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為人民·黃浦群像

南京東路街道:從微更新到微治理,百年弄堂煥新顏

董志雯

2020年10月28日14:34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編者按:街鎮是人民城市建設的最前線,是基石和底座。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提出一周年之際,黃浦區新聞辦與人民網上海頻道合作,以“人民城市為人民 黃浦10個街道的治理場景”為主題開展系列報道,通過街道群像圖全景式展現黃浦區各街道在社區治理方面的特色亮點和生動實踐,體現黃浦“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社會治理繡花功夫。

裡弄、洋房、石庫門建筑,上海典型的建筑風格與元素,曾承載著無數上海人的柴米油鹽和美好回憶。隨著上海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在全市加快推進舊改的大背景下,如何同步加快改善那些尚未列入舊改計劃的老舊小區,通過微改造、微更新落定居民需求?如何讓老舊社區煥發新的生機?

近年來,作為在中心城區核心地段的南京東路街道,有了一系列豐富且個性化探索。通過個性化的改造、更新方案,加大力度推動對於老舊社區的修繕、更新、改造,在補短板的同時,更注重滿足居民對於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提供品質化的生活空間供給。

“比起新社區,老社區可能更需要一種標簽,一種能喚回生活尊嚴感和舒適感的標簽”,街道黨工委書記顧定鋆告訴記者。

圍繞居民“痛點”探索多樣化改造

建於1924年的貴州西裡弄社區有著將近一百年的歷史,像大多數上海傳統裡弄一樣,存在著生活空間狹小、硬件設施老化等問題﹔同時,由於小區公共設施破敗、違章佔地現象普遍,使得社區內部的矛盾突出,生活空間分散碎片化,居民自我更新能力日益減弱,參與社區事務的意願不高。

從2016年起,南東街道聯合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專業的團隊,在對樓棟內部進行更新修繕的同時,更利用有限的空間為居民設計了一系列公共設施,提升居住品質。更新過程中,盡量利用社區現有資源,以最小干預的方式,針對公共區域閑置的設施進行微更新改造,使裡弄及門洞成為共享性的生活空間。

經過改造,小小的弄堂裡多了共享客廳、共享廚房,水泵房上多了屋頂花架,閑置閣樓變成圖書室,這一系列改造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也增加了居民進行交流互動的可能。以共享廚房為例,過去由於居住面積狹小,居民家中有訪客上門時有諸多不便,改造后,居民可提前預約共享廚房,使用廚具設施和大型餐桌,居民反映“過去客人來了都不好意思招待,現在有面子多了”。

承興裡是建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石庫門小區,房齡老、結構差且超負荷使用,存在大部分樓棟無獨立衛生設施、多戶共用灶間等問題。

街道在承興裡首創“抽戶改造”,即在消除房屋安全隱患、保留保護石庫門風貌與裡弄肌理的同時,部分居民以解除租賃關系的方式搬離原址,為留下來的居民釋放改造空間,原來還在使用手拎馬桶與合用廚房的不成套住房,因此有了增設獨用廚衛的空間,最終實現石庫門“留房留人”的“留改”新模式。

承興裡項目一期改造開始於2018年,原有的158戶居民留下112戶,搬走46戶的面積分攤給了留下的居民。在外觀上,建筑保留了石庫門的風貌與元素,在內部,從樓道到居民家中煥然一新,每戶居民平均新增了3.4平方米的獨用廚衛空間,從此告別了手拎馬桶的日子。目前,一期改建涉及的居民開始分批回搬,未來在街區公共空間還將增添適老設施和公用洗衣房等便民設施。

承興裡改造,在保留歷史風貌、保護街區肌理的同時,改善人居環境,是名副其實的“螺螄殼裡做道場”,每家每戶一事一議。項目過程中,涉及到誰走誰留、朝向變動、樓層變動、管道入戶等各種難題,往往一戶人家提出的細微改動就使得整棟樓的方案要大改,南東街道以最大的耐心,盡最大的努力,充分動員居民內部協商機制,滿足居民的合理要求,把好事做好。

從微更新到微治理,幸福來敲門

江陰路72號,是典型的“雙老舊”院落:一方面,該處房齡近百年,空間狹小、設備老化﹔另一方面,這裡住著的26戶人家,80%是60歲以上的老人,上下樓燒菜洗漱多有不便。

公共空間雜亂與如廁困難是此處居民反映的兩大“痛點”問題,2019年起,南東街道對江陰路72號實施了綜合性改造,改造工程見招拆招:對原本堆滿雜物的一樓庭院和頂樓天台拆除違章建筑、整修路面、鋪設地磚防滑條,加裝太陽能板用於樓道照明,把頂樓天台改造成“空中花園”,居民從此有了休閑的好去處﹔整修二樓居民的合用衛生間,將老舊的抽水馬桶換成兩間全新的獨立馬桶間,安裝全新的淋浴房﹔為了方便老年人出行,樓梯、走廊、衛生間等地的牆壁上都裝有安全扶手、折疊椅以及緊急呼叫報警裝置。

江陰路72號“微更新”的成功,讓附近不少居民十分羨慕,希望搭上“微更新”的東風,也徹底改善一下居住環境。據了解,接下來南東街道順天村將引導社區內其他居民樓對“微更新”項目進行投票,並對其中通過率最高的居民樓啟動“微更新”。項目在推進過程中,秉持先整體規劃設計,然后成熟一個部分推進一個部分的方式,逐步完成整個街區的更新改造,最大程度地激發居民的自主管理熱情,建立長效機制,降低改造阻力。

不僅是居民小區,不遠處的郵局也借著“微更新”的東風進行了改造,明亮清快的大幅綠色圖案引得不少人慕名而來合影留念。而江陰路72號對面一條狹小無名的市政道路經過居委會的改造后,被冠以“曲徑通幽”的雅號。

同時,江陰路72號的改造成功激發了居民自主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居民們共同制定了《衛生間使用公約》,詳盡約定了打掃內容、打掃時間、排班日期等信息,每戶人家在打掃完畢后,都要自覺拍照上傳至微信群,真正做到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裡的適老化智慧養老展示體驗中心也於2020年8月對外試運行,成為南東街道適老改造的“樣板房”,幫助老人感受社區的溫度。

從“微更新”到“微治理”,是居民自治、社區共治元素的集中體現,也反映了南東街道對老齡化社區適老化改造的積極探索。如今,類似的改造模式正在被借鑒、被復制,在黃浦區積極推廣。這些“微更新”“微治理”的成功實現,帶來的不僅是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更有居民精神面貌的大幅提升。

顧定鋆表示,南東街道一系列的變化,生動地闡釋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接下來,將聚焦解決群眾最期盼、最迫切的舊改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推進美麗街區、美麗家園的建設。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