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鄉村振興結出了“金果果”

葛俊俊

2020年06月26日09:08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也是“8424西瓜”落戶浦東30周年。為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浦東農業的金字招牌,“8424西瓜”成為第二屆“惠南瓜果節”上眾人矚目與熱議的焦點。

鄉村振興離不開優勢農產品,優勢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如何傳承優勢農業,發展農旅產業,實現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記者走訪了位於上海遠郊的惠南鎮海沈村,看其如何把握先天優勢,培大扶強特色農產品,奏響田園交響曲。

“8424”成西瓜王牌 鼓起農民錢袋子

皮薄、肉脆、細嫩、汁多、鮮甜……在上海人的西瓜世界裡,“8424西瓜”經受了一代又一代上海市民的味蕾考驗,成為屬於上海這座城市獨有的夏日味道。

浦東南匯種植西瓜的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之初,勤勞的瓜農們最初引進的是“伊選”西瓜。這種瓜皮薄肉脆、汁多味甜,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但是,“伊選”西瓜皮太薄,易開裂,運輸途中,甚至瓜農從田裡採摘后,瓜就已經破裂了。所以逐漸被淘汰。

藤蔓上的南匯8424西瓜 葛俊俊/攝

說起“南匯8424西瓜”,這瓜可不簡單!1984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育種專家吳明珠院士,在浦東南匯地區培育西瓜良種,在幾十組的配比試驗中,第24組顯得最為出色和優秀,故此命名“8424”。這一品種,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種植,但上海浦東南匯沿海地區鹽鹼地裡種出的8424西瓜,糖度更高、口感更好。

浦東農業金字招牌—南匯8424西瓜 海沈村供圖

30年來,8424西瓜品牌不斷發展,成為西瓜中的“王牌”,深得市民喜愛,也成為上海第一個躋身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之列的地方農產品品牌。

今年5月,南匯瓜果公司的“南匯8424西瓜”再度獲評2020年全國西甜瓜擂台賽中型西瓜綜合組冠軍,並獲評2020年上海地產優質西瓜品鑒評優活動中型西瓜金獎和最受市民歡迎獎。目前,浦東種植“南匯8424西瓜”3萬余畝次,年產量12萬余噸。惠南鎮“南匯8424西瓜”主要種植在海沈、遠東、橋北等村。

海沈村村民老楊與8424西瓜打交道三十年 葛俊俊/攝

老楊挑出歪瓜裂棗 葛俊俊/攝

一個好品種帶動了南匯西瓜產業的優質轉型,“南匯8424”不僅鼓起了農民的口袋,豐富了市民的果盤子。惠南鎮鎮長徐明寶表示,今年惠南鎮將建立起了西瓜水稻輪茬示范基地,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的質量和效益,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新引擎。

產業興旺: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培育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人力、物力、財力的有機結合,是人才、資源、戰略的有效統一。”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蘇錦山指出,加快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必須規劃先行。隻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注重質量、穩步推進,才能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

海沈、遠東、橋北三村是惠南高標准農業的集中地,優質瓜果等農產品讓惠南瓜果節在這裡名副其實。8424西瓜示范基地、小三園花卉種植、蛙稻共生示范基地及火龍果、百香果特色農業生產展示基地等一系列農業項目在這裡落地。

海沈村稻田 海沈村供圖

如海沈村推進“三個一”工程,營造三個場景:一粒米(稻米)營造“風吹稻浪,碧野悠悠”的自然景觀﹔一片花(花卉)營造“花開四季,自在騎行”休閑場景﹔一顆果(經濟作物)營造“瓜果飄香,流連忘返”豐收盛況,用騎行運動和滬鄉文化將農業和旅游串聯,推進農旅融合發展。目前,海沈的鄉村創客空間已成為地鐵16號線惠南東站的一座地標。在這裡,坐著地鐵來尋夢成為了可能,騎著自行車來探索成為了習慣。

