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張聞天同志誕辰120周年,也是張聞天故居對外開放30周年。這座浦東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祝橋鎮鄧三村“美麗庭院”中的紅色文化地標,時下還通過“觸網”創新“四史”學習教育形式,讓聞天精神“聲聞於天”。
5月23日,“多彩文博·雲耀浦東”2020年浦東新區文博宣傳月祝橋主題活動在張聞天故居舉行。現場活動包括紅色主題展覽、行走閱讀和文博講堂,並且全程開通線上直播。市民宅家抗“疫”的同時,打開手機即能“雲游”故居,學習“四史”。
“這部1924年的長篇小說《旅途》,是張聞天自美國回國后創作的文學作品。《旅途》的發表,可以說是張聞天投身革命生涯的前奏……”當天上午,“永恆的記憶——紅色電影海報、文獻收藏展”在張聞天故居臨展廳開幕,由浦東新區收藏協會會長馮建忠帶來的300多件藏品中,有60多件是有關張聞天的珍貴文獻。面對直播鏡頭,馮建忠一面走,一面談,述說著藏品背后的偉人故事。“我投身紅色收藏40年來,還從沒參與過這樣的直播。”直播結束后,馮建忠向記者坦言自己的緊張,並感嘆這一“跨界”的意義非凡,“過去就怕展覽搞得很大,現場觀眾寥寥無幾。現在開通直播,網上觀眾就有成千上萬。希望通過我的紅色收藏,對‘四史’學習教育有所幫助。”
緊接著,直播的鏡頭又隨著“聞天講堂”講師團成員、張聞天故居接待部主任奚國標,走進故居中的廂房庭園,“輕撫”園中的一草一木,還原張聞天的生平事跡。直播鏡頭后來又對准故居周邊,與線上觀眾一同見証張聞天故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張聞天故居管理科科長阮建平介紹,1900年8月30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張聞天同志,就誕生在這東海之濱的一個農家,並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張聞天於1925年離開浦東,再次回到家鄉已是33年后的1958年,1962年又回了一次家。張聞天兩次回到浦東,都是為了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表現出共產黨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1985年,張聞天故居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陳雲同志為張聞天故居題寫匾額。1989年,市政府撥款對張聞天故居進行全面修繕,恢復了故居原貌,增筑了籬笆圍牆,修筑了必要的通道。2001年,張聞天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月陽光正好,張聞天故居籠罩在一片綠意盎然之中。園前有青磚道路、菜園、綠化,屋后有小溪流水、竹林、桔樹。阮建平表示,近年來,張聞天故居完成了改擴建工程,增設了菜園等設施,每種蔬菜都有名牌標注。一方面,這契合故居的地理位置與張聞天的農家出身﹔另一方面,故居在面向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時,還能向城裡來的孩子科普農作物知識,增進愛祖國、愛自然、愛家鄉的情感。
據悉,張聞天故居今年還將通過黨建聯建,深挖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發揚聞天精神,其中包括舉辦一次張聞天生平事跡巡展,編印一本書《張聞天童年故事》,開設一次張聞天生平事跡報告會和一個誕辰紀念座談會,印一本限量版郵資紀念封,以及利用AR技術編制一個程序。這個程序借助故居AR導航、二維碼掃描,市民在手機端即能“穿越”百年時空、完成故居“打卡”,“四史”學習教育也因此將變得更加年輕態、接地氣、貼民心。
(來源:浦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