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4日下午6時,受中國駐法大使館和法國華人華僑、留學生等社團邀請,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通過人民網視頻連線,與法國華人華僑、留學生代表交流,用他一貫的直率、風趣,深入淺出、生動全面地解答了關於疫情防護和治療的問題,希望科學、理性應對疫情。
張文宏在人民網上海頻道演播室與法國華人網友連線 王文娟攝
法國的疫情會在4月份得到控制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海外疫情持續蔓延,法國確診病例不斷刷新。中國駐法國使領館高度重視旅法中國同胞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正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您對法國當前的疫情發展和走向有何分析?
張文宏:最近一星期,我們跟法國的醫生、科學家有過三次交流。我們也為合作伙伴贈送了一些急需的採樣試劑,這可能是杯水車薪,但表達的是我們的情誼。情誼和合作對世界共同抗疫非常重要。對於抗疫,我有信心。
最近法國病例數增加過快,病死率接近9%,可能在局部地區一些老年人住院遇到困難。病例數上升快,跟檢測水平不斷提高有關。我個人認為,法國的疫情會在4月份得到控制。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或者過了一半。
打破恐懼心,有肺部損害才去醫院
問:法國醫院隻收治重症患者,要求輕症患者居家隔離觀察。請問輕症患者居家期間如何治療?哪些藥物已被証明有效?
張文宏:居家隔離最大的問題不是治療,而是心理上的恐懼感。沒有生病就覺得生病了,得了這個病感覺就像到了世界末日。首先要打破恐懼心。這個病大多數人可以通過合理調養痊愈,無需治療。法國局部地區病人相對較多,醫療資源緊缺,英國也是,不能像中國大陸現階段一樣把有症狀的人都隔離起來。
80%的患者不需要去醫院,年輕人估計95%都可以。隻要有幾條做得到,呆在家就能解決問題。第一,心態調節好。60歲以下,(變重症的)風險極低,除非你有基礎性疾病。第二,睡眠調節好。第三,營養調節好。這三個都調節好,隻要在家堅持7—10天,基本上都可以突破這個疾病對身體的影響。什麼情況下必須去醫院——有非常明確的肺部損害。發燒、咳嗽都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你覺得力氣不夠了,做一點點家務都覺得氣喘,比如到門口倒個垃圾再進來,氣就有點接不上來。你的肺功能跟不上你的活動,哪怕有一點點感覺,建議立刻去醫院,醫院馬上會檢查血液氧氣濃度,收治入院。
20%的人需要到醫院,一般普通的氧氣治療就能解決問題。20%裡面有5%,也就是說佔了總體人群的3%—5%,是非常嚴重的,需要進行氣管插管、進ICU。
居家過程中,如果覺得有很多問題想找人問,病不是很重但就想找醫生聊聊,哪些醫生會理你呢?祖國的醫生會理你。比如你可以點進華山醫院官網,裡面有免費在線咨詢,任何症狀都會回答你。我也指導了好幾個人,他們都非常感謝,事實上不是感謝治療,而是提供了免除恐懼的需求。
密切接觸就會傳染,母親和老婆不分先后
問:如果夫妻一方有症狀,又同居一室,居家隔離有哪些注意事項?鄰居已被感染,是否有必要臨時搬出去住?
張文宏:老婆跟母親一起掉進水裡,你先救誰?沒有解答。但在傳染病面前有時會有解答。有些傳染病是有限的人傳人,比如H7N9禽流感,在我治療的病人中,傳給母親的比傳給配偶的要多,誰對你最好通過傳播就看得見。新冠病毒這方面沒區別,近距離接觸,吃飯、講話,唾沫中的病毒是引起傳播最主要的原因。隻要一起吃飯、講話,馬上會被感染,不管是母親還是老婆,沒有例外。社交距離在家庭中非常難做到,配偶得了新冠病毒,你感染的風險極高。
如果鄰居得了新冠肺炎,他可能是無症狀攜帶者或處於潛伏期,共用電梯怎麼防備?第一出門戴口罩。外國人看你戴口罩不開心?你就電梯裡戴一戴。第二,電梯按鈕不總是安全的,在袋子裡放幾枚牙簽,用牙簽或餐巾紙撳按鈕,出門扔掉。很多人懷疑病毒會通過地下水管、糞便返上來,還有氣溶膠傳播,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被科學証實過。
出門以后,這雙手就不可以再摸鼻子和嘴巴,隻要不接觸任何東西,戴好口罩,回到家裡第一件事是洗手——做到這幾點,得新冠的風險就沒有。在意大利,很多華裔社區都是零感染,就因為華裔永遠可以把這些事情做到極致。在上海,當初我說希望大家都悶在家裡,一個“悶”字做好了,上海這麼大的城市,感染的人隻有300多例。
盧大使(補充):法國華人社區感染率非常低,法國華人有70多萬,感染者總共大概有十幾個。我們華人衛生習慣比較好,出門戴口罩,勤洗手。
病毒傳來傳去,都是一家人
問:意大利爆發的新冠病毒基因是否與中國病毒基因不同?這個病毒的易患人群與人種、血型有沒有關系?
