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節注定不同尋常,仿佛一夜之間,改變了人們的既定軌跡,取消了推杯換盞的聚會,停止了度假旅行的安排,荊楚大地突遇新冠病毒襲擊,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面對疫情,醫護人員披上白色戰袍,沖向沒有硝煙的戰場,用火一般的熱情與病毒作斗爭。其他行業的人們,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投入抗疫戰斗中。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兩位來自醫學界的科學家曾凡一教授和詹啟敏院士隔空創作抗“疫”贊歌《醫魂閃光》,用自己的方式傳遞中國逆行者的民族精神,給予愛的力量和勇氣。5月1日,這首歌曲MV正式發布。
一拍即合,實現30年的心願
這首歌的詞作者和演唱者詹啟敏院士(筆名瀟敏),是我國著名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歌曲的曲作者和演唱者曾凡一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理學雙博士,是著名的醫學遺傳學家,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PI。在美國攻讀學位期間,還輔修了音樂作曲和理論,並與美國某著名唱片公司簽訂了多張唱片合約,在上海、華盛頓等地多次舉辦個人演唱會。
兩位推崇科學和藝術融合的醫學科學家,雖相隔千裡,卻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相識。當時曾凡一的母親黃淑幀教授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擔任高級科學家並進行合作研究。有一天在黃教授家的客廳裡,來自華盛頓特區的多位醫學工作者醞釀成立了黃河合唱團。正在NIH做博士后的詹啟敏院士和在賓大攻讀雙博士的曾凡一教授都加入了黃河合成團。當時黃河合唱團在當地多次進行賑災義演,在華府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兩位有共同追求的學者也由此相約合作。但是后來他們都忙於各自領域的科研工作,一等很多年過去了,直到今年2月上旬,全國醫務人員積極奔赴武漢參加抗疫斗爭之際,詹啟敏院士與曾凡一教授不約而同地想到用歌聲參加抗疫行動,用歌聲支持武漢一線醫務人員。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合作一首歌曲,30年的夙願終於得到了實現。
排除萬難,隔空創作錄制歌曲
雖然兩位科學家的想法不謀而合,但是將理想付諸現實卻並非易事,尤其是在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歌曲的編曲錄制工作就變得難上加難。從編曲、錄音、混音,到后期制作,都需要多次反復進行。
作詞作曲初稿完成后,編曲成了第一個難題。許多著名制作人、錄音師都不在上海或者正在居家隔離中,面對面的溝通幾乎沒有可能。讓人感動的是,周圍許多朋友都自發自覺行動起來,參與到歌曲編制過程中。東方衛視《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音樂總監、中國著名音樂制作人、董健劍先生得知此事后,盡管遠在海南探親無法回滬,仍然自告奮勇義務地接下了這一重要的工作。經過和董健劍先生的反復推敲和溝通,有了編曲和伴奏的初稿。
接下去,尋找疫情期間開放的錄音棚和可以出門工作的錄音師則是他們遇到的第二大難事。這項工作再次得到各方朋友的鼎力相助。錄音師段老師,經過多次協調,終於安排開放了一個錄音棚,他單程開車3個多小時,趕來為曾教授錄音。沒有合唱團伴唱,曾教授就一人演唱了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個聲部,完成了小樣初稿。之后,經過編曲和旋律的再次修改,正式錄制小樣不得不換到上海另一個錄音棚錄制。錄音師贠老師二話不說,又是一個通宵。完整的伴奏和小樣發給詹院士后,他認真練習了三天,在北京也經過周折找到一個錄音棚連夜錄制,並寄往在大連的制作人顧老師,經后期制作把他的聲軌寄到上海。可是由於兩位歌者不能在同一時空中交流,最后還需要再次進棚重新編輯和修改整首歌的結構,進行再創作……
可以說,這首抗疫歌曲本身也經歷了“抗疫”的堅持:在三個不同的錄音棚,通過四位錄音師的專業錄制,經由北京、上海、海南、沈陽四省市的隔空交流和制作以及二十多稿的改編和修改后,終於有了成品。
這個過程中的曲折也反映出音樂界的廣大同仁參與抗疫行動的決心。曾凡一教授還表示要特別感謝父母曾溢滔院士和黃淑幀教授也為歌曲提出寶貴建議,使歌曲更加悅耳感人。曾凡一教授一個人完成了制作過程的多項工作,科學家特有的工匠精神在她身上如實體現。通過詹啟敏院士和曾凡一教授以及音樂界的同仁共同努力,終於隔空完成了這首歌曲的創作錄制。
這首歌與其他歌曲的不同之處,不僅僅是對一線醫務人員的歌頌,讓大家為抗疫戰士們奉獻精神感動,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激發人們積極向上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為了更好地傳達這種精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又在各方支持下為該曲制作了精美的MV,治愈系的歌聲與前線的抗疫畫面相得益彰,用歌聲傳遞溫暖,用音樂鼓舞人心。正如歌詞中所說:讓生命之樹常綠,讓生命之光常亮,把生命之美還給人間,為生命之花送去朝陽……(童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