝸牛、蜈蚣等無脊椎動物提供棲息環境,“一站式”解決了它們的吃住問題。
圖片來源:https://www.nigeldunnett.com
圍繞這個廢棄集裝箱,“新野生花園”內還有多處類似的設計,核心理念就是圍繞昆虫旅館打造對昆虫“胃口”的生境,引導昆虫從一名借宿者轉變為常住居民,進而豐富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使當地的微生態更加健康、可持續。
西班牙的瓦爾莫拉公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隨處可見的四層昆虫旅館用石頭、木材、鬆果、竹竿等填充,附近配有當地昆虫生息依賴的植物,為恢復、優化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打下了基礎。
經后期監測,此舉對保護由於農業污染、森林砍伐而逐漸減少的昆虫物種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尤其是西班牙當地的獨居蜂等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的物種,同時,形成了這座城市公園的獨特風景,也是一張提升地方形象的生態名片。
“昆虫個子小,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很容易被輕視甚至忽略。”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長三角公園綠地生態恢復項目負責人宋悅心表示,其實許多種昆虫因其授粉活動和作為寄生虫捕食者,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宋悅心表示,城市的快速發展、污染、生境的急劇退化,這些因素其實已經嚴重威脅到許多人以為“沒有大礙”的昆虫,不少成年人兒時常見的昆虫如今已較難見到,比如蜻蜓、螢火虫等,建議上海未來生態和城市空間的設計、建設、改造中,能積極引入包含昆虫旅館在內的生態修復項目。
在這一點上,上海一些社區推廣的“蚯蚓堆肥塔”是一個典型案例,它們既不佔地方,又能用自然綠色的方法降解寵物糞便,還能作為壯大蚯蚓種群的溫床,幫助改善當地土質,為其他生物提供食源,可謂益處良多。
虹旭小區居民遛狗時,將狗糞投入蚯蚓堆肥塔 陳璽撼 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