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到底有何魅力?這幾位藝術家是這樣說的……

2020年05月19日12:05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5月19日電 (記者 曹玲娟)上周,東藝即將舉辦5·20“浪奔浪涌·藝路向東”公益演出的消息一經發布,仿似一陣暖風吹皺了一池春水。被封印數月的演出行業重新吹響了集結號。等待了121天,劇院終於要回來了!

 其實,一直數算著日子的不只是劇院的從業者,還有那些早已將劇院納入生活方式的觀眾們。東藝官微后台有這樣一則留言:133天沒進劇場了,已經想念劇場想念到把手機鈴聲都換成開場提示音了。

 生活在社交媒體和數字技術興盛的當代社會,輕觸屏幕,各種表演資源俯拾皆是。然而,很多人對劇院、對現場表演依然痴迷和神往。劇場到底有何魅力?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拜訪了幾位藝術家,請他們一起聊聊這段“雲”上生活,聊聊對線上與線下演出的看法。

黃英

 作為國際知名的中國女高音歌唱家,被譽為“東方夜鶯”的黃英將闊別舞台這幾個月當做了一次特殊的旅程,完整的時間讓她能夠靜下心來回顧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和歌唱生涯。她透露自己練習了一套中國藝術歌曲,為將來的音樂會和唱片錄制做准備。

 昆曲藝術家、“梅花獎”獲得者張軍今年本應出現在第十三屆“東方名家名劇月”的舞台上。疫情期間,他也沒閑著,通過網絡直播,跟觀眾以別樣的形式一直在一起。兩個月42場直播,其中兩次100萬人次的大型直播也讓他記憶深刻。他說作為藝術家,越是這樣的時刻越要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保持狀態。

 在網上“沖浪”了幾個月,幾位藝術家各自聊起了他們的體會。

 “我們早就開學啦,期中考試都結束了!” 線上開教研會、線上面試研究生,線上授課……作為上音聲歌系的專家教授,黃英專門購置了網課老師必備的硬件設備,隻為了給學生呈現更好的網絡課堂。幾個月下來,黃英感慨科技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更加凸顯了面對面溝通不可或缺性。同時,這樣的形式也帶來許多思考,也許未來藝術可以在多元空間發展,人們可以線上線下立體享受藝術帶來的快樂。

力量之聲

“新鮮!”這是中國流行美聲組合力量之聲成員之一余笛談到線上開音樂會的第一感受,可以隨時隨地和大家見面,似乎隻要有網絡和一定的設備,空間和地域甚至時間都不再受限,這是一種很新鮮的體驗。讓人們過了一把隨時隨地放歌高唱的癮,也無需擔心沒有觀眾,因為本來就“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手機而已!”

 問起線上演出和現場演出有什麼不同感受,大家異口同聲回答道“那可太不相同了!”提到重回舞台,四位藝術家不約而同會心一笑,自然流露、喜上眉梢的神態已經說明了一切。

 黃英一直堅稱自己是一名表演藝術家,表演藝術家要站在舞台上才是真正的“活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觀眾的掌聲,音樂廳的氛圍,這種情感上的交流才是王道,是人們樂此不疲追求的真諦。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舞台。大幕拉開的時候,整個音樂廳裡洋溢著震撼人心的醉人氣息,台下的觀眾和台上的自己融為一體,觀眾在她的歌聲中陶醉,她也在觀眾的喝彩聲中成就自己。她說一名歌唱家隻有腳踏實地站上舞台,享受音樂,享受舞台,享受掌聲,那一刻才讓一切有意義。

 戲劇有很多種存在形式,張軍說劇場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戲劇藝術的生命力之一。光有空間,沒有觀眾,這樣的一部劇是不完整的。劇場演出的美妙在於演員和觀眾一起在這個空間裡形成一個圓圈,演員在台上能感受到這一輪輪互動的圓圈像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層層涌動,令人興奮且著迷。劇場的魔力就在於觀眾不僅僅是來賞戲的,他們自己也置身於其中,成為戲劇的一份子。特別當闊別劇場幾個月,愈發讓他覺得在現場演出的一切經歷都非常值得珍惜。

 海上雅樂自成立后在東方藝術中心駐演已經第十一年了。對於舞台,海上雅樂的創始人王瓏用身臨其境來形容現場演出的感受。她說,在這裡最大的意義是演員和觀眾情感的直接交流,對音樂有所感受后的情緒互動。台下的觀眾感受到什麼樣的能量,台上的演員便能收到什麼樣的反饋。沒有不喜歡舞台的演員,這裡是演員藝術生命蓬勃生長的所在。

 余笛也非常贊同“劇場平台說”,他認為劇場是音樂和觀眾進行“親密對話”的一個平台,也是傳遞音樂力量和情感的重要介質。盡管線上開音樂會很新鮮,但一切還是要回到最初,回到舞台上。

 當問及此時此刻對即將踏入劇場的東藝觀眾們有什麼特別想說的,四位藝術家再次不約而同回答道,“趕緊來劇場吧”“我們的狀態和熱情比之前更好了!”“期待和大家久別重逢在劇場!”……這或許是每一位藝術家發自內心的最真誠的邀請,也是獨屬於劇場的最無與倫比的魅力。

(責編:葛俊俊、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