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切是否會逐漸回到原位?細心的武麗發現,疫情帶來的某些消費習慣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5·20這個日子對武麗來說並不那麼浪漫。這是她這個月以來最忙碌的一天,除了平時的外賣和超市單子以外,還有大量的鮮花訂單。
小電動車的快遞箱、車龍頭和后架都塞滿了玫瑰花,飛快地穿行在老城廂的街頭巷尾,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嬌艷欲滴的玫瑰沒有一朵屬於她,收花人的驚訝和欣喜也與她無關。她的任務,只是保証鮮花在嬌艷欲滴之時送到目的地。
這天武麗共跑了52單,在達達的騎手中是一個較高的記錄。不計吃飯和休息,按一天工作10小時來算,每個小時5.2單,相當於每10分鐘送一單,幾乎每一秒鐘都在路上。
在上海街頭,一人一車,風馳電掣。本文圖片均 黃尖尖 攝
永遠被時間追著跑
“馬上要超時了,我得開快點。”在上海街頭,很難追得上武麗的速度。甚至和她約定碰面地點也不容易。這一分鐘她在這裡,下一分鐘又出現在另一個地方。
收貨地址是一家位於平涼路上的白領公寓,有著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長走廊。七拐八繞,上坡下坡,一般人進去可能要迷路,武麗卻走得毫不含糊。在達達當騎手5年,平涼路周邊4公裡范圍是武麗的地盤。“最北到翔殷路,西邊到大連路,東邊到軍工路上理工校園,這邊有八九個小區,我基本上每天都會去。”
白領公寓的走廊一眼望不到頭,武麗卻十分熟悉。
訂單來源也相對固定,配送區域內的飯店、超市、花店等都是武麗的長期服務對象。波陽路上的甜心烤肉飯是一家網紅餐廳,這家店開了五年,武麗給他們送了五年餐。
正好在取餐間隙,老板娘接到了一個外賣電話,武麗馬上拿出手機,點開達達員工專用APP上的搶單頁面,對著空白頁面一直點。“還沒有單子點什麼呢?”“搶單啊!”說話間,老板娘挂上電話的一瞬,單子立即從頁面上跳出來,不到0.1秒,武麗就搶到了這個單子。
武麗是個雷厲風行的性子,發信息永遠不超過10個字,每句話都習慣用感嘆號結尾。為了跟上搶單節奏,她專門買了一個5G手機。“不買mate30,連老頭都搶不過!”武麗說,現在平台派單全靠搶,誰的手機好,手速快,就能搶得到。
一人一車,風馳電掣,英姿颯爽。到晚上7點半,手機一關,收工!
她用圓珠筆在手機屏幕上畫了個記號,所標注的位置就是搶單點。
有心酸也有守望相助
疫情期間,武麗是達達最早一批復工的配送員。“我是2月初上班的,當時上海大部分小區都還沒封,后來各小區一封,家家都囤很多東西。”一時間超市單暴增,往常的“主力”外賣單子一下掉到零。“疫情期間幾乎沒有人敢點外賣。”
武麗主要負責配送隆昌路永輝超市、周家嘴路的沃爾瑪和控江路的華聯吉買盛三家的單子。“2月份每一單都將近四五百塊錢,我有時一口氣接五個單子,電瓶車箱子都裝不下,車龍頭裝得滿滿的,我還專門在車后座配了個架子和扎帶。”
敲開一扇門。
居民“囤貨”的日子大概持續了20多天。“我給一戶居民送米,扛了兩袋米走上7樓,發現他家門口已經排了7袋米,他說自己在囤米。”武麗給一家人送方便面的時候,面餅被壓碎了一點,沒想到對方十分爽快:“咳,這都不是事兒,現在想買都買不到啊!”武麗說,疫情期間,超市裡連方便面有時都會缺貨。
“居民唯一不買的是水,因為買了要自己扛。”有位顧客一口氣買了6桶5公升的飲用水。“我光裝車就裝了一刻鐘,騎過去,放在門衛以后,給他打電話,他說你不能送上門為什麼要接單……”疫情期間快遞員一律不能進入小區,武麗沒辦法,隻能把6桶水又扛了回去。
特殊時期帶來的各種狀況都是過去不曾遇到的。“2月的時候接單量很大,超市揀貨所需的時間長了,但是配送的時間限制沒有拉長,那會兒幾乎所有騎手都超時。”還有的時候貨送到了,但顧客說找不到,騎手就要重新跑回去幫忙找出來。
有位顧客買了八寶粥和小蔥,武麗給她放在小區門口的架子上,過了一個禮拜再去送貨的時候,發現八寶粥和小蔥還放在那裡。客人說沒有收到。“疫情期間買相同東西的人很多,因為架子上東西太多找不到,或者被人錯拿、移位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件事的結果是武麗被投訴了,還因此丟了“信譽騎士”的稱號。“本來我送東西從來不會丟的。”
