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交出“十三五”經濟民生高分答卷

2020年10月21日18:24  
 

2020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肩負著國家戰略的浦東,承載著“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始終以先行改革闖新路,以擴大開放添活力,以銳意創新強動力。經過30年的發展,開發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一片農田上建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誕生了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第一個自貿區、第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一系列“全國第一”,有力帶動了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的發展,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總體實現了開發開放的階段性目標。

浦東的經濟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開放能級實現全方位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大幅度增強,政府職能實現有效性轉變,城市面貌實現顯著性改變,率先構建與高標准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的營商環境,基本建成“四個中心”核心承載區以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框架,基本建成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風貌,開放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浦東以全市1/5的土地,近1/4的人口,創造了1/3的經濟總量,誕生的眾多“率先”“第一”讓全國振奮,讓世界驚嘆,實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浦東落子有聲、全國滿盤皆活的開發意圖。

2019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達到1.27萬億元,是1990年的211倍,人均GDP3.32萬美元。“十三五”期間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邁上整數關口(財政總收入超過4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0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000億元,商品銷售總額超過4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2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於經濟增速,超過7萬元,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第一部分

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區域創新體系

科創中心建設加快推進

不斷優化創新布局,加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創新平台能級,持續引進和培育創新主體,努力營造有利於促進人才發展、知識產權保護、投融資體系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等創新創業良好環境,基本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框架。張江科學城主體功能及配套環境建設有序推進,建成上海光源、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活細胞成像平台等大科學設施,李政道研究所、朱光亞研究院、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交大張江科學園等科研機構加快推進。成立上海張江細胞產業園,全國生物樣本庫首個國家標准在張江發布。國內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加快建設。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2918家,創新型孵化器164家。外資研發中心245家,佔全市52%。成立了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局,國際人才港開港,首推外國人來華工作“一網通辦”。實現國內人才引進直接落戶和留學人員落戶審批權下放,外國人工作許可和居留准入條件優化等一批政策突破。成立中國(浦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提供快速獲權、確權和維權服務。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78.3件。

制度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強化以制度創新促進科技創新,“雙自聯動”產生強烈的磁效應、場效應。科技管理體制更加高效,成立全國首家實現專利、商標、版權的集中管理和綜合執法的知識產權局,整合成立科技和經濟委員會,張江科學城實行“四合一”的管理體制。科創產業制度創新不斷深化,試點集成電路產業鏈保稅監管模式,率先探索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和醫療器械注冊許可人制度。促進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深入融合,配合上海証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推動企業科創板上市,已有16家浦東企業上市,佔全市55%。設立浦東科創母基金,創新“產業+基地+基金”聯動發展模式,外高橋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金橋5G生態園、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張江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臨港新片區大飛機產業園、東方芯港7個園區成為全市首批市級特色產業園區。

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加鞏固

依托重點發展片區,南北科技創新走廊深入推進,注重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邁進,基本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201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7.3%,金融業佔比超過30%。以信息技術、新經濟、總部經濟為主的服務業佔22.8%。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交易額佔全市54.9%。工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2.4%。集聚發展體現新技術、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中國芯”(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1221億元,佔全市71.5%)“創新藥”(生物醫藥產業規模771億元,約佔全市一半)“未來車”(汽車制造業產值2090億元,佔全市1/3,其中新能源汽車產值佔全市35%)“藍天夢”(航空航天制造業產值佔全市31%)“智能造”(高端裝備制造產值966億元,佔全市37%)“數據港”(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2444億元)等六大硬核產業。

第二部分

落實協調發展理念,基本形成開放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面貌

規劃體系和布局不斷優化

堅持“軸帶引領,多心組團”的理念,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強各類底線管控,形成了“一主、一新、一軸、三廊、四圈”的總體布局,有效推動了城鄉互動、產城融合。

