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基建”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熱詞,中央及地方紛紛出台相關政策,為其指路護航。
“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特別是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在線展覽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非接觸式經濟正在迅速崛起。”3月9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走訪上海部分互聯網企業時,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政企合作,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上海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作出更大貢獻。
4月27日,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同意《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並指出要抓好協調落實,推動“新基建”項目盡快落地。
新基建究竟“新”在哪裡?與傳統基建有何區別?站在改革開放前沿的上海,該如何瞄准新基建,“危”中尋“機”求突破?
上海“新基建”按下“快進鍵” ,發展空間巨大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新基建與過去的‘鐵公基’等傳統基建有著明顯不同。”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教授史佔中指出,新基建更著眼於“新”,有著更多的科技內涵,聚焦的領域如5G、工業互聯網等都是面向未來的“硬核科技”,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符合產業升級需要,也代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早在去年年底,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就明確提出,要立足智能化、科學化、精細化,在功能拓展、疊加、融合上下功夫,依托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進行賦能,突破瓶頸,走出新路。
雲計算服務商優刻得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挂牌上市 優刻得供圖
其實,上海新基建已然按下了“快進鍵”,全新的經濟生態正在形成:1月9日,專注於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的新型研發機構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正式落戶上海徐匯濱江﹔1月20日,雲計算服務商優刻得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挂牌上市,成為中國雲計算第一股﹔3月底,總投資超150億元的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產業基地落戶鬆江……新時代新起點,上海積累了蓄勢待發的力量。
在“大數據是石油,算力是引擎”的數字化時代,新基建將通過上下游聯動效應,進一步帶動新興制造業和服務業蓬勃發展。
新經濟業態土壤肥沃,新引擎正待起航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錯綜復雜的外部經濟環境,如何實現經濟逆勢飛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曾強調,要牢牢抓住產業變革大機遇,加快推動在線新經濟大發展,全力打響新生代互聯網經濟品牌,全力支持新生代互聯網企業發展壯大。
4月8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滬府辦發〔2020〕1號)。作為上海市政府1號文件,“在線新經濟”能否為“新基建”加碼,成為上海“化危為機”強有力的推手呢?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線新經濟”是上海走出的“先手棋”,更是上海“新基建”發展的新引擎。什麼是在線新經濟?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給出了明確定義:在線新經濟是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智能交互技術,與現代生產制造、商務金融、文娛消費、教育健康和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具有在線、智能、交互特征的新業態新模式。
2020年,對於“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上海而言,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形成基本框架。《行動方案》明確了4個“100+”行動目標,預計到2022年,上海將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的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
上海基礎信息建設完善、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深厚、創新氛圍濃厚,上海具備新經濟新業態率先萌發和成長的肥沃土壤。“作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產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具備新業態率先萌發和成長的先天條件。”吳金城表示,“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量企業逆勢而行,敢於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探索,政府部門就是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助力市場主體再創新奇跡。”
科學之門效果圖 張江供圖
去年年底,總投資約142億元、由兩棟320米超高層建筑組成的“科學之門”項目在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啟動。“科學之門”項目涵蓋辦公、商業、人才公寓、文化體育等多種功能,將打造成為張江科學城的地標建筑和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動中心,也將是張江面向世界、歡迎全球創業者來張江共建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象征和標志。
“5G 作為移動通信領域的重大變革點,是當前新基建的領銜領域,被決策層定調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史佔中指出,不管是從未來承接的產業規模,還是對新興產業所起的技術支撐來看,5G 都是最值得期待的。
上海首個5G產業園開園 金橋供圖
確實如此。3月12日,上海首個5G產業生態園園—浦東金橋5G產業生態園開園,這正是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年、將5G、雲、AI等領先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發展成果。連日來已入駐華為5G創新中心、上汽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中國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5G應用創新中心、中國信通院5G標准開放實驗室“四大對外開放平台”…… 目前,有42家企業和重點項目入駐、簽約,總投資額達130億元,聚焦“5G+未來車”“5G+智能造”“5G+數據港”三大“硬核”產業,進一步推進浦東金橋打造“東方智造城”。
在人工智能、5G網絡、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加持下,上海“在線新經濟”在疫情中跑出加速度,迸發出強大活力。這些逆勢飛揚的場景,催生了全社會創新創業的信心和激情。
上海發力在線新經濟,推進新基建“牛鼻子”
新時代新起點,上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能量。
不少上海本地創新企業走在了行業的前列,如上海本土人工智能企業依圖科技聯合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研發上線了“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 波克城市研發了“疫情防控信息登記鏈接系統”,大幅提高了疫情防控信息收集的效率﹔優刻得針對政務數據的可信流通和分享,自主研發的“安全屋”產品落地,助力山東省公安廳搭建了公安數據安全共享系統……
“‘無中生有’‘有中啟轉’‘轉中做大’三類12個領域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又各有特色。”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總工程師劉平透露,上海市將市、區聯手,精准、連續、滾動支持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用戶流量、商業模式的在線新經濟領域創新型頭部企業和領軍企業。
發展在線新經濟,上海各區相繼發力,為各類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等在上海的落地發展繪制宏偉藍圖!
徐匯區大力推行“上雲用數賦智”,將徐匯努力建設成為上海在線新經濟發展先行區﹔黃浦通過電商平台不斷賦能商圈、商街、商戶轉型升級,雲逛街、雲走秀、雲體驗等新模式正在形成﹔靜安區擁抱“在線新經濟”,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構建“雲商城”“雲商街”“雲商圈”﹔普陀利用短短一個月時間,已攬入多家數字經濟、在線經濟等新經濟企業重點項目,為2020年發展打開局面﹔楊浦科技助力優秀文化內容,推動在線文娛、在線教育、在線展覽等內容發展……
不難看出,“在線新經濟”正是上海推進“新基建”建設的“牛鼻子”。
新基建時代,哪些領域將誕生“黑馬”?
新基建時代,究竟是誰的機遇?疫情后期如何大有可為?
“疫情把時間集聚壓縮了,讓各種不太可能出現的很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喜馬拉雅聯席CEO、聯合創始人余建軍認為, 疫情催使一切在線化、智能化,在線新經濟將使互聯網平台驅動各行業進化。
“疫情肯定是一個糟糕的事情,但對創業者們來說也是一個機遇。”英語教育APP流利說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翌認為,當教育培訓全部轉移到線上,企業就需要提供有競爭力、差異化的模式。
“疫情中表現突出的行業和應用,很可能成長為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點。”UCloud創始人兼CEO季昕華建議對“獨角獸花園”進行升級,讓更多企業入駐,解決和完善整個內容產業的包容性。
“快馬加鞭”,新基建任重道遠。蔣煒表示,長期而言,新基建是創新驅動型發展的保障,將助力我國智能化社會建設,推動我國搶佔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技術制高點。他建議,進一步放開基建投資領域的市場准入﹔做好科學統籌規劃,防止“一窩蜂上”或“新瓶裝舊酒”,造成大量浪費﹔給予專門的財政、金融、產業等配套政策支持﹔推動產學研結合,完善新基建產業生態、促進融合發展。
“當前數字經濟是一個風口。”吳金城表示:上海也會加大投入、出台政策,讓更多創新企業扎得下根、安得下心,讓更多科技企業落得了地、蓋得了樓。經濟學家、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為:“擁有眾多人才的上海,理應在這一輪科技、商業創新上走在前列”。史佔中認為:“從規模、實力,或從技術、資金等多角度看,上海或將成為未來中國新基建的重要領導者。”
筑牢新基建,發展在線新經濟,上海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