張文宏:現在全世界各地的病毒在基因庫裡都有測序,經過詳細比對,到目前為止,不同國家感染的病毒沒有差異。整個歐盟地區病毒傳來傳去,都是一家人。同屬高加索人,意大利、法國、德國的病死率都存在差異,說明這個差異和人種關系不大。是不是因為醫生水平低?歐盟國家醫生接受的都是同一體系的培訓,不可能德國醫生水平特別高,法國水平特別低。影響病死率的惟一原因,是不同國家早期的醫療資源分配略有差異。目前整個歐洲抗疫跟中國存在的差異,在於他們隻想要把疫情給阻擋住,而不是在幾個月內完全消滅掉。
抗擊新冠病毒可能會是一個持久戰。如果你打算徹底離開法國,從此“一刀兩斷”,那麼先回來再說。如果准備在法國繼續工作,現在法國70萬華裔隻有十幾個人感染,感染率是整個法國的幾十分之一,隻要把前期的經驗繼續保持下去,就會比較安全。
張文宏在線回答網友提問 龔莎攝
最重要是蛋白質,不吃不喝、幾十個小時微缺氧不可取
問:除了少出門、出門加強防護、勤洗手等,還有哪些做法或食療方法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預防新冠病毒?比如網上有傳煮大蒜水、吃洋蔥等方法。
張文宏:把冰箱塞得滿一點,減少出去的次數,任何食材都很重要,營養均衡極為重要。
我這裡的病房,住了回國的100多個感染的年輕人,法國的、德國的、英國的……很多人回國時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戴好N95口罩,上飛機坐在那裡不動,不吃不喝,幾十個小時的微缺氧狀態,還在飛機場周轉,回到祖國偉大母親懷抱,很多人一起落地,要等待非常繁瑣的海關檢疫,還要連續兩天周轉於機場、賓館。所以入院第一天,很多病人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營養嚴重不足。你要在路上帶一點食品,不是方便面、餅干,應該是牛肉干。蛋白質是你抵抗疾病最重要的東西。勸告回國的同學,在路上要吃東西,把口罩摘下一會兒沒有關系,隻要你跟坐在你旁邊的兄弟姐妹不要同時摘口罩。方便面、餅干這些高碳水化合物,對抵抗疾病作用微乎其微。
留在寢室裡同學,平時也要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要喝足夠的牛奶,吃足夠的雞蛋,隔三差五要有一塊牛排。如果你准備回國,今天晚上先燒兩塊牛排吃了再說。路上就是飢寒交迫,這兩塊牛排也夠了,牛排、雞蛋、牛奶是抗疫最好方法。呆在寢室的同學要出去,起了個大早,路上沒什麼人,這個時候口罩都不需要戴,在電梯裡戴下口罩,出來把口罩拿掉。空氣裡不會有病毒,跑步、鍛煉身體,干什麼都可以。抗疫,絕不是醫生一個人的行為,如果民眾做不好,抗疫不會勝利。大家悶在家裡,就是和醫生一起跟疾病作斗爭。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地區在疾病早期做不到這一點,你戴口罩,他要嘲笑你,你叫他不要活動,他也嘲笑你,等疾病暴發過了快速增長期,再採取這個方法,已經來不及了。
症狀輕微時,不一定非要搞清楚是不是新冠肺炎
問:法國目前仍不能對有症狀患者大規模檢測,假如出現一些症狀,如何自我判斷?怎樣區分普通感冒和冠狀病毒感染症狀?
張文宏:你沒辦法區別。所有呼吸道疾病都有相同症狀,發燒、咳嗽、全身酸痛。學過醫學的人也區分不了,除非做檢測或ct掃描。
中國也不是隻要病人去了醫院就能檢測,要符合一定標准。輕症病人無論你是流感還是新冠或其他病毒性感染,處理都是一致的。如果你不夠重,就呆在家,把口罩戴好,不要傳給周圍的人。在家不是喝粥,主要是多喝牛奶,多吃雞蛋。在所有病人生病早期,如果沒有非常多的能量補給,不足以在未來7-10天把病毒清除掉。多喝水,能吃、能拉、能睡。體溫真的很高,吃一點感冒藥。如果每個人想檢就檢,就會造成檢測的擠兌,重症病人想檢測卻排不上隊。不建議你在症狀輕微時非要去鬧個明白。很多事情不需要搞得很清楚,搞清楚不搞清楚就是那麼回事。
快遞,我都毫不猶豫地拆開
問:從超市買回家的東西,外包裝上病毒殘留風險高不高?有什麼消毒建議?比方噴稀釋酒精,或者放置72小時?
