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大江東

大江東︱與天對話,與日同行,上海天文館先睹為快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2021年07月06日14:39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上海地區唯一一次目擊隕石,1729年出版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英文版第一版,中國人第一個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的1:1模型,讓你掌握太空漫步的正確打開方式……7月5日,擁有這些天文瑰寶、建設了5年的上海天文館迎來第一批壓力測試的觀眾,將於7月17日正式開館,18日起對公眾開放。

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出艙任務,浩瀚太空再次留下中國人的身影,再度激發國人探索太空的熱情。大江東工作室先睹為快,且為讀者揭開上海天文館的神秘面紗。

作為上海“十三五”期間重大市政文化公益項目、重要科普基礎設施,也是服務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該館落子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並順勢邁入集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三館合一”的超大型綜合性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發展新階段。

據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王蓮華介紹,自2016年11月8日開工,上海天文館建設者以建設國際頂級天文館為目標,艱苦奮戰、精益求精,克服疫情不利影響,歷經1700多天拼搏,共同打造了這座科普新旗艦、文化新地標,為上海城市軟實力再著一筆。

看點一:“三體”結構造型,展現“天文”建筑之美

俯瞰,猶如一個打開蓋子的珍珠盒,而圓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轉穹頂,三個圓形元素構成“三體”結構,好比盒裡的珍珠,共同詮釋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佔地約5.86萬平方米、建面約3.8萬平方米的上海天文館,全新鏈接“人與宇宙”,任你仰望天空、浩嘆宇宙、思索未來。

圓洞天窗位於主建筑入口,當陽光穿過圓洞,會在地面形成光斑,太陽走,光斑也走,仿佛日晷。球幕影院的球體外直徑30米,如果滴水湖像太陽,它就是等比例縮小的地球。倒轉穹頂的碗型設計,重造了一個觀天的地平線,“屏蔽”城市喧囂,讓你靜觀天空,思考宇宙,設計師稱為“與天對話的地方”。進入主大廳,300多米的螺旋狀坡道盤旋而上,仿佛人類認識宇宙的歷程,曲折卻美妙。

獨特的建筑設計,源自對軌道運動的形式化抽象,可以真實追蹤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整個建筑成為一件表現時間流逝的大型天文儀器。夏至前后,光影與地面標記的重合,成為節氣的標志。讓建筑成為連接人和宇宙的工具,是具有開創性的博物館體驗。

景觀區域設計了3組螺旋形綠化帶,從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象征星系的旋臂,與外圍“星空之境”公園自然銜接,和諧地形成了一個以星空為主題的城市綠地公園。

俯瞰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供圖

看點二:“我們不是在寫一本教科書,我們是在創造一段體驗”

5年來,上海科技館副館長忻歌全程參與了上海天文館的設計建設、展館布置。她說,天文之美讓她從天文“小白”成長為天文發燒友,建設者們“用美的語言講述天文故事,希望創造一種全新的學習天文方式”。

“我們不是在寫一本教科書,是在創造一段體驗”,這樣的設計理念,更講究觀眾的沉浸感。300余件展品,原創比例高達85%,互動展品佔比50%以上。8K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觀眾坐躺著360度觀影。“家園”、“宇宙”、“征程”三大主題展區及“中華問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區,還有星聞會客廳、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陽塔與星空探索營,全景展現宇宙浩瀚圖景,開啟一場多感官探索之旅。

精心設計的環境氛圍、燈光音效和高仿真場景模擬手段,構建沉浸式宇宙空間體驗環境﹔體感互動、數據可視化、AR、VR、生物識別等先進展示手段,集視、聽、觸於一體,充分調動觀眾情緒和感官,在神秘美麗、怦然心動的時空意境,獲得全新的宇宙探索體驗。

以太陽系八大行星運行為模型建造的八音盒,每一顆行星以自己的轉動帶出一段屬於自己的音樂旋律。黃曉慧攝

“家園”展區,從神話故事到宇宙星空,從日地月系統到神奇而令人感嘆的太陽系奇景——宏大的沉浸式場景設計、3D打印高仿真立體模型、極具視覺沖擊的視覺影像、AR互動及大型OLED曲面交互媒體、六自由度動感劇場等技術,以及琳琅滿目的“天外來客”隕石,觀眾從宇宙視角審視家園,不禁好奇,我們究竟身處宇宙的何方?

“宇宙”展區,從“時空”“光”“元素”“引力”和“生命”五個角度,展現現代天文學核心概念及宇宙運行規律,觸碰當代宇宙學最前沿。主題式環境氛圍巧妙地對空間做了視覺分隔,如懸挂超窄無斷點三維線型燈打造的時空網格、由三維雙曲面水磨石天地牆構建的引力區。嘗試運用大量藝術語言,傳遞晦澀難懂的科學內涵,以各種主題藝術裝置、大型LCD鏡像拼接屏、大型機電主題裝置、交互式幻影成像等形式,在互動中一覽天文奧妙,激發觀眾的好奇——我們從哪裡來?

“征程”展區,全景式展現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漫漫征途,從古人的思考到近代天文學革命,再到當今天文科學成就和研究計劃,對天文的認知不斷開拓。伽利略、牛頓、赫歇爾、哈勃等天文“大咖”穿越時空與你對話,講述“問天”之路﹔全球天文大科學裝置模型和影像展示科學的偉大進步﹔天文數據實驗室中,海量數據、模擬演算場景告訴你,天文學家如何開展研究﹔在高仿真“嫦娥五號”、“祝融號”及“天和號”核心艙面前,你贊嘆祖國的強大,不覺暢想:我們將往哪去?

