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8月18日電 (記者 曹玲娟)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的行知讀書會日前迎來了“江南文化季”主題活動的第三場——“追梅逐夢”。主持人閻華邀請了大家都愛的梅派大青衣、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現場妙語連珠,掌聲不斷。
上海這座城市有著豐富的京劇文化傳統,“京劇”一詞第一次出現就是在1876年的《申報》上。不同於北京的“聽戲”,上海稱其為“看戲”,上海這座大都市賦予京劇以摩登的基因。新式劇場中,演員沒有威亞卻能高懸舞台,還會騎著真馬在台上表演,興之所至則跳入舞台前的水池,真正給觀眾以身臨其境之感。
那時流傳著一種說法:不經歷上海,成不了好角兒。很多來自北京、天津的名角兒都要來上海演出,隻有經過了上海的“檢驗”,才能真正成為好角兒,進而紅遍全國。
梅蘭芳先生是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他創立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梅派”。史依弘是梅派大青衣,她為什麼選擇了梅派?這就要說到她的兩位老師——武旦演員、京劇教育家張美娟以及戲曲聲樂專家盧文勤,她們將史依弘帶入了梅蘭芳的藝術殿堂。
梅蘭芳先生的梅派,到底美在哪裡呢?在史依弘看來,梅先生代表了一個中國古典女子的綜合美,唱得好,身段美,表演、眼神等各種運用要比別的演員高一籌,這或許是他排在四大名旦之首的原因所在。
史依弘最初與京劇結緣,是小時候看過的《白蛇轉》《楊門女將》《野豬林》等京劇電影,后來,她憑借學習過體操的優勢成功考入了戲校,卻因身高問題愁壞了家人和老師,后來她終於躥了個兒。
京劇行業要想出一個人才特別難,對演員的身高、嗓子、扮相、台緣等都有極高的要求,隻有這些元素都具備了,她才是觀眾心中理想的古典美女形象。
京劇演員的選拔非常嚴格,要考核身高、手長、腳長等,還要摸腦門兒。“前幾天碰到一個好朋友,他說我小時候特別想進戲校,老師后來一摸我的腦門兒,就說不要了。”史姐姐的話讓大家哈哈大笑,原來,京劇表演要勒頭,如果是平頭,是勒不進去的。
史依弘回憶自己第一次演《打焦贊》時,勒好頭在后台還沒有演就吐了,天旋地轉,徹底暈了。演出前,鑼鼓聲一響,史姐姐非常激動、興奮,也忘了頭痛。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無盡的汗水才鑄就了京劇之美。
活躍在京劇舞台上的史依弘,一手做傳統,一手做創新。2013年,也就是梅蘭芳先生第一次到上海演出的一百年之后,史依弘獨挑五台傳統大戲,上演“文武昆亂”,她還曾在一天內唱盡“四大名旦”代表作。
她也一直走在京劇創新的道路上。早在2000年,史依弘就與譚盾合作,展開了新奇的探索。在日本NHK交響團的伴奏下,史姐姐演繹虞姬,一位日本演員演繹能劇裡的小春,一位美國演員演繹朱麗葉,三人在舞台上共演“生死愛”。還演過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影片在海內外屢獲殊榮。她創辦弘依梅劇團,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活動最后,史依弘清唱了典雅大氣的《梨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