張文宏:商品出廠是機械包裝的,唯一的接觸風險,就是在超市裡有人把它打開、放在貨架時,如果有人感染新冠肺炎,他的手碰到外包裝……這種風險非常之低。在干燥環境,新冠病毒存在時間較短。在上海,我都毫不猶豫地拆開快遞,但是建議你拆開后把外包裝扔掉,洗個手。買了牛肉干,可以倒到准備的罐頭裡,把外包裝扔掉,這個做法類似於潔癖。是不是都要用酒精噴一遍?你非要去噴,我也沒意見,你去噴好了。但其價值極其低下。
誰能夠避免社交,誰就不生病
問:此前認為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更容易受感染,致死率更高。為什麼目前未成年人和青年人感染和病死概率也在上升?
張文宏:因為新冠爆發后,老年人喜歡呆在家裡了。社交聚集是感染的主要原因。年輕人社交,所以被感染。病毒絕不會因為你年紀輕、年紀大而有所選擇。新冠病毒第一次來到人類社會,誰對它都沒有免疫力,誰接觸到都要感染。
最大區別是,老年人病后重症比例高,年輕人重症比例低,感染率是一樣的。現在大多數是年輕人感染,重症便在這裡產生。沒有社交,就沒有感染。拜托大家,社交都停留在網絡上,保持social distance(社交距離),這是最有效的抗疫方法。誰能夠避免social(社交),誰就不生病。
跟人吵架,1.5米不夠,唾沫可以噴到6米
問:是否在戶外保持1—1.5米就是安全距離,不用戴口罩?
張文宏:隔開1.5米,大多數沒問題。如果你跟人吵架,大聲吵,吵到了天昏地暗,這個時候1.5米都不夠,我估計得延長到5米甚至6米,我們研究唾沫噴的最遠可以到6米。如果你進醫院、進樓宇、進電梯,拜托你戴口罩。
飛機落地查出感染,但未必是在飛機上得的
問:據說飛機每兩分鐘循環一次整機空氣,可以濾除絕大部分病菌。為什麼旅客做了最大強度防護,還會發生航空器傳染?
張文宏:大部分人經過30個小時的飛行和轉機在機場落地,在檢疫取樣時篩查出來感染,你就認為自己從飛機上得的,其實未必。病毒復制需要時間,很難判斷你是在哪裡得到的。如果飛機過濾不干淨,有氣溶膠在機艙裡形成,感染的就不是一個人。目前篩查出來頂多是兩三個人,沒有整個飛機都感染的。現在大家乘飛機,都穿著太空服,戴著N95口罩,有感染也是讓坐在你旁邊的兄弟感染的,就是你們兩個人有摘下口罩密切交談、覺得好得不得了的時候。好的不得了的時候,往往就是風險最高的時候。乘飛機時,要防火防盜防隔壁鄰居。要保持一定距離,兩個人講話,至少有一個人是戴口罩的,不許同時吃飯。
戴不戴口罩,是文化差異,也是防疫效率問題
問:海內外對戴口罩,差異為何這麼大?
張文宏:第一是生活習慣問題,東亞有些國家像日本、中國香港,在擁擠的城市沒有疫情的時候,他們也戴口罩,春季來了可能防過敏。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總希望人少時聚攏在一起,人多時又希望保持一定距離。在歐洲,平時大家都保持相當距離,人和人之間本來就有非常好的social distance(社交距離),但見面時反而非常熱烈,一定要親吻禮,臉要碰一碰,一起吃飯要搞幾個小時,戴口罩去做這些親密社交是不能忍受的。
第二點,德國一直有人討論戴不戴口罩,法國、美國也如此。他們認為戴口罩效率太低。如果100萬人裡隻有10個人感染,意味著今天你出去,如果碰到10個人,會有萬分之一的患病概率。所以德國、美國隻給病人戴口罩,如果全美國的人都戴口罩,每天換兩到三次,一天就要10億個口罩。他們首先要保証病人、醫生有口罩戴,而不是讓每個人有口罩戴。
戴口罩在疫情防控效率較低的時候,不同國家有不同選擇。如果疫情開始爆發,像美國出現了二十幾萬病例,戴口罩的防御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官員、科學家看法出現了一些轉變。今天大家所在的法國巴黎,我個人覺得,現在戴口罩的理由越來越多。
很難區分中藥、西藥誰的作用大
問:很多地方採用中醫藥來治療新冠肺炎,我們預防疫情時,是否也能選用中醫藥呢?
張文宏: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中醫藥確實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我們的經驗就是中藥西藥大家一起用,可能會有所幫助,但到底是中藥的作用大一點,還是西藥的作用大一點,是很難區分的。
哪怕使用中藥,也要由有資質有經驗的中醫給出建議,而不是道聽途說,盲目用中藥不足取。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