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滬一奇葩房"長"在水塔下 "水塔下"居民迎來舊改

2022年07月20日12:24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上海市中心一奇葩房,“長”在20多米高的水塔下,“水塔下”居民迎來舊改

  20多米高的大型水塔之下,竟然“長”出了一個破舊的三層小樓

  黃浦區建國東路143弄小區,一片老舊低矮的二級以下裡弄房屋中,高聳著一座廢棄的大型水塔。水塔是上世紀早些時候為解決上海供水問題而建造,但隨著城市更新,很多水塔已廢棄,上海市中心還留下的水塔已不多了。而這座20多米高的大型水塔之下,竟然“長”出了一個破舊的三層小樓。三層小樓內住著三戶人家,蝸居在水塔之下40多年,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記者日前走進了“水塔下”居民的家中。

  建在水塔下的房子

  水塔曾是上海重要的城市設施。上海的地勢西高東低,上海當年最大的水廠——楊樹浦水廠位於上海東區,地勢較低,要想實現往西邊供水,水要從低處往高處流,聰明的建設者們想到在沿線建造水塔來平衡水壓。

  沒有人說得清,建國東路143弄小區中的這座水塔具體建於哪一年,但有裡弄中的老居民說,在裡弄建造之初,建設者就將水塔考慮在內。

  這座水塔體量較大,外立面滿是斑駁,但能看出外立面當年是淡黃色的。它算是上海保存相對完好的水塔遺跡。在“小紅書”上會看到不少拍攝這座水塔的照片,有網友說,看著挺有歷史感與美感的。

  但真正走進水塔之下的人家,會發現他們的生活是另一番景象。

  建國東路143弄小區都是建造於八九十年前的二級以下裡弄,破敗、臟亂,很多居民還在拎馬桶。水塔之下的三戶人家生活,更是窘迫。

  水塔下的二樓住在馬阿姨一家。從水塔背后的一個小門進去,爬上一段傾斜狹窄的樓梯,就到了她家。

  馬阿姨的家

  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擺著一張雙人床、一個小櫃子、一個電腦桌、一張小餐桌,還有七七八八的生活用品,兩個人已很難在屋內轉身了。房間的高度隻有一米八,馬阿姨說自己人高馬大的兒子,站在房間裡要低著頭。樓上一間10平方米小屋也是她家,要通過一個簡陋的樓梯爬上去。

  去樓上一間小屋,要爬一個簡陋的樓梯

  走進小樓內才會發現,當時這個小樓蓋得還挺“巧妙”,水塔的幾根立柱完全被嵌在樓內,但也造成了房間的不規整,不知道什麼地方就莫名其妙“伸”出一段立柱。

  40多年前,馬阿姨住進來的。當年是單位分房分到這裡的。馬阿姨與丈夫過來一看,嚇了一跳。“這是什麼房子啊,頭頂上是水塔,有個比三層樓還高的巨大容器,不會掉下來吧!”

  有老居民說,最初的水塔下並沒有建造房子,但上世紀早些時候,上海非常住房緊張,小區裡面能建房子的地方都建了房子。不知道是誰想出來,把水塔下的空間也利用了起來。於是,就有了這座奇葩建筑。

  房子與水塔的立柱建在一起

  水塔下的房子雖奇葩,卻屬於“正正經經”的單位分房。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小青年能有一套單位分房,很難得。

  馬阿姨對房子再不滿意,也沒辦法,因為沒啥其他選擇了。

  夫妻兩人就住了進來,后來有了兒子。最初隻有二樓的一間房間。最擠的時候,馬阿姨帶著兒子在床上睡覺,她的丈夫在屋內打地鋪,因為家裡放不下更大的床了。后來,她有了樓上的小屋,生活空間才稍稍大了一些。上廁所要拎馬桶,拎了30多年,一平方抽水馬桶還是前些年政府改造時才裝上的﹔樓內連個合用的廚房都沒有,馬阿姨做飯就在樓外門口,自己搭個灶台。

  水塔之下的房屋歷經幾十年,早已破敗不堪:木樓梯一踩上去就嘎嘎直響,木窗戶搖搖欲墜,牆壁都是“發酥”的。記者們那天進去時,不小心踢翻了馬阿姨家的門檻。善良的馬阿姨寬慰我們說,門檻早就鬆動了。

  馬阿姨最擔心的是頭頂上的水塔。前幾年,老化的水塔外牆嚴重起皮,眼看就要脫落了。“從十幾米高的地方掉下來,可不得了。剛好會掉到我們的屋頂。”馬阿姨說。

  街道居委趕緊找了專業施工隊,對水塔進行維護,能鏟掉的外皮就鏟掉了,其他地方用圍網盡量圍起來。

  今年7月底,黃浦區將完成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改造。建國東路143弄小區所在的建國東路68、67街坊,即將在本周末迎來舊改二輪簽約。終於,“馬阿姨們”也將告別水塔下的蝸居生活。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