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上海民營劇團有何新作為?當家人亮出計劃

2020年12月21日11:50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明年上海民營劇團將有什麼新作為?當家人同時亮出了計劃

  摘要:“不隻忙眼前的活,已經想到明年、后年”

  “明年上海市優秀民營劇團展演計劃在4月28日到6月28日舉行,大家可以開始張羅定劇場了。”12月18日上海民營劇團創作演出會議中,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叮囑院團當家人“早准備”。大家顯然有備而來,創作計劃滿檔,劇目首演時間精確到月、日,韋芝感慨,“民營劇團不隻忙眼前的、當月的活,已經想到明年、后年。”

  特殊一年,將演出危機變為創作轉機

  音樂劇《趙氏孤兒》原定今年6月在上海首演,由於疫情推遲到明年。導演徐俊覺得,放慢腳步不是壞事,“從策劃到宣傳更加從容完善。”《趙氏孤兒》基於英國作家詹姆斯 芬頓同名話劇改編,徐俊再次攜手老搭檔作曲金培達、作詞梁芒。徐俊導演的音樂劇《猶太人到上海》是首部由民營劇團制作的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大戲。這次,徐俊不僅對《趙氏孤兒》質量精雕細琢,還研發豐富衍生品,首演同時將推出唱片與四合一書籍,書中包含紀君祥原著,詹姆斯 芬頓話劇英文版,金聖華、彭鏡禧翻譯版,徐俊音樂劇改編版。

  《趙氏孤兒》

  “新劇目劇本打磨一年了,暫定名為《命運多米諾》,用連環套結構講述一群小人物追逐名利,最后發現踏實做人互幫互助才是生活真諦。另一部新劇目是兒童親子音樂劇《淘淘球球歷險記之課本大冒險》,提倡素質教育,不唯分數論。”上海開心麻花副總經理陳強介紹,由舞台作品衍生向網絡,成為開心麻花明年新亮點,“曾參加民營劇團展演的《皇帝的新娘》將拍成網絡電影《三生三藏》,正在進行后期制作。”

  追上被疫情耽誤的進度,一手抓好幾個項目,成了上海民營劇團常態。繼續提升今年作品《銀杏樹下》之余,勤苑滬劇團團長王勤定好明年1月底的九棵樹藝術中心檔期,試演新戲《石榴紅了》,該劇以去年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的上海奉賢巴士票務員湯曉紅為原型,講述她用六年時間喚醒植物人丈夫。王勤演著《銀杏樹下》,改著《石榴紅了》劇本,還在敦促編劇盡快將《酒魂曲》變為劇本,“《酒魂曲》大綱已經出來了,明年年底首演。”

  紅色主題創作離觀眾更近一點

  “作為一家創辦16年的民營演出機構,我們排演《灰姑娘》《白雪公主》這樣的‘吃飯戲’,也有責任創作謳歌英雄的紅色文藝作品,這是《智送雞毛信》初衷。”小韋伯兒童音樂劇團負責人申俊磬沒想到,《智送雞毛信》創排消息傳開,收到逾30場明年演出訂單,暑假還將在小伙伴劇場演出12場,“應該早點排這出戲。”

  《智送雞毛信》

  欣喜同時,申俊磬分析原因,“過往‘雞毛信’作品,海娃單槍匹馬勇斗敵寇。劇組調研發現小觀眾有疑惑,一個十來歲孩子是否有這種本領。因此《智送雞毛信》引入比海娃年長幾歲的全新人物——虎子,讓虎子與海娃一起送雞毛信,讓虎子的行為乃至犧牲引領海娃的成長,劇本扎實,小觀眾與這個故事有共鳴。”上海現代人劇社正在打磨音樂劇《寒色曙光》,以革命烈士李主一與上海地下黨負責人劉曉在奉賢建立第一個地下黨支部中學——曙光中學為素材。演員是清一色的00后音樂劇專業畢業生,他們用自己的表演致敬前輩們浴血犧牲換來的新中國。

  民營劇團當家人不約而同向《寒色曙光》看齊,“就地取材”創作紅色劇目。彩芳滬劇團《柳嫂》聚焦浦東抗日故事。新東苑滬劇團同時開排兩部新作,《龍華塔下》再現戰斗在龍華警備司令部和中共中央機關聯絡站的中共黨員為獲取緊急情報與敵斗智斗勇,《老街春曉》將視線轉向上海解放前夕的七寶地區,中共地下黨組織發動民眾以多種方式對抗封堵,保衛古鎮,並獲取敵軍布防情報,幫助解放軍減少傷亡。

  民營劇團背后看不見的支援

  “感謝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牽線搭橋。”介紹張軍昆曲藝術中心新作《牽絲戲》前,張軍不忘幕后功臣,“還在源頭給予我們支持指導。”《牽絲戲》由青年編劇高媛在同名網紅歌曲基礎上創作,張軍再度攜手導演李小平,通過昆劇加牽絲傀儡戲的雙重形式體現藝術家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信念。

  說起民營劇團得到各方支持,上藝戲劇社社長袁東瑞打開話匣子,“《懸空八隻腳》跟隨市演出行業協會組織的長三角展演去蘇州后,無錫、常州和常熟演出商都開始問我明年檔期,一開春該劇還將在滬連演五場。”

  《金秋的三天》

  繼《生命行歌》《懸空八隻腳》,上藝戲劇社“養老三部曲”之三《金秋的三天》明年修改后上演,《金秋的三天》作為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還獲得田漢戲劇獎劇本一等獎。“明年還有來自市劇協青年編劇扶持項目的音樂劇《夢想成真》,講年輕媽媽的夢想,正在創作的《紅雙喜》也是寫上海人。”

  上海市優秀民營院團集體亮相江蘇,新東苑滬劇團團長沈慧琴感受到觀眾對《玉蘭花開》的熱情,“明年除《龍華塔下》《老街春曉》,《玉蘭花開》將繼續演,上海十六個區都要去。”她向韋芝“求助”,“劇目隻演一兩年就停了,浪費資源。請協會邀專家幫我們把脈,看看劇目能不能再打磨、再提升,質量好、演得多,單場成本才能越來越低。”

  首輪初步統計,市演出行業協會已收到62台明年新劇目報名,“每年我們都要看看走過的路,好好想接著怎麼走,大家多琢磨劇本,爭取坐上直通車。”韋芝說。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