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哪怕頭破血流,也得讓國際科技界聽見中國聲音”
“中國的科技要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就是要制定規則擁有話語權。”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彩蓮所主持的一項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在爭取國際標准立項和制定過程,遭到了國際知名標准化工作組的強烈反對。
傲慢與偏見,這讓陳彩蓮在據理力爭之余更深刻意識到,當一個科學家真的需要勇氣去堅持探索,在國際科技競爭中發出中國的聲音。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彩蓮
當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杰青,成為自動化領域青年女科學家,陳彩蓮是如何一步步實現夢想的呢?
“科研是探索,是對未知領域的孜孜以求,需要好奇與熱愛,這裡不再有標准答案。”陳彩蓮坦言。
出於對外星人的好奇,成了全班唯一說要當“科學家”的人
“上小學時,校長給我們上自然課,講到了美國阿波羅11號實現人類首次登月和有關外星人的報道,盡管關於外星人的真實性有待考究,但我對此充滿了好奇。”什麼時間對科學產生了興趣?顯然,小學二年級的這堂課就讓陳彩蓮對“科學”產生了深深的向往。
在學習中,陳彩蓮也漸漸顯示出了“理工”的特質,“上初中時,我覺得背課文很吃力,但一看見數學公式,就覺得一目了然。所以我很早就知道,自己肯定是理工科的料,一定要往這方面發展。”
高二時班主任讓同學們到講台上談談自己的理想,隻有陳彩蓮一個人說自己要成為一名科學家,盡管那時她以為能“發射人造衛星”的才是科學家。於是大學時毅然選擇了自動化專業,並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被保送研究生,對科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也許正是這份對科學的向往,才成就了今天的她。
今年九月,交大舉辦了“老中青三代女教師話匠心”活動,陳彩蓮代表中年女教師,談到了自己對女科技工作者的體會。搞科研的理工科女性佔比不高,很多時候性別會被看作是劣勢,但陳彩蓮認為,女性要更加了解自己,在團隊協作、長期科研攻關中發揮自己的角色優勢。
陳彩蓮與學生們在一起
陳彩蓮自己帶的博士裡面也有不少女生。在外出差時,她也常常會和學生住一個房間,和她們一起聊天談心。在她看來,對待科研這份苦差事,隻要思想工作做通了,后面的學術研究也自然就通了。
瞄准國際學術前沿,輾轉香港巧遇“模糊數學之父”扎德
2003年,陳彩蓮被公派到香港城市大學制造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讀博士,她是導師入職香港后招的第一位博士。
“老師也非常重視,很用心地培養我,給了我很多機會,使我在學生時代就接觸了很多學術泰斗。”在學習生涯中,陳彩蓮認為自己很幸運地遇到了很多優秀的科學家,並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科學家的特質。
陳彩蓮在2008年IEEE計算智能世界大會上與扎德教授交談
當時,陳彩蓮研究的領域是模糊控制系統。2008年在香港舉辦的IEEE計算智能世界大會期間,她有幸與模糊數學創始人Lotfi A. Zadeh(扎德)教授交流學術問題。她印象很深刻,扎德教授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但依然非常關注最新學術進展。
陳彩蓮問扎德教授:“為什麼您可以一直對學術研究保持這麼大的熱忱,每年不遠萬裡,到世界各地去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他說得特別簡單,‘因為熱愛,所以非常值得’。”
扎德的回答觸動了陳彩蓮,更加堅定了當高校教師的職業選擇。
博士畢業后,導師推薦陳彩蓮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在博后導師的幫助下,進一步開闊學術視野,夯實了研究基礎。2008年,陳彩蓮來到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擔任副教授,並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繼續追逐自己成為“科學家”的夢想。
“到工廠裡培養學生” ,帶領學生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學習與搞科研是兩回事,交大的學生都是高考分數非常高的孩子,但剛開始接觸科研仍然會很不適應,有學生對科研找不到感覺,告訴她自己曾經學習好的秘訣是用功,而來到這裡,人人都很用功,這個秘訣不管用了。”作為班主任,陳彩蓮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鼓勵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質。從大一開始,陳彩蓮就引導他們進行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絕對不是大四才來想的,從大一開始,就要有一個大概的思考:我喜歡做什麼,將來要干什麼,我為什麼要讀研究生?”現在年輕人就業路子越來越寬,陳彩蓮一方面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並尊重內心的選擇,另一方面也希望有更多學生能夠志存高遠,到國家重點行業去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不應該僅僅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為追求職業理想做好基本的訓練,迎接你想為之奮斗的事業”,這是陳彩蓮最常對學生們說的話。
陳彩蓮積極響應校長“到工廠裡去培養工程博士”的號召,把學生派到鋼鐵廠一線去。進入工廠后,學生才發現,自己想象中早就應該實現的自動化,原來還有很大差距,自動化和智能化任重道遠。
陳彩蓮告訴學生:“這就是差距,從理論到實踐,中間還有很長的距離。”通過與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重點行業企業的聯合培養,讓更多學生看到了自己的專業價值。
帶領學生在鋼鐵廠開展科研
發出中國聲音,科學家要有領跑世界的勇氣
“從求學到教書育人,我切切實實感受到國家科技綜合實力的上升。” 陳彩蓮說道:“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國際上對中國高校科研水平的認知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也越來越承認中國的水平和影響力。”
帶領團隊開展工業互聯網前沿技術攻關
然而,在很多領域的探索,我們也要正視差距,陳彩蓮覺得未來的科技競爭需要更大的勇氣。這次,她主持的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要爭取工業物聯網關鍵設備的國際標准立項和制定,就遭到了國際知名標准化工作組的強烈反對,這給陳彩蓮帶來極大觸動。
中國要在國際上更有話語權!“我們有責任代表國家隊堅持去闖,絕不能遇到阻力就認輸了!”她勉勵學生:“哪怕弄得頭破血流,哪怕最后沒成功,也得讓外國人知道,這裡有中國的方案!”
“我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競爭中規則制定的重要性。”在陳彩蓮看來,真正實現這個目標不容易,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
“越是困難,越要迎難而上,中國科學家真的要有勇氣。”她也感受到了身為科學家的責任,“現在不是代表我們團隊,也不僅僅代表上海交大,我們是代表國家隊,要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
正如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在陳彩蓮看來,“人才,不僅要擁有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技術,更要有家國情懷。有情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為國奮斗,不負時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