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戰疫·康橋鎮︱“我和兒子去吧!”

他們是家人,也是抗疫戰場上的“戰友”,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他們盡全力守護,守護康橋,守護上海。
兩個“戰場”,一種擔當
康橋花園小區的徐家父子
徐耀誠,2021年浦東新區康橋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願者”。作為一名志願“老兵”,在疫情反彈的第一時間,他就堅守在抗疫最前線。徐巍,80后,徐耀誠兒子,每天看著父親為抗疫忙前忙后,他深受感召,成為了康橋花園居民區的一名志願“新兵”。
雖然是“新兵”,但是徐巍認真負責,不怕困難,當發現很多居民出現藥物短缺的問題后,他和父親組成配藥“父子檔”,穿梭在各個醫院為居民解決配藥難題。
核酸檢測現場維持秩序、分發抗原試劑、搬運物資、消殺、陪病人去醫院血透……他們一刻不停,哪裡需要他們,他們就在哪裡。
百舸馨苑的夏家父子
夏志曉和夏駿父子積極響應黨組織號召,主動請戰,奮戰在抗疫一線。
“封控樓棟需要去做核酸檢測,需要一名志願者協助”
“我去吧”
“有病人需要去醫院,誰能幫忙送一下嗎”
“我和夏駿去吧”
……
“我去吧”,成了夏志曉父子在面對高感染風險、困難任務時,最常說的話。他們總是走在最前面,專撿重擔挑。小區裡很多都是沒有電梯的多層,分發試劑盒和回收垃圾時,他們隻能穿著防護服走樓梯。幾幢樓跑下來,他們常常渾身汗水濕透,口罩下憋悶異常,但是他們依然堅守崗位,直到抗原發完最后一戶、垃圾收完最后一家。
定制款大白服守護爸爸一路向前
中間這名“大白”叫陳康,“雙報到”黨員,海富城市花園三期臨時黨支部書記。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第一時間報到。建立樓組群,組建志願者隊伍,參與組織核酸檢測、發放物資……每天早上五點到居委,凌晨一兩點睡覺是常事。
“媽媽,爸爸每天這麼辛苦,我們想給他加油打氣”“那你們幫爸爸在防護服上畫幅畫吧,這樣爸爸穿著的時候,就像你們陪著他一樣”。
兩個小家伙覺得媽媽這個主意真是棒極了,馬上拿出自己的畫筆認真畫起來。陳康看到小家伙的“畫作”后,很是感動,戲稱兄妹倆是“潮牌主理人”。他說:“抗疫我並不覺得辛苦,因為我的家人就是我最堅硬的‘盔甲’”。
父女共抗疫——湯巷雅苑志願者夏蔚蔚手記
三月春暖花開時,我的家鄉生病了,是一場非常嚴峻的疫情。看到招募志願者的消息后,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第一次做核酸採樣志願者
記得第一次志願者集合是早上5:30,比我上班的時候起得還要早。我被安排了掃碼登記的任務。剛開始的時候還比較生疏,但是很快就適應了。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奮斗,終於完成了任務。
爸爸也要做志願者
我在志願者群中看到物資轉運的志願者緊缺。於是,我就問了一下我的爸爸。他說: “女兒,爸爸手機什麼的不是很會操作,但是開著電動車送送物資還是綽綽有余的。你幫我報名,我也想去做志願者,盡我的一份力量”。就這樣,我們成為了志願者隊伍裡面的一對“父女兵”。
是父女,也是“最佳拍檔”
發物資時,我統計,他裝卸物資﹔發抗原試劑時,我分裝,他配送﹔統計抗原結果時,他會和我分頭去敲門,提醒沒做抗原的居民盡快檢測……在平常不做核酸的日子裡,他還是每天去幫忙送送物資。有時我會擔心他的身體,會不會累著,需不需要休息一天,他總是笑著對我說:“沒事,休息一下明天可以繼續干”。
全家齊上陣,共同守護“家”
“老王,你和兒子今天晚上幫我把現場布置一下,要不然明天核酸檢測來不及。”這天深夜,康灣苑小區居委會主任蔡珠紅、愛人王海榮、兒子蔡智王誠還在核酸檢測點忙碌著。
王海榮是一名“雙報到”黨員,在小區封控后就立刻加入志願者隊伍。蔡智王誠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看到父母身赴抗疫一線,也報名參加了志願者工作。他們一家人主動擔當,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中。
剛開始實行核酸檢測時,掃碼登記並不像現在在手機上操作即可。需要電腦連接條形碼打印設備和掃碼設備,然后登錄賬號。在第一次調試時,居委工作人員遇到了困難,蔡智王誠說,“我來試試”。他連接設備、登錄賬號,一氣呵成,確保了核酸檢測的順利進行。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他們是抗疫一線許許多多舍小家為大家的“逆行者”。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家”的含義,是責任、是擔當、是奉獻。
(原標題:是家人,也是“戰友”,康橋抗疫家庭側寫)
(來源:樂活康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