也有讓人感動的時候。“有一天夜裡下著好大的雨,那天我送了一百多單,最后一單送到小區門口的時候,已經累得頭暈目眩,一不留神忘了蹬腳蹬,車子整個倒了。”車上的東西翻了一地,當看到其中一袋有雞蛋液流出來的時候,武麗心裡是絕望的。
來收貨的是個小姑娘。“不好意思啊,雞蛋摔壞了。我也不知道壞了幾個,但最起碼爛了三個,蛋液才流出來了。您要是不要的話,我就把錢退給您……”女孩笑了笑,輕描淡寫地說:“沒事您走吧,疫情期間大家都不容易。”深夜的城市大雨滂沱,武麗卻覺得內心有了一絲暖意。
穿行在繁忙的車流中。
人們消費習慣在改變
以前,武麗配送的單子中大部分是外賣,從2月以來,變成了清一色的超市訂單。2月份,武麗的收入是1.2萬元,然而進入3月,上海各小區陸續開放以后,接單量大大銳減。“菜場也開了,居民知道還是自己出來買菜合算,而且現場買還可以挑挑揀揀。”3月和4月,收入都不到8000元,武麗說這是她在五年達達生涯中的歷史新低。
“我是那種每天都堅持上班的,就算下雨天也不例外。”平均一天50單,最高峰達到一天100多單,但即便如此,武麗說今年的收入跟去年同期比還是減少了。“進入5月以后外賣單子恢復了一些,我們以前主要送學生和白領,目前學生有一部分開學了,公司也復工了,但很多‘白領區’和學校還送不進去,隻能放在門衛,客人就不願意出來拿。”
一切是否會逐漸回到原位?細心的武麗發現,疫情帶來的某些消費習慣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有些年輕人以前吃飯都點外賣,疫情期間習慣了在網上買菜,自己做飯,發現這樣的方式也很方便,而且更健康,就一直維持了下來。”
還有一些住在無電梯老公房的老人,以前不知道網購買菜,這段時間子女幫著買習慣了,現在也會自己網上買米、買油、買西瓜……“這些比較重的東西有人送上門更方便,不用自己提。”
購買時間也發生了變化。“平涼路一戶居民是上班族,每到周末超市打折做活動,他們都會買很多東西。”武麗說,現在不少家庭習慣了星期六日在平台打折的時候買菜,一次性多買一點送上門,工作日就不用天天出門買菜了。
這家網紅餐廳開了五年,武麗給他們送了五年外賣。
電商行業的整體格局也在調整。疫情發生以來,隨著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加入了行業競爭,原有的市場被重新洗牌。“當時是誰的優惠大,顧客就到哪家買,叮咚的起送價比我們低,便分流掉了一些客戶。”疫情期間涌現出來的生鮮業務需求量也得到了平台的重視,電商平台專門安排了騎手在永輝超市等商家駐店,實行一對一配送。
如今,各家配送平台的起步價、接單量都逐漸恢復正常。未來的生鮮電商市場將如何“分天下”?作為一名小小的配送員,武麗說一切還是未知之數。
取餐后正准備出發,又在手機上搶了一單。
外來者與老熟人
武麗老家在安徽,之前在電子廠工作過,生小寶以后為了方便照顧,便選擇了做配送員這份時間比較自由的職業。“我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好以后,八點半就開始配送,到晚上七點半就回家。”開工收工,都按照自己的時間來安排。“把手機關掉,就代表下班了,不會影響我的派單量。”
在這座城市,她是一個外來者,但這些年因每天出入於各居民區,她也結識了不少“老熟人”。“生活中有些人可能與你素不相識,甚至從未交談,但日復一日,每天幾分鐘的點頭之交,卻讓人感覺好像老朋友一般。”這是配送員這份職業給武麗最大的幸福感。
去年冬天,武麗經常到軍工路上一戶居民家裡配送。冬天很冷的時候,每天送餐她都包裹得隻露出兩隻眼睛,直到今年春天再去配送,那位居民說:“你給我送了一個冬天的外賣,我都不知道你長啥樣,現在終於看見了,我是從你聲音聽出來的。”
讓武麗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家住香樟園小區的上海阿姨。“每年夏天給她送東西的時候,她總會拿一個鹽水棒冰,准時地站在門口等我。我說我不要,阿姨總是說,天氣很熱,你就吃一個吧……”
接單間隙的片刻休息。
從居民那裡接收到了善意,武麗也以同樣的善良回饋給她的顧客。最近,武麗經常到一位家住貴陽路的男孩家送東西。“第一次去的時候,給他打電話不接,上樓了也好久不開門,當時就想這個小男孩怎麼這麼磨嘰……”當門打開的時候,武麗呆住了,男孩兩隻手都纏著紗布。“他自己一個人住,受傷了連開門都不方便,隻好每天叫外賣。我今天再去給他送的時候,特意沒打他電話,悄悄站在門口等,讓他不要著急……”
隨時准備好再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