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4月28日電 (唐小麗)蘇州河在普陀境內流經15.26公裡,岸線長度約21公裡,佔上海中心城蘇州河岸線的一半。蘇州“十八灣”,見証了上海歷史上11個“第一”,包括遠東第一啤酒廠、第一家機器紡織廠、第一套人民幣的誕生地等。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產業轉型和城市更新,蘇州河從工業生產岸線逐漸轉變成為生活休閑岸線,成為城市最寶貴的公共資源。近年來,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普陀區委區政府持續發力,不斷打通堵點、克服難點,提升濱河整體環境品質,蘇河十八灣即將迎來歷史上新的“第一”——實現歷史上第一次全面貫通,成為市民喜聞樂見、充滿活力的濱水開放空間。
根據岸線特征,蘇河東段(從安遠路至曹楊路)由於河流形態恰似一頂皇冠,被市民親切地稱為“蘇河之冠”,兩岸岸線長度約12公裡,是本次國際方案征集的規劃設計范圍,本次國際方案征集由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主辦,由普陀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長風投資(集團)發展有限公司承辦。
經過前期的資格預審,上海市園林院+荷蘭West8+美國Bilden+中國美院、德國AS+P+英國MSP、美國SWA+上海瀛舫、法國TER+法國CBA成為合格的應征人,進入方案征集階段。
四個團隊經過5個月的深入調研、訪談、研究,呈現了4份精彩紛呈的設計方案——
伴河伴城、雙冠雙心,走心演繹“蘇河之冠”
上海市園林院+荷蘭West8+美國Bilden+中國美院聯合體以蘇河為軸,全面強化濱水公共空間,同時向城市兩側縱深有機延伸,走心演繹“蘇河之冠”:“正冠”以長壽之心為核,“反冠”以普陀之光為芯,雙冠雙心猶如十指緊扣的雙手,托舉層次豐富“六岸十二灣”的公共生活和公共藝術。伴河伴城——創造出一種讓城市與河流共同生長的可能與機制,有序更新,開啟新時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一種新模式。
伴河伴城(上海市園林院+荷蘭West8+美國Bilden+中國美院)
何為“雙冠雙心”?設計團隊介紹,蘇河之冠實為雙冠,正冠面向中心城,以上海最早啟動新城建設而亟待更新的長壽路板塊為核心,同時此處留存的玉佛寺、滬西清真寺、澳門路660號日風小區等系列文保建筑群也形成普陀最后一塊相對完整的歷史風貌片區。以此為核心將市中央活動區與蘇河之冠的濱水帶緊密聯系將極大促進正冠地區的活動質量與服務水平。反冠部分面向普陀縱深,同時也是滬寧軸線的門戶。這裡建議通過對城市資源非常優越的上海印鈔廠生產性用地進行外遷,釋放和激活整個武寧軸的盡端城市空間,形成區域核心,為長三角一體化的城市門戶形象與區域公共活動打下良好基礎。
設計方案以TOD為導向,通過地下、地面、空中的立體復合走廊來整合現有長壽路極為零散的商辦空間,改變現有物業日趨沒落的長決策與短供應之間的矛盾,使中小型物業集束聚合為具有區域爆炸效應的整體空間與品牌,形成區別於傳統商業模式的新型城市活動體驗。
形象之冠、活力之冠……蘇河五冠打造立體城市名片
德國AS+P+英國MSP聯合體以蘇州河為紐帶,長壽路為線索,緊緊抓住軌交站點周邊的轉型端點,形成系統、連片的更新錨點,把“蘇河之冠”作為普陀名片,形成統一並有變化的設計語言,向世界發出上海聲音。
針對普陀復雜現狀情況,以德國城市更新理念為指導,6平方公裡范圍明確以“蘇州河+長壽路+軌道交通站點”連片街區為錨點,撬動區域整體提升。城市設計基於梳理復雜的現狀條件,以實現地區整體更新發展為出發點,通過區域價值、軌道交通站點、潛力地塊、最佳慢行路徑綜合分析,整理出對地區最直接、最有效率的4大更新系統(長壽路沿線板塊、蘇州河沿線板塊、腹地重要街道、區域重要節點)作為抓手,分層、分級、分期進行整體更新。
該設計方案明確“蘇河之冠”環形空間內重點打造上海普陀都市活力區,樹立蘇河五冠——“形象之冠、活力之冠、文化之冠、慢行之冠、夜色之冠”。一河一路(蘇州河、長壽路)原本是兩個平行的帶狀元素,本次設計提出將一河一路作為一個整體連通的“冠”,通過公共藝術和生態策略相結合的處理手法連接起來,打造“蘇河之冠”。
GUAN(德國AS+P +英國MSP)
