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介紹上海市疫情防控經驗

落實“四早”,做實多學科合作

2020年05月01日08:56  來源:新聞晨報
 

昨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舉行發布會。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透露,上海已根據情況制定常態化防控措施,包括發揮社區作用,對首次回小區人員進行信息登記﹔在地鐵、機場、學校逐步推進自動篩查體溫等。

同時,發布會還邀請了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冬,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上海市楊浦區大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劉輝,介紹了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

已有35個發熱門診配備專屬CT

鄔驚雷透露,從上海的實踐來看,“四早”(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早發現)對整個防治非常重要。

鄔驚雷介紹,在1月24日(上海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以前,上海市主要是在組織上、預警上、能力儲備上做工作,一是向各個醫療機構發出預警,在一月初的時候就發出預警﹔二是及時組織專家研判﹔三是對上海的發熱門診進行督查,同時進行了全上海所有發熱門診人員的專門培訓﹔1月24日后,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又對幾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措施“進一步強化”,比如,應急響應后對發熱門診,除了傳統門診外增加了影像、藥學、呼吸、急救等設備和人員團隊,要求對插管、呼吸機等都在發熱門診要有裝備,堅持治療優先。

此外,上海現在已有35個發熱門診配置了專屬CT,這些措施為上海及時找出病人,及時診斷和治療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四個集中”(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對於病人的救治是非常有效的。鄔驚雷指出:“這次上海新冠疫情發生以后,我們採取了集中收治,成人收治到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兒科病人收治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從整個收治的情況來看,我們覺得把病人集中收治,對於集中資源、集中專家是非常有好處的。”

在集中專家資源方面,傳染病醫院以傳染病學科的病種為主,這次新冠肺炎涉及到重症監護、人工膜肺治療等專業團隊,所以上海採取集中專家的方式,從上海瑞金醫院、仁濟醫院、市一醫院、市十醫院、市六醫院,集中重症專家配置到不同的組裡,開展集中救治。此外,也集中配置了護理團隊。

單口岸航班追蹤了近160架班次

孫曉冬表示,上海面臨的輸入性疫情的壓力非常大,曾經在一個航班上,一晚上就發現50多個確診病例。

面對境外疫情輸入的壓力,孫曉冬介紹了上海開展的四方面工作。第一,上海疾控部門比較早就介入了口岸的疫情防控工作,最早在3月5日就派人進駐浦東機場,最高峰的時候上海市疾控中心派了45名同志分三班在浦東和虹橋兩大機場進駐,收集健康信息、入境旅客的信息,這些信息為后續病例確診后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入境人員的隔離觀察和密切接觸者的排摸打下了基礎。

第二,疾控部門協助口岸一起對入境人員開展實驗室的檢測工作,這個工作由市區兩級疾控中心共同承擔,一個是對入境送醫人員、一個是對入境的所有人員即便沒有症狀的人做百分之百的篩查,開展核酸檢測,這樣可以確保實驗室檢測的准確性。

第三,開展密切接觸者的排摸,這項工作是上海汲取了2009年甲流的工作經驗,當時上海專門為密切接觸者的排摸在疾控中心成立了追蹤辦公室,今年1月下旬上海專門成立這樣一個專班對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單口岸的航班現在已經追蹤了近160架班次。

第四,上海開展健康宣教和健康咨詢,在市衛健委的統一領導下專門用中、英、韓、日、意五種語言制作了入境人員的健康咨詢手冊,目前為止發放了3萬多冊,為入境人員提供健康方面的咨詢。

危重症比例從23%降到3%

對於集中治療的做法,張文宏也頗為贊同:“我是1月20日入駐公共衛生中心,心理專家當天也入駐。上海一開始就採取了定點醫院的做法,匯聚了上海最優秀的專業團隊,感染、呼吸、重症、心臟、中醫等,我們在一起組成14名專家組成的高級別專家組,駐在定點醫院從不離開。同時在病區裡還有一支對接病人的團隊,對於前后600多個病人逐一查房,他們和我們專家團隊進行無間隙的視頻查房和對接。所以我們這個團隊是完整的多學科合作,多學科合作是我們這次一個重大亮點。和國際相比我們看到,我們這次的多學科做到實處。”

張文宏指出,多學科專家在一起,隻有大家在基於証據上面的科學討論才能把有效的臨床治療推行下去並且取得最好的結果,在早期他們會大量收集在武漢取得的初步的循証醫學的証據,包括流行病學,包括治愈率、病死率、高風險因素等等,對病人進行“一人一策”治療,早期阻止病情發展,降低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

張文宏指出,上海團隊在國際和國內也是最早根據抗病毒治療的療效提出自己認為最合理的抗病毒治療方案。此外,“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在我們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治療方案完全不一樣,我們並不是一味的拒絕糖皮質激素的使用,但是整個上海糖皮質激素的比例隻佔到9%,但就是這9%我們確切實施了一人一策,在必要時,在疾病可能出現明顯進展的時候,我們早期介入,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從早期到現在,整體上上海的危重病人的比例不斷下降,1月份到2月份比例為23%,2月底到3月初是7.4%,現在的重症、危重症的比例隻佔3%。這些數據都顯示了中國治療模式的效果,上海遵循的模式就是多學科合作,遵循循証醫學的原則,不斷地創新。

6000多個家庭醫生守好“三道門”

劉輝透露,經歷此次疫情,上海6000多個家庭醫生經過了“三道考驗”,或者說守好了“三道門”。

第一道是守好社區居民健康之門。疫情早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包括站點都在第一時間盡快開放自己的全科門診。以上海市楊浦區大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截至目前為止,家庭醫生已經給居民提供慢病長處方58418張,延伸處方1600多張。同時,對轄區內的13603名慢性病管理患者進行了零接觸的慢性病的管理和監測。

第二道是守好家園和校園大門。家庭醫生參與了居委會和居委干部、民警、社區志願者組成四人小組,在社區對重點人群進行排摸,發現重點人員要進行相應的居家隔離。在轄區內到現在為止排查居民1782名,管理居民有442名,這是守好了家園之門。針對校園,4月27日上海市的初三和高三學生已經開學,家庭醫生依托原本就有的全科醫師進校園的工作模式,採用“一校一醫、一校一策”的防控方案,指導他們做好學生的晨檢、午檢、健康觀測,包括個人防護,包括通風消毒、信息報送。

第三道是守好外防輸入的城市之門。1月24日,上海市楊浦區大橋社區的家庭醫生參與了楊浦區第一家集中隔離點的組建、管理和運行工作。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47名醫護人員在這個集中隔離點裡輪流渡過了將近一百多個日日夜夜,而被隔離的人當中包括境外返滬人員505名。在整個過程中,他們做到了人員“應管盡管”、檢測是“應檢盡檢”,為外防輸入守好了城市的第一道關卡。(記者 陳裡予)

(責編:葛俊俊、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