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專題>>上海大學皖南行

墨遇良才:走近徽墨工匠馮良才

2021年10月21日15:38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引言

誕生於清榮峻茂、溪水回環的徽州,徽墨以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代表著中國制墨工藝的極高造詣,也作為徽州特色產業而聞名遐邇。而一位國家級別的杰出匠人,正隱於這座績溪小城,他就是徽墨工匠——馮良才。

痴心做墨

“我就喜歡這個東西。” 1955年出生於上海,馮良才受墨業熏陶長大。他的外公是清代制墨大師曹素功的墨坊工人,父親亦從事這個行業。從小在墨廠耳濡目染,對制墨這一傳統工藝的喜愛埋進了馮良才的心裡。

1972年,17歲的馮良才作為家中長子插隊下鄉,回到了其祖籍安徽績溪,開始為期六年的插隊生活。

1978年,墨廠招工,馮良才選擇留在這塊土地,投身制墨工藝,同當地的墨匠們一樣磨練手藝。1986年,他創立“良才墨業”,成為安徽眾多墨業品牌之一。在他的努力下,這座坐落於曹渡橋的墨廠漸漸建立了不錯的聲譽。

良才墨業創立19年之際,董其昌誕辰紀念墨的成功制作,令馮良才首次名聲大噪。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証書

“御制銘園圖”套墨巴黎金獎証書

同年,馮良才開始了另一件作品的制作,這一做,就是10年。64錠“御制銘園圖”套墨於2015年制成,在巴黎首屆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斬獲金獎,這是繼1905年胡開文“地球墨”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后,百年來中國墨第二次在國際上獲獎。

“喜歡,就一直做。沒那麼多條條框框的想法。”

2018年,馮良才被評為全國34位輕工“大國工匠”之一。

精益求精

任何與馮良才接觸的人,對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制墨做人的精益求精。

且不說制作董其昌誕辰紀念墨時,他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帶技術人員七次前往大師的故鄉上海,揣摩上海博物館館藏的書畫真跡、研究明代鬆煙墨的風格特色,這種對完美和極致的追求,就是他一貫的態度。

“我一定要把明代的東西研究出來,把它的配方解密。”古人制墨循規蹈矩,配方一旦確定便不會輕易更改。為了還原古時最真實的墨色,馮良才制墨喜“考古”。從翻閱古籍資料開始,他研究古法配比,幾十年如一日。“煙灰放多少、膠放多少,這個比例都有講究,多一點少一點這個墨色就不一樣了。”

馮良才的辦公桌,除了墨便是書

徽墨從設計到成品多達數十道工序,每一道都是一門單獨的技藝。

“(墨身圖案)也不是亂設計的,都有故事。”談起作品“報恩墨”,馮良才還道出朱元璋建廟報恩蜘蛛的故事,“現在人對於感恩、報恩很淡漠了,所以我心想做塊墨。”馮良才設計蜘蛛和蛛絲為墨身雕刻,也有知足常樂的意思。

馮良才的精雕細琢也可見於一草一木。良才墨業園區內小橋流水,一條曲徑連接起徽墨展示大廳和制墨工坊。這座極富江南園林氣質的墨廠,由馮良才親自操刀設計,“包括花草全都是我自己設計的,傳統的東西我喜歡。”

對墨廠環境尚且如此,馮良才對這裡制出的墨更是一以貫之的嚴格要求。

賈而好儒

“我一輩子沒假貨的,所以我這個企業三十多年沒有推銷員。”良才墨業靠品質和口碑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誠信為本,以義取利,是馮良才自己的行商方式。

雖為墨廠,胡開文、汪近聖、曹素功、汪節庵四位制墨大家的塑像立在園區顯眼之處,“徽墨”宗師李廷圭的立像居中,后書“照古騰今”四個大字,是尊師重道的傳統。

園區內制的墨大師塑像

2015年獲獎后,馮良才名聲大噪,多有媒體或業界拜訪,他也曾多次受邀前往全國各高校,向青年學生弘揚墨文化。

以行業為本,因此嚴苛於己,而也正是數十年的潛心鑽研,他深諳制墨生涯之枯燥,“每天都一樣的。”但馮良才通達現代社會發展之迅速,明白年青一代成長面臨的巨大挑戰。他的女兒在上海工作發展,他亦拒絕了兩位年輕人的拜師請求,“兩個小孩真的非常好,但年輕人不能陷太深,”

事關傳承,“有精力的話還是要發展一下理論。”在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馮良才還想做理論研究,系統地記錄制墨工藝,以更穩定的形式將這一脈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回歸初心

2018年至今,馮良才鮮少接受講課邀約、媒體採訪和名譽頒獎,“電視台採訪我都不接待了。”在閉關的日子裡,馮良才仍在研究著制墨工藝。

今年67歲的馮良才,制墨生涯已有50年。這50年裡有三分之二的時間,他沉心制墨,默默無聞。曾喧囂過,門庭若市﹔如今,這座墨廠回歸平靜,馮老也繼續沉澱自身。

“我覺得我是回歸初心。”當年輕時萌生的喜愛成為一生的事業,馮良才潛心鑽研,不斷創新。

墨遇良才,是才之幸,更是墨之幸。

一個人,一座城,一群人。馮良才就如績溪從古至今千百個制墨大家一樣,也如祖國各行各業的“匠人”,將這份工匠精神植根於人民血脈,服務於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張宇涵 張舒藝 朱佳程 指導教師:尤游 王虎)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