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拒絕躺平!青年科學家和上海一拍即合

 黃曉慧

2021年06月08日14:49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這幾天,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或浦江創新論壇主會場,有股蓬勃的青春力量扑面而來。十幾位杰出青年科學家的照片被藍色聚光燈照亮,醒目而提神。他們在會場、展館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發出真實、迫切和最直接的聲音。大江東發現,這是面對內卷、拒絕躺平,面對困惑、敞開心扉,面對國家重大需求、勇於揭榜挂帥的一群人。

“青年,歷來是浦江創新論壇關注重點。”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冠華引出2021浦江創新論壇最熱話題之一——青年科學家的生存狀態。

5月31日開場的浦江創新論壇,仿佛延續了全國兩院院士大會的余緒。這個高規格科技論壇走到第14個年頭,青春朝氣,不遺余力,把年輕科技工作者推上競技前台。無論是辦了四屆的科技創新青年峰會,還是今年首次嘗試的院士與青年科學家對話會,都圍繞年輕科研人員的關切,讓他們有活力、有創造性的見解,交流碰撞、擦出火花。

減負鬆綁,讓青年科學家專心致志做科研

6月3日上午,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和兩位年過八旬的院士徐匡迪、徐冠華,領銜院士“天團”,與一眾80后、90后年輕科學家面對面,傾聽他們成長的煩惱——

“有的項目組幾百萬元的國家下撥經費,可在經費管理、審計驗收等方面效率過低,影響企業參與國家項目的積極性”。

“大科學裝置與其他科研不同,是科研和工程的結合。我們既做科學家、工程師,又兼項目經理,目前還沒有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來評價我們的科研產出”。

……

30位青年科學家代表,分別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最年輕的29歲。有的正在攻克相關領域的世界性難題,有的在冷門學科開拓創新,立志要把冷板凳坐熱。他們暢所欲言,開誠布公。

面對他們的困惑,80歲的徐冠華院士頗有感觸:“你們很幸福,也很迷茫。一年不知要填多少表,申請這個評比那個,消磨了大量時間。今天科技部、高校領導在這裡,能不能下個決心,想想辦法,讓年輕人省出精力多做一點科學事業。”

85歲的徐匡迪院士直言不諱:“我擔任上海市市長時就反復強調,尖端科學人才不要都做系主任、校長。對人才的運用要考慮使用效益,讓他們集中精力把科研做好。”

他認為,一線的年輕科技工作者也要客觀面對各種評價。“當年,愛因斯坦得了諾獎,還有幾個著名物理學家和他辯論,不同意相對論。直到有了航天以后,一些觀念才改過來。現在,國家發展這麼快,需求這麼迫切,希望大家集中所有注意力,安下心來做好科研”。

王志剛則一一回應年輕科學家的提問。他勉勵他們以積極心態不負時代使命,研究"四個面向"的真問題、大問題。

“科技體制改革正不斷推進,科技評價體系深化改革也將繼續推進。”他透露,科技部正聯合相關部委梳理名目繁多的考評項目,要真正減下來。“科技創新靠年輕人,我們要在法律政策、服務支持等多方面創新,讓中國科研工作者更溫馨、更方便”。

6月3日,2021浦江創新論壇舉辦青年科學家座談會。

不論“土鱉”還是“海龜”,鼓勵青年人揭榜挂帥

“我是土博士,畢業時也有海外研究機會,我還是選擇留在上海。我可以用項目和成績証明,和海歸相比,沒有發展的差別。”在科技創新青年峰會對話環節,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田野的一席話,引起在場年輕科研人員的共鳴。

田野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光學專業,興趣驅使他“追光”。到中科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超強激光——一個相對狹窄而且枯燥的領域。他對光的熱愛和堅持,終是迎來了國家在上海部署發展大科學的“曙光”。近10年裡,大批國之重器、大科學裝置落戶上海。

