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上博新展,給你托一個“春風千裡”江南夢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曹玲娟 唐小麗

2020年05月27日08:39  來源:全國黨媒
 

提到江南,你想到的是什麼?

白居易想到的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杜荀鶴想到的是“人家盡枕河,水港小橋多”,柳永想到的是“三秋桂子,十裡荷花”,晏幾道想到的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江南的美好,千百年來,詩詞歌賦詠嘆不盡。

眼下有個機會,能讓你一睹江南的古風古韻,就問你想不想去!上海博物館精心籌備、策劃推出的年度大展“春風千裡 詩畫江南——江南文化藝術展”於5月26日正式對觀眾開放。

在遴選上海博物館海量館藏的基礎上,展覽借展國內15家文博單位,共計展出文物197件組,涵蓋骨角器、玉石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諸多門類。浩瀚珍藏、淋漓展現,以至於有參觀者驚呼:這裡有你關於江南的所有想象!

江南的景、江南的物,還是江南的人、江南的詩,江南這片土地擁有令整個民族魂牽夢縈的獨特魅力。春風千裡,詩畫江南,這個展覽不容錯過——

主題先行,從文物出發講述江南故事

一進展廳大門,“C位”便是鼎鼎大名的《康熙南巡圖卷粉本》第七卷。這是王翚、楊晉等人創作的宮廷繪畫作品,以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為題材,這一卷表現的是江南無錫至蘇州的山水、民居、城垣、店鋪、舟橋、良田等,城內市井繁華,眾多的河道、橋梁也體現了江南城市的特色。

康熙南巡圖粉本。 沈詩洋攝

“江南文化藝術展是典型的主題性展覽,突破時間脈絡,突破單一門類,側重文物闡釋,講好江南故事。力求讓觀眾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可以感受歷史之重,體會江南文化的深層特征。”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展覽分為五大板塊,講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安禮樂儀又曠達洒脫的江南,治平濟世與明德修身的江南,陽春白雪與市井浮生的江南,抱誠守真與海納百川的江南

如此宏大的展覽,有哪些珍貴展品呢?大江東工作室帶你先睹為快。

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的《姑蘇繁華圖卷》,從遼寧省博物館借展而來,稱得上是遼博鎮館之寶級別。該作品的創作前后歷時24年,全長十二米多,在沒有照相機的年代,非常可貴地為后人記錄下了閶門商業繁茂的景象。后人做了一個粗略計算,全幅畫有各色人物1.2萬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約2140余棟,各種橋梁50余座,大小官船、貨船、客船、雜貨船、畫舫以及竹筏等近400多條,各種商號招牌200余塊,涵蓋了珠寶、鞋帽、涼席、樂器、盆景和絲綢等50多個手工行業,完整表現了古城蘇州的市井風貌。

姑蘇繁華圖卷。 上海博物館供圖

清朝顧繡的《三酸圖》,又稱《嘗醋翁》,畫的是蘇東坡、佛印和尚與黃庭堅三人圍著一大醋缸,品嘗桃花醋。每人嘗了一點醋,但三人表情迥異,后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所在。

明朝文徵明的《江南春詞意圖》卷,算得上明代吳中文人詩、書、畫相結合的典范之作,而文徵明創作這一作品時已78歲。文徵明,明代四大家之一,是書畫全才,因其為蘇州人,故而被稱為吳門畫派之巨擘,在詩文書畫上均有極高造詣。

當然,以上僅是寶山之一角。展品中,還有王羲之的《秋月貼》、唐代虞世南的《大運帖頁》、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拓片、五代十國·吳越錢镠銀簡、五代董源的《夏山圖卷》、元代倪瓚的《汀樹遙岑圖軸》、唐代鞏縣窯三彩抱柱獅子、北宋越窯青釉摩竭形器……

“這次江南文化藝術展籌備近兩年,共展出文物近兩百件組,許多展品無論出於藝術考量還是文化考量,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介紹,雖受疫情影響,展覽較原定計劃略有延遲,但展覽質量沒有絲毫縮水,呈現出的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展覽。

要想看得過癮,百聞不如一見,還需到現場一飽眼福。敲黑板了!展覽時間是5月26日至8月23日。疫情期間,觀展需預約哦!

江南文化,為何風景這邊獨好?

江南文化,為何獨具魅力?

“江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麗夢,‘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隻合江南老’,江南,以‘溫柔富貴之鄉’,成為家國情懷的文化坐標。”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主任、電影電視學院院長厲震林分析。

厲震林認為,江南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風月無邊的文化意象﹔江南文化,屬於但又不局限於江南,而是擴展到全中國的﹔江南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中原文化在南遷中也水乳交融地匯入其中。通過江南文化,可以連通古典的中國與現代的中國,連通大眾文化的中國與精英文化的中國,連通城市的文明與鄉村的文明。

幾乎可以說,江南文化是中國夢裡最優雅、委婉、詩情的那一片。

文徵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 上海博物館供圖

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江南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胡曉明教授亦有同感,他認為,江南文化是古今貫通而面向未來的概念,也是不斷重新發現的文化,是越來越有生命力的華夏先進文化的代表,是古典中國與現代中國的結晶體,是華夏文明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

也因此,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介紹,在上海全面打響“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的背景下,上海博物館積極響應,努力發掘館藏文物優勢,服務上海城市發展和國家戰略,舉辦了此次關於江南文化的主題展覽

據介紹,江南文化藝術展自2018年6月開始立項籌備,是上海博物館首次利用館藏文物作為主要展品策劃的綜合性、主題性展覽,首次成立展覽籌委會,集結全館學術部門通力合作,聘請多位館外專家進行學術論証,並得到2019年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重點項目資助。

王羲之的《秋月貼》。 上海博物館供圖

不難理解,精心籌備、精心呈現的展覽背后,正是今天的江南文化人在孜孜以求,力圖用文物來講述千百年來的江南故事,用文物呈現千百年來的江南圖景,用心提煉江南的基調、性情、風尚乃至氣度,以厘清長三角的文化性格,眺望新時代下江南更多的新發展。

正如厲震林所言,長三角一體化成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長三角城市群已位列國際陣營。“此時,將江南文化提升到城市文化發展戰略資源的高度,這是高瞻遠矚的科學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文化價值。”

胡曉明也認為,“說到底,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中國根。長三角作為一個經濟行政概念,它的文化根脈正是江南文化。有根就有共同的土壤與水源,有共同的精神紐帶,而且會不斷加強加深加厚。長三角是互補的,既有中國最富庶的地區,最有活力的經濟外貿與科技與人才集聚之區,又有最具有開放性與國際性的城市,可以說是強強結合。有了頂層設計的長三角一體化,就是有了身體﹔有了江南文化的自覺,就是有了靈魂。”

依托展覽,上海博物館還將展開更多行動來深入挖掘江南文化。

5月25日晚,與展覽同步推出的“江南文化講堂”第一季第一期開講,這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項目。講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題,聚合海內外特別是長三角區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專家學者,集中展示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質,積極傳播江南文化創新發展理念,營造全社會關注江南文化的濃厚氛圍,努力服務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同時,讓廣大市民群眾進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進江南文化,弘揚江南文化,共同參與“上海文化”品牌建設。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