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合租不香了?一個多月來上海租房市場發生了這些變化

最近,一家研究機構發布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租房市場受疫情的影響,出現幾個特點,一是全國來看長租房成交量逆勢增長,二是在上海,合租換整租成為租房的新趨勢。
事實果真如此嗎?長租房源和整租房源是不是在上海變得更受歡迎了?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先明確一下長租、整租和合租的定義。
整租房是指一個人(或一家人)承租整套房子來居住,不與房東或其他任何人合伙居住。合租與整租相對,是指至少兩人一起租住一間或一套住房。而長租房則通常是指由專業化、規模化的機構運營的住房租賃服務,包括兩類:集中式公寓和分散式公寓。前者指拿下整棟物業(或其中幾層)再運營的模式﹔后者則是獲得分散二手房源后統一改造再出租的服務。
接下來,我們從供給、需求和價格等幾個方面的數據出發,探一探疫情后上海租房市場的真實變化。
整租房源增長明顯
首先,從供給端來說,疫情后整租房源確實增長很明顯。
受疫情影響,上海3-5月出租房源的供給量下降明顯,尤其是4-5月,兩個月的總供給量同比去年下降了69%和57%。
6月份隨著復工復產推進,合租與整租加在一起整體的出租房源同比增長了75%。這其中,整租房源供給同比去年增長了82%,合租的供給量同比去年上漲了42%,增速明顯不如整租房源。
一位在上海虹口區工作的房產中介告訴記者,疫情之后,從整體成交量來看,整租確實比合租的市場行情更好。
從價格來看,1-6月房東給出的整租價格也小幅上漲,6月同比微增了3%。合租房源的價格則在6月出現了下滑,同比下降8%。
為什麼合租房源的房東願意降價?
據我們採訪的一些本地房產中介介紹,合租的房源基本上來自二房東,疫情后由於擔心市場不穩定,二房東都著急將房源轉手,因此合租房源數量相對疫情前增多,價格也就隨之降低。
合租轉整租?錢包不同意
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一些合租的需求轉成整租了呢?
受訪的中介表示,合租市場受整租沖擊的可能性並不大,這主要是因為,平均來說,整租房源的價格與合租房源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目前,上海市轄區整租房源的均價為9137元/月,合租房源的均價則為2256元/月。
從屬性上說,這完全是兩個客群,整租客戶以家庭居多,合租則是白領居多。
因此,疫情后合租升級成整租的情況不多,但疫情之后,合租客對居住條件的要求高了,這表現在,4月份以來,租客關注的合租房源均價漲幅明顯。
5、6月份,需求端關注的合租房均價同比去年上漲幅度達到91%、38%,而相比之下,需求端關注的整租房均價在6月份隻上漲了3%。
也就是說,原來合租的租客們開始願意看看價格更高的合租房,而不是升級成整租房。
長租房變多了
疫情后,另一個變化是長租房變多了。
上海長租房機構公布數據顯示,該機構上半年兩個季度房東委托量同比上漲420%與50%。
一位房產中介告訴記者,對於房東來說,把手上的房子委托給機構代為改造和包租運營,可以免去和租客溝通的成本,同時從收房機構那得到穩定、持續的現金收入。在疫情反復的當下,這是房東選擇機構出租的一個原因。
從進入市場的房源數量上看,長租房源數量環比上月增長了9%。
增加的房源數量主要來自分散式房源。6月分散式房源的供給數量從上月的不到5000間快速上升至1.6萬間,在所有長租房源數量中的佔比也突破10%。而在疫情前,分散式房源的佔比隻有7%左右。
佔長租房源大頭的集中式公寓數量,則比較穩定,6月供給數量為13.5萬間左右,環比僅微增0.8%。
普租回升幅度更快
雖然長租房有所增加,但在整體市場的佔比較低,隻佔到5%,個體房東的普租則佔到了整個租房市場67%的比例。長租房的成交量很難與普租相比。
實際上,隨著疫情后租房市場積攢已久的供給和需求釋放,進入6月,上海的普租市場回升幅度更好。
根據CRIC租售系統的數據統計,6月上海普租市場當月TOP3中介機構的成交量達到10789間,環比5月份上漲了近10倍,也顯著高出疫情前的成交量。
從租金價格的漲跌來看,長租房源與普租房源相比也未能體現出優勢。
6月,上海個人租賃房源的挂牌租金單價環比上漲了3%,成交租金單價則環比上漲了8%。而6月長租的集中式房源租金單價則環比下降了1.3%,相對年初每平米也跌去4.6元/月。
因此,目前分散式的長租房源供給量增長很快,主要還是受到房東出租意願的影響。在疫情反復的情況下,相對於慢慢尋找合適的租客,機構包租運營的方式由於收益即時到手、且相對穩定等特點,吸引到不少市場上分散的房源。
不過,長租公寓前期投入大、租客需求不穩定等問題仍然影響著長租市場的發展。
綜合目前的供給、需求和價格情況,對於長租房行業來說,現在的市場是否是一個好的發展機遇,仍然難以蓋棺定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