上海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的建設,為田野們開辟出一個全新的科研高地。他們可以模擬極端的研究條件,比如宇宙環境,去探索隻有仰望星空時才能遐想的科學問題。一些新技術、新裝置,還可以用於腫瘤治療。

“國家、上海市、中科院,都在鼓勵青年人揭榜挂帥,不唯學歷,不論出身,隻要有能力,隻要敢接任務,就可以獨立攻克科學難題,這給了我們非常好的平台。”田野道。

29歲的西湖大學博士后白蕊在青年科學家座談會上分享了成長經歷。6年前,她師從施一公攻讀博士,接手新課題,頗為忐忑,沒有信心向結構性生物學領域的世界級難題發起挑戰。

“施教授說,我們清華人要做就做世界級難題,我被深深震撼,強烈的責任感油然而生。”她潛心研究利用結構生物學手段,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機理,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引用次數600余次,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

“上世紀80年代,我大學畢業不久就被推薦擔任一個90多萬元經費的課題組組長,組裡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都是1960年以前的大學生。副總工程師還是前蘇聯留學生,他說,讓王志剛當組長,出了問題我們擔責任。”王志剛認為,為年輕科研人員壯膽、撐腰,寬鬆的科研環境能夠激發其創造力。

“科技部、自然基金委都有專門的青年項目,這還不夠,還要加大支持力度。”王志剛表示。

青年科學家在2021浦江創新論壇上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創業經歷。

“理想之城”,青年科學家最愛哪座城

說到創新,有人戲謔,比起活力四射的后起之秀,上海更像一位優雅的中老年人。甚至有人認為,上海經濟結構轉向以金融、貿易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在硬科技產業以及科研創新能力方面,已經被一些城市超越。優雅的上海,還能吸引年輕人,尤其是從事高尖端科研人員麼?

浦江創新論壇發布的《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學家調查》,給出肯定回答。

這份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合作開展的調查報告披露,上千名全球一線青年科學家的評價是——在20座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中,上海對全球青年科學家的吸引力排名第四,居中國城市之首,充分體現上海的科技創新開放窗口和網絡樞紐地位。特別是對全球30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的吸引力,上海位居所有20座城市之首。

受調查青年科學家根據自身體驗,提名了最能體現所在城市特征的關鍵詞。上海的科技、創業兩大概念最為凸顯。多元化、國際化、創新和機遇等城市特色,也在上海獲得鮮明體現。

上海是青年科學家心目中的多元發展之地、科技創業之都,是他們留下來創新創業的“理想之城”。

另一份調查報告《上海科技金融生態年度觀察2020》也給以佐証。“在科創板效應和營商環境改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創投行業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上海企業募資金額位列第一,2020年上海企業A股IPO募資金額以1197億元位列第一,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募集金額超過532億,成為2020年A股最大IPO項目。”

“目前,上海聚集了全國50%以上的5G人才,40%以上的集成電路芯片人才,30%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20%以上的創新藥人才,越來越成為青年才俊點燃夢想、收獲成功的創新熱土。” 上海市委副書記於紹良說。

“這些年,一直在討論大數據怎樣為我們服務。但別忘了,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才。你有再多數據、再強算力、再好算法,沒有人才也沒用。”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以復旦未雨綢繆於5年前成立國內第一個大數據學院為例,闡明人才培養、人才儲備要與科研創新同步推進的觀點。

“我們研究院每年吸引100多名優秀本科生、研究生,累計培養六、七百人。”他很自豪。

於紹良表示,上海將傾力打造創建連接全球創新的一流平台、完善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營造宜居宜業宜創的良好生態,助力科技創新人才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獲得創新資源,找到合作伙伴,讓科技人才在上海生活無憂,創業無憂。

2021浦江創新論壇主會場,以“青年力量”為主題的照片牆,展示十幾位青年科學家的照片及他們的科研成就。

(圖片均為主辦方提供)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