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8年,玄奘法師一人穿越古絲綢之路,到天竺拜佛求經。東歸之時,原本可以直接通過海路,快捷返回大唐,為兌現一個承諾,他最終選擇陸路,穿越帕米爾高原回到塔裡木盆地。也正是這一起心動念,塔莎古道為世人所知。至今,古道並沒有對外開放旅游,隻有零星游客來過這裡。
原本從紅其拉甫口岸返回到喀什再到莎車縣,總長度將近600公裡,而從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北端穿山而入走這條古道,隻有不到300公裡,裡程減少一半。塔莎古道被譽為世外桃源,既有人間仙境,又有荒無人煙,可謂是“眼睛上天堂、身體下地獄”,有些路段比“丙察察線”(滇藏新通道的丙察察路段,即丙察察公路)更為險峻。
《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法師東歸之時穿越塔莎古道的經歷,“東下蔥嶺東岡,登危嶺越洞谷,溪徑險阻風雪相繼,行八百余裡出蔥嶺(即帕米爾高原)至烏鎩國(即莎車)。”
這個承諾的緣起,在於玄奘法師西行時,高昌王麴文泰為其提供重要幫助。玄奘法師當時許諾,要在回國的路上為其在高昌國停留三年弘法。在玄奘取經東歸時,路過莎車縣,在莎車東城門旁的寺廟講經三天。當時,莎車隻有3萬人,然而玄奘講經時,每天有1萬人來聽。
塔莎古道,最初被稱為“喀群古道”,主要是因為古道東自莎車縣喀群鄉起。前些年,著名文化學者、紅學家馮其庸先生在考察時,取塔什庫爾干和莎車的字首將其稱為“塔莎古道”,於是,古道的新名字不脛而走。
(來源:上海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