旅客騎行 海沈村供圖

鄉村產業發展的興旺促進了品牌意識的建立。在“惠民農盟”黨建品牌引領下,惠南鎮形成“印象惠南”特色品牌,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打造了“海沈農聯社”,形成了“品牌引領—主體聯合—產銷對接—利益分享”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為桂峰草莓、綠妮西瓜、苗薈水蜜桃、丹農紅美人等知名品牌搭建平台,將指頭變拳頭,擴大了品牌效應,帶動了農業聯合發展。

七彩水稻白鷺飛,香甜瓜果鄉村美。據悉,海沈村去年已成功創建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今年已入圍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計劃。遠東村、橋北村也正積極創建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

文化振興:滬鄉文化煥發活力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振興,更核心的是鄉村文化的振興。

居民活動 海沈村供圖

惠南鎮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定期開展“文明星期六”“文明講習所”,通過村民點單的方式,最大程度契合村民的文化需求。同時,讓鄉村文化活起來,在海沈村建設“鄉俗文化館”和“滬鄉文化傳習所”,通過全息影像技術展示傳統農耕文化為人們呈現“海沈的原鄉生活”,打蓮湘、浦東派琵琶也在農村普及。

除了保護傳統建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惠南鎮還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打造以自行車運動為核心系列活動品牌,發展具有海沈特色的文化產業和文創產品,推動鄉村文旅融合。

今年,惠南鎮還專門成立了滬鄉文化創意促進中心,尋找鄉愁的寄托,將融入海沈村等農村發展中“滬鄉文化”的挖掘、傳承、發揚,同時吸引著更多的“滬鄉人”,懷揣著滬鄉的文脈與情懷,回歸這片土地。

惠南鎮黨委書記潘秀紅指出,將文創、美食、創客、網紅經濟等多元要素融入產業發展,給產業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無限生機,能夠使游客追憶鄉愁、感悟鄉愁、甚至能夠通過文創產品、傳統工藝品等融合鄉村記憶的鄉村特色產品帶走鄉愁。

人的回歸:熱土+熱情,鄉村熱起來

人的回歸,是鄉村振興最本質的推動力。在海沈村,除了自行車奧運冠軍鐘天使、《滬鄉記事》作者沈月明外,海沈人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80后”的阮林芳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被稱為上海版“李子柒”,雖然出去讀書工作了多年,回到家鄉,一口鄉音毫無違和感。“我希望通過努力能讓鄉村人生活得更好,讓更多年輕人回歸鄉村。”作為鄉村創客的領路人,阮林芳和小伙伴們的“鄉村夢”趕上了好時機。

鄉村建設絕不只是田園和咖啡,阮林芳從18年開始就參與海沈村的美麗鄉村、美麗庭院的創建,她將很多新銳的元素帶入鄉村建設中,並開始實施鄉村夢想改造計劃,在鄉創空間裡,擺放著其設計的海沈村“形象代言人”——卡通版“海小天”和“8424西瓜”等文創產品,這些如今是鄉村游客喜愛的紀念品。

“哦買噶,這個西瓜也太好吃了吧!多汁鮮甜!買它!買它!”海沈村最年輕的村委干部,如今的網紅“庄稼”庄志強,經常在田墾裡擺弄著手持自拍杆,和直播間裡的網友熱情互動。他是土生土長的海沈人,當兵退伍后投身到家鄉建設,那年他23歲,一晃8年過去了,8年間,他見証著海沈村成為“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參與著海沈村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惠南鎮海沈村”抖音號截圖 海沈村供圖

年輕人想法多、會玩,這一特質在庄志強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惠南鎮海沈村”抖音號的主播,粉絲量超過11.2萬人,說實話壓力不小,找選題、寫劇本、拍視頻,成了他日常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兒。“一開始我也一竅不通,隻能慢慢摸索,根據大家的反饋改進。現在熟練了,幾乎不需要太多准備,家長裡短就是創作素材,田間地頭就是直播間。”

“你為什麼選擇回到家鄉,當一名村干部呢?”面對這個被問及多次的問題,庄志強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熱愛。“誰不願意看著自己的家鄉越變越美、越變越好呢?”

海沈村日落 海沈村供圖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