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江南文化,不只是风花雪月与小桥流水

唐小丽

2020年05月26日08:09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编者按:2018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的总目标。上海博物馆积极响应,努力发掘馆藏文物优势,服务上海城市发展和国家战略,5月25日,筹备近两年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正式开幕。

如今,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江南文化应如何传承发展,为上海文化品牌的打造和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民上海会客厅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江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晓明教授进行了专访。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江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晓明教授

记者:如何界定江南文化的概念?江南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胡晓明:这里常常会有一个误区,一些学者在界定江南文化的概念时,往往习惯于先从江南地域讲起,这是不对的。既然是“江南文化”而不是“江南地理”或“江南行政区划”,我主张应以中国历史与文学上形成的“江南认同”为依据来界定这个概念,即从先秦到近代,中国人对“江南”的描述、咏赞、议论、记忆、想象、追怀、体味、反思与前瞻,其中包括:文教与文明的认同、进步与开放的认同、社会和谐的认同、自由精神的认同、环境的认同、审美的认同等;可以从中提炼出“刚健、深厚、温馨、灵秀”,是其特质。其次,江南文化是古今贯通而面向未来的概念,也是不断重新发现的文化,它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越来越有生命力的华夏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古典中国与现代中国的结晶体,表现为长三角持续发展的新态势新契机。开放进取与深厚包容、融合古今与走向世界、和平理性与精致尚美以及秩序与自由的平衡,是其核心价值。

记者:与其他地区文化相比,江南文化有什么特色?

胡晓明:江南文化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的融合,因而具有最为充分的南北二元性,既是最深厚,也是最灵秀的。它又是除了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因而得益,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十八世纪产生了江南经济奇迹,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高峰,也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因而是至今仍最有活力的文化。刚健、深厚、温馨、灵秀,这四大特质,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有的地域文化,刚健而不够温馨;有的地域文化,深厚而缺乏灵秀,只有江南,把这些特质很好地融合起来了。还必须说到,其地理非常独特,具备了江河湖塘海等极为丰富的水文。从地到人,既有优美的水乡特色,又有充分的海洋性格。

记者:江南文化,对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有什么意义?

胡晓明:我把江南简单概括为一张牌、一座桥、一条血脉。

什么叫一张牌?我们今天重新发现江南,把这张牌抓到手上,这是非常好的牌,这张牌里面有大王、小鬼,还有炸弹,所有好东西都抓到手上了,中国最好的艺术家、思想家、诗人都在这张牌里面。虽然如此,然而它又是温柔的,低调的,内敛的。

什么叫一座桥?我们可以透过江南的文化,连通古典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连接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中国与精英文化的中国,连通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文明。可以通过江南文化,走过去看古典文化的风景,走过来看现代文明的风景。如果没有江南,或这个桥断掉了,就有个很深的鸿沟不能走到古代,不能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

什么是一条血脉?就是这是我们的父辈、祖父他们的文化,不在我们生命之外,不是生活在别处,所以经脉相通,血气相连。

具体点说,首先,对于上海文化建设,江南文化是华夏文化千年的智慧结晶,关系到一种内发的力量与内在的现代性,是一种扎根于本乡本土的文化自觉。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学习西方,上海文化在这个方面没有犹豫;另一方面,我们要回过头来重新发现江南,尊重我们的传统,发现自身的一种现代性的力量,江南文化不只风花雪月与小桥流水,那是把江南讲“小”了。说到底,江南文化就是上海文化的中国根。其次,刚健、深厚、温馨、灵秀是其特质,每一项特质,都可以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加分。再者,上海可以打的江南牌,譬如水乡文化、江南山水画流派、书法文化、园林文化、女性文化、小镇文化、水稻文化、日本精致文化寻根、江南非物质文化(工艺、美食、服装、节俗等)、现当代文学、戏曲、音乐的江南性重新发现等。

记者:江南地区,一直是中国的富庶之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更是光彩夺目,也是沪苏浙皖共有的精神家园。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江南文化能否为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助力?

胡晓明:长三角是一个经济行政概念,而它的文化根脉正是江南文化。只有江南文化,才是长三角的文化认同,有根就有共同的土壤与水源,有共同的精神纽带,而且会不断加强加深加厚。长三角是互补的,既有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最有活力的经济外贸科技与人才集聚之区,又有最具有开放性与国际性的城市,可以说是强强结合。有了顶层设计的长三角一体化,就是有了身体;有了江南文化的自觉,就是有了灵魂。打个比方,犹如一张弓,弓力更大、拉开更有力,内部含蓄更深厚的力量,一定会有远大的发射。

记者: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做好江南文化的传承工作?有何建议?

胡晓明:目前在古文献、非物质文化、建筑、园林等方面的保护方面,做得不错。三省一市都有大工程。但我感觉还要突破一些旧框框,譬如民国人物文献、太平天国文献、当代民间史料等,还可以有较大的保护与抢救空间。再譬如一些人物的旧居,应有抢救性的保护。

具有精准、优质的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性工作,还做得不够。尤其是结合新信息时代的传播手段的普及性工作,做得不够。

江南文化的传承,确实要从学校的娃娃抓起,教育工程是务本的。要有适当的课程,在小学中学大学都需要,也要有自设的研究生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十多年来,开设江南文化研究通识课,也培养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已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要在当下建设的示范区里,落实江南文化建设的丰富元素,不能只是环境与经济,文化应该跟上去。

(责编:唐小丽、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