形象之冠,即規劃形成以“蘇河之冠”為核心的城市片區,打造世界級人居濱水空間的立體城市名片﹔活力之冠,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利用濱水資源,採用岸線后退等方式創造出淺水區域,拓展出開放活動空間,彌補現在蘇河兩岸可觀水卻不能和水互動的遺憾﹔文化之冠,以歷史保護建筑和文化產業為引領,室內室外形成連續的、體驗式的文化長廊﹔慢行之冠:以服務片區市民為目標,打造普陀超級慢行街區﹔夜色之冠,在充分考慮蘇州河沿岸宜居特色的基礎上,本次設計為蘇州河整體量身打造多姿多彩的景觀亮化工程,通過線形、典雅幽靜的整體“絲帶”氛圍+點狀的熱鬧繁華節點秀場,來打造蘇河最美夜色。
德國AS+P+英國MSP聯合體把整個“蘇河之冠”區域視為一個大型、整體公共藝術展示區,以編織的圖案為語言,向普陀區紡織工業的發生和發展致敬。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藝術感和主題化的街道家具及小品,成為“蘇河之冠”環線上統一的視覺引導元素,將人們自然而然地從長壽路引導到濱水空間。
蘇河之冠,編織新生,塑造世界級濱水區
美國SWA+上海瀛舫聯合體通過漸進更新的方式,強化“光復西路”與“光復新路”形成的X型城市重要廊道,挖掘復合景觀空間,實現全線二級防汛擋牆設計,建構公共空間多維聯系,激活點狀潛力地區,引入公共藝術和藝文活動。
九曲十八彎的蘇州河,如皇冠般最蜿蜒處的“蘇河之冠”,6.7平方公裡的城市空間中,有8公裡的岸線綿延迂回。它緊鄰上海站,坐擁良好的車行與公共交通資源,是普陀東部的核心區,但也有諸多問題制約著發展。例如公共空間未有效開發﹔現有空間品質有待提升﹔車行與慢行交通局部不暢﹔產業空間分部結構亟待提升等。對此,美國SWA+上海瀛舫聯合體提出編織蘇冠的概念。蘇河沿岸率先提升改造,優化的公共空間向城市蔓延滲透,三條產業軸線與公共空間相輔相成,交織形成網絡,同時,植入公共藝術,帶來片區持續活力。
蘇河X(美國SWA+上海瀛舫)
蘇河之冠,編織新生。對此,美國SWA+上海瀛舫聯合體提出三個主張:樂享生態的首善之濱,通過改造防汛設施,融合防洪、生態、休閑等需求,融牆於景,實現散步、慢跑、騎行的貫通,給市民提供多種方式感知蘇河的風光﹔活力宜業的首創之地,光復新路與蘇河秀帶交織而生,通過全步行、分時共享策略,貫通普陀路、普雄路與澳門路,沿路連接多個城市商業地塊與產業園區,串起創意、文創、傳媒、數智、運動為主題的復合節點﹔全年的藝術首肯之城,多樣的藝術品在公共空間展陳,一連串不休止的文藝“事件”在蘇冠輪番上演,伴隨藝術季,這裡將成為一座無牆的美術館,市民可以參與其間,流連其間,融入其間,藝術與生活交織相融。
水、陸、空完美串聯,構成蘇河之冠無限生活環
法國TER+法國CBA聯合體的設計方案提到,蘇州河與城市生活廊道一同形成無限符號∞,寓意“無限循環、無限生活”,勾勒出“水上之境”“陸地之道”和“天空之徑”,讓人們真正走在蘇河上,共享用藝術裝點的蘇河生活。
蘇河之冠處於上海城市中心區位,是上海城市中央活力區的北側外延,其如雞冠狀的形態,被歷史和文化所環繞,為河流及水岸提供了多方向的觀賞視點,是漫步、游賞、享受城市的最佳場所,蘇河之冠區域完全能成為蘇州河市域內,通過開放空間及公共藝術激活城市活力、促進城市更新的最佳示范區。
無限生活(法國TER+法國CBA)
蘇州河猶如一條穿越城市的流淌的時間線,法國TER+法國CBA聯合體從場地現狀出發,在現狀密集開發建設的城市河岸空間內,延續源自蘇州河的自然記憶與城市記憶的疊加,針對“近人,場地,城市”三種空間尺度,用“水面之途,陸地之道,天空之徑”,水、陸、空三種路徑層次恢復蘇州河的原生河流精神,著眼生態的未來,創造沿蘇河之冠的體驗。
水面之徒,是指在保障蘇州河水上游覽航道寬度的前提下,對河岸岸線類型進行分類,並通過多樣生境島、漂浮花園、水生植物淨水園、輕巧的水上棧道、柔和的植物生態岸線等多種改造手法,柔化現有的直立硬質岸線,豐富河岸游覽空間的同時,提供水體生態淨化空間。
陸地之道,是指強化現狀自河岸向城市腹地看展的城市道路的慢行系統功能,結合規劃的慢行橋,新的慢行網絡將連接軌道交通,激活工業遺跡與歷史街區,陸地之道可感知蘇河之冠生活氣息與藝術氛圍
天空之徑,是指蘇河之冠蜿蜒曲折的河道線為各凹凸岸之間的視線連接,提供了一個奇妙的視線通廊關系,天空之徑就是勾勒出這種蘇河之冠獨有的空中連接點,可以引導游客並標記出沿途的有趣景點,也是水、陸、空三個層面的垂直面上的連接點。
在梳理場地空間的時候,發現一條有趣的脈絡,一條無限環將“水面之途,陸地之道,天空之徑”完美串聯,“生活,生態,生機,生命”共同構成了蘇河之冠的無限生活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