功能性、樞紐型、網格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強度投入,基礎設施對城鄉發展的骨架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建成浦東機場第五跑道、洋山港四期等重大基礎設施,助推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三,成為上海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重要樞紐。中心城內高快速路網基本建成,高快速路和主次干路建成規模分別佔全市27%和23.5%。越江通道達到19條。軌道交通裡程數佔全市33.7%。

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美麗家園”建設,完成341個村“達標型”、66個村“提升型”、18個村“特色型”美麗庭院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完成17萬戶農村污水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處置率達到85%。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建成4個全國文明鎮、7個全國文明村。加快推進“綠色田園”建設,家庭農場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市級示范家庭農場達到9家。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發展模式,浦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在全國綜合測評中名列前茅,農業增加值佔全市1/5以上,建成“綠色田園”示范鎮1個、“綠色田園”示范村26個、“綠色田園”示范園78家。加快推進“幸福樂園”建設,加大涉農政策扶持力度,促進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全面完成村級產權制度改革,鎮級產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

第三部分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基本形成環境優美、舒適宜居、低碳環保的生態城區

城市生態空間更加優化

依托良好的生態基底,逐步形成“一核雙環、三網多點”的生態開放空間網絡。擁有東灘等6個自然保護區,濱江森林公園等4個大型生態公園,碧雲、森蘭、三林、北蔡等4大楔形綠地建設加快推進,22公裡黃浦江東岸貫通。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9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7%。

綜合環境更加優美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著力解決環境突出問題。積極落實“河長制”,集中開展城鄉中小河道治理,基本消除劣五類水體。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無違建先進居村”創建通過率100%。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獲得國家衛生城區等稱號,以及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

促進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率先探索建立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積極推進低碳城區建設,探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十三五”以來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18%。

第四部分

落實開放發展理念,基本形成高起點、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自貿試驗區建設全面推進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要求,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成為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窗口。自2013年獲批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以來,先后推進實施了1.0版、2.0版、3.0版等三個總體方案,率先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創新“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監管制度,海關等口岸監管部門在自貿試驗區推出“先進區、后報關報檢”等近百項創新舉措,通關效率顯著提高。試點外匯收支便利化。開展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建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金橋南區海關監管區轉型升級為綜合保稅區,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挂牌運行。服務業和制造業擴大開放措施落地項目累計達到3392項,自貿試驗區FT賬戶累計開立13.2萬個,跨境人民幣結算額佔全市比重近40%,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臨港新片區獲批標志著自貿試驗區建設進入新的階段,臨港新片區制度創新、項目推進、功能培育和規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核心功能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提升

以載體建設、機構集聚和環境營造為重點,大力促進經濟、金融、航運、貿易等核心功能有機融合、協同發展,基本建成“四個中心”核心承載區。目前共有3.55萬家外資企業、35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浦東投資興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20家在浦東設立了機構。累計吸引實到外資超過千億美元。積極推進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外資法人銀行、外資保險法人公司、航運保險運營中心數量全國第一,集聚了上海証券交易所等13家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1098家持牌類金融機構,以及近百家各類外資資管機構。融資租賃業務快速發展,融資租賃資產規模約2萬億元,佔全國1/3左右。原油期貨交易量位列全球第三。“滬港通”“滬倫通”開通運行。浦東已成為國際上金融要素市場體系最為完備、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擁有全球最大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集裝箱吞吐量近4000萬標箱。超過7000萬人次通過浦東國際機場往返於世界各地。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上海中心、亞洲海事技術與合作中心等一批國際知名航運總部和航運功能性機構落戶,國際船舶管理企業累計達94家,佔全市69%。建立了涵蓋能源、化工、鋼鐵等行業的17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外貿進出口總額佔全市比重超過60%,集成電路和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總額分別佔全國的10.8%和8.5%,服務貿易佔全市47.3%。