世界頂級天文館,怎能少了頂尖的天文利器?世界上最先進的自適應光學系統太陽望遠鏡、國內最大口徑科研科普兩用望遠鏡……還原出的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講解相對論的教室,以及在星空探索營裡搭建的特色天文教室、隕石實驗室、創客實驗室等教育體系,學生們可以開展科學實驗,聆聽科學故事,討論科學問題,未來還可以宿營,體驗星空的奧妙。

上海天文館展示的“天和號”核心艙模型。上海科技館供圖

看點三:閱覽天文珍寶與星辰大海

豐富的藏品資源,是頂級天文館重要指標。這裡的館藏隕石和文物藏品,已達到國際一流收藏水准。

上海天文館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介紹,該館不僅征集了品種稀有的月球隕石、火星隕石、灶神星隕石,而且以精品目擊隕石為重要收藏目標,包括隨州隕石、鄄城隕石、長興隕石、東烏珠穆沁旗石鐵隕石、車裡雅賓斯克隕石、阿林鐵隕石等約70件,成為國內隕石精品最為集中的展示場所。看隕石,來這裡就對了。

1964年墜落於上海長興島前衛農場、上海地區唯一一次目擊隕石,故命名為長興隕石。該館收藏了其中最大的一塊,重達21.4千克。這塊隕石當時砸穿一個農舍,將地面撞出一個直徑半米的大坑。隕石表面包裹一層黑色熔殼,並留有氣印和熔流紋。

上海天文館館收藏的隕石。上海科技館供圖

眾多珍貴的文物藏品也不容錯過,總數超過120件/套,如牛頓、第谷、開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天文大師的原版著作。驚艷亮相的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是從海外征集得來。在這本標志著17世紀科學革命的巔峰著作中,牛頓總結了天體力學和實驗力學的重大發現,提出了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其影響遍及經典自然科學幾乎所有領域,並為近代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

伽利略第一台折射望遠鏡和牛頓第一台反射望遠鏡的高仿復制品,出自國外工匠大師之手,曾經改變人類宇宙觀的科學儀器,再現奪目風採。精美的《和諧大宇宙》星圖,以及歐洲早期各種天球儀和望遠鏡,集中講述了人類探索星辰大海的故事。

上海天文館館藏的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英文版第一版。黃曉慧攝

看點四:點亮科創中心的“飛天夢”

在上海建設天文館,是許多科學家、天文愛好者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夢想。

2010年,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向上海市領導建言:21世紀,深空探測將成為各國科技競賽場,我國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興建天文館,對廣大市民進行天文科學知識普及推廣,補充青少年天文科學方面的非正規教育至關重要。

上海要建全球最大天文館!

2014年1月,上海市發改委立項﹔2016年11月,在臨港滴水湖畔開工﹔2021年6月,上海天文館展示工程整體通過驗收……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上海既注重大科學設施的投入建設、大科學計劃的牽頭發起,也注重創新環境營造和創新文化建設,上海天文館即為佳構。

上海天文館項目工程造型復雜,施工難度大。為營造最佳宇宙沉浸感,整個天文館幾乎所有混凝土和鋼結構都採用不規則形狀,建設過程中攻克多項空間結構技術難題,如國內罕見的懸挑長度36米、最大寬度61米建筑鋼結構空間,“懸浮”於混凝土殼體上方外徑30米、內徑23米的球幕影院,僅少量點支撐的200多米長旋轉步道以及直徑40米的倒轉穹頂等。

館方將建筑信息模型化技術納入工程項目管理,囊括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的信息,以精細化管理打造一流建筑。16項授權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助力建設團隊最終順利實現了建筑結構、功能與形態的完美融合,使整個建筑成為一件精致的天文儀器,也成為上海天文館最大的一件“展品”。

如何講好科學故事?如何觸動觀眾心靈?如何實現建設國際頂級天文館的目標?館方布展人員不停探索。天文館展示方案經歷四個階段,修易十幾稿,形成近5000頁設計方案,體現了對極致的追求,對完美的執念。

“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鑄就了上海天文館的品質。希望這裡成為講述宇宙故事的最美課堂、觀測浩瀚星空的最佳平台、激發科學興趣的最酷基地,體驗旅游文化的最好去處。站在百年新征程起點,期待上海科技博物館集群成為播撒科學種子、啟迪未來夢想的地方。”王蓮華說。

上海天文館內的螺旋坡道猶如天體運行軌道。黃曉慧攝

新聞多一點:

7月5日首場壓力測試后,上海天文館還會組織若干場定向測試,根據各方反饋及時優化調整。7月10日將面向社會公眾進行壓力測試。7月9日9時起,觀眾可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海天文館”和官方網站(www.sstm-sam.org.cn)進行7月10日壓力測試的網上實名制購票預約,總票數3000張,統一票價1元,一人一票。特別要注意,所有參加壓力測試的觀眾必須實名進行網絡預約購票,門票售出后不得轉讓,入館當天須憑身份証或人臉信息實名驗証后方可入館。壓力測試期間,上海天文館附屬建筑及個別展項暫不開放。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