深度參與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抓手,不斷拓展對外輻射服務、參與區域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先后與以色列、俄羅斯等沿線國家聯合建立跨國孵化器。“一帶一路”國別(地區)中心達到10家。設立“一帶一路”技術貿易企業服務中心,促進與沿線國家(地區)在檢驗檢測、認証認可等方面的合作。通過發行“熊貓債”、開展政策性信貸等方式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深度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設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拓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上市培育等功能。建立長三角地區知識產權保護與服務聯盟,共同打造知識產權區域合作的標杆。探索長三角地區在質量合作、檢驗檢測等方面的互証互認。

第五部分

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基本形成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的大民生格局

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優質

強化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職能,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十三五”期間社會民生投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始終保持在45%左右,社會事業“15分鐘服務圈”三年行動計劃建設全面完成,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試點。擁有獨立法人基礎教育階段學校659所,佔全市20.3%。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持續提高,參與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公辦學校數和學生數佔比分別達到75%和70%,“新優質學校”佔比達到25%。引進上海紐約大學等14所國際學校,擁有各類高等院校34所。逐步形成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全覆蓋、基本健康服務均等化、健康管理普及化、健康服務多元化的衛生健康服務格局。擁有市屬三級醫院9家,區屬三級醫院6家、二級醫院11家。引進質子重離子醫院等高等級醫療機構。“市、區、街鎮、家門口”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基本形成。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浦東足球場、浦東美術館、浦東青少年活動中心、群藝館、浦東城市規劃和公共藝術中心等一大批文化和體育新地標項目正在抓緊建設。

社會綜合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關注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完善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積極的促進就業政策,大力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平均每年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0萬個。保障覆蓋面持續擴大,來滬從業人員綜合保險納入本市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城鄉“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原鎮保人員整體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東西南北中”大型養老機構建設持續推進,養老床位數達到2.68萬張。“四位一體”的分層次、多渠道、成系統的住房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3000多萬平方米,惠及家庭30萬戶、100萬人。

社會治理格局良性互動

積極探索城市化快速推進和特大區域條件下的社會治理新路,構建黨建引領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位一體”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推進黨建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城運中心和企業服務中心等“四個中心”建設,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深化統籌核心發展權和下沉區域管理權改革,強化基層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職能。全方位推進“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全覆蓋建成居村“家門口”服務站,街鎮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所有事項全部下沉居村。依靠社會多元參與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志願者隊伍超過60萬人。

第六部分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基本形成便捷、高效的服務型政府框架

營商環境顯著改善

按照率先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的目標要求,著力打造最開放透明的市場准入環境、最公平公正的企業經營環境、最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環境、最健全規范的法治保障環境。加大“開辦企業”“施工許可辦理”等領域的改革力度,企業辦事環節、材料、時間等大幅壓減,助推上海在全國世行營商環境評價中的表現顯著提升。打好“放管服”改革組合拳,不斷轉變政府職能。“証照分離”改革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后,又在全國率先推進“一業一証”改革,核發全國首批行業綜合許可証。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便利企業開辦和經營。推進“六個雙”綜合監管機制,實現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有效銜接。率先建設經濟領域風險防范化解平台,實現主要行業領域應用全覆蓋。

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不斷深化

堅持開放、便捷、共享的理念,運用最新的信息網絡技術,不斷促進互聯網與政務服務的深度融合,加快實現政務信息跨領域、跨層級、跨部門的互聯互通,實現政府服務方式的現代化、智能化。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區級涉企審批事項100%實現線上“不見面審批”。企業和居民辦事可以在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通辦”,總體一次辦成。

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加快推進

堅持建管並舉、管理為先,按照“繡花式”管理的理念,不斷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確保城區安全有序運行。設立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充分發揮“一網統管”體系優勢和“城市大腦”智慧功能,探索城市設施、市政管理、環境衛生等六大領域的精細化管理。主動智能發現、快速及時處置問題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市運行更加安全、有序、干淨、智能。全面構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突發事件應急聯動處置能力日益增強,生產安全事故、110報警類警情數量逐年下降,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

(來源:浦東發布)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