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閔行“從天而降”三片天然草足球場,成球迷打卡新地標

2020年04月03日15:05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回歸體育生活 ② 上海閔行“從天而降”三片天然草足球場,成球迷打卡新地標

摘要:全新建設、設施完備的這個足球公園,有望成為像利物浦、皇馬等豪門俱樂部在上海征戰世俱杯的“家”。

編者按:

疫情之下,不少人宅家健身,但更多人期盼戶外運動。在申城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統籌推進背景下,上海體育場館逐步恢復活力,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出家門,“仰望”藍天白雲,“躍入”一池碧水。

體育,能讓一座城市變得靈動,傳遞健康理念﹔運動,能讓更多人群充滿活力,擁抱美好生活。作為我國近現代體育發祥地之一,上海這座城市的體育精神,已融入血脈﹔申城市民的健康理念,也海納百川。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現推出一組“回歸體育生活”系列報道,分別從戶外足球場、室內健身房、碧波游泳池、白色滑冰場四個不同運動場景切入,探尋滬上運動愛好者回歸體育生活、享受運動樂趣的故事。

高聳挺拔的閔浦大橋,橫跨蜿蜒流淌的黃浦江﹔橋下坐落著風景宜人的浦江郊野公園,散發幽幽鄉野氣息。上個周末,供職於一家國際體育咨詢公司的徐雋,來到該區域豐收路上的厚湃爾足球公園,過了一把久違的足球癮。

一場球踢完,徐雋感覺又累又快活:“2020年的第一場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來得晚一些。疫情之下,我有兩個多月沒踢球了,渾身‘生鏽’。家門口這麼好的天然草場地開業,肯定要來體驗。踢球流汗,真的好爽。”

昔日建筑垃圾堆,如今變身綠茵場

“怎麼樣?這場地,漂亮吧!”足球公園運營負責人郭偉介紹,盡管球場新開,但嚴格遵守上海體育局規定,等“體育場所復工工作指引2.0版”發布后,才對外試營業。上個周末,100多名業余足球愛好者相聚在這片全新球場,復工踢球,過過腳癮。

圖說:足球公園實景、效果圖。1000個球迷座位,還需要后續建設。

在閔行區這座佔地53畝(約35000平方米)的足球公園內漫步,筆者的第一反應,綠茵場建在風景如畫的公園中。足球公園西臨黃浦江,南靠大冶河,背后遠處是閔浦大橋,大門正面是浦江鎮郊野公園森林游憩區入口——誰能想到,就在一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重型機械企業堆放雜物的建筑垃圾場?

“這裡原來是一座重型機械制造廠,搭了不少藍色鐵皮的臨時房,不僅環保生態難達標,開車從閔浦大橋看下來,也和郊野公園風景很不和諧。”郭偉介紹,浦江鎮浦錦街道整治環境、工廠搬遷后,嘗試引入體育產業內容,和郊野公園實現體旅結合、體綠結合。機緣之下,大家一拍即合。現在的足球場,就是填埋建筑垃圾后,逐步建起。

圖說:一年前簽約,球場隻有效果圖,如今已經成為實景。

2019年1月,足球公園開工建設時,上海市足協主席朱廣滬給予點贊,“上海,尤其是上海足球青訓,需要更多的足球場地。”一年之后,3片11人制天然草標准足球場、1片8人制人工草足球場開門待客,越來越多的業余足球愛好者口口相傳,來這裡打卡體驗。

“上海是全國足球重鎮,但上海也是國際大都市,寸土寸金。上海的人均足球場地,尤其是天然草場地,在全國並不佔優。”一名足球圈內人士告訴記者,位於嘉定的上海市民體育公園一期(足球公園)今年元旦正式落成,總佔地面積2.8平方公裡,但其中也隻有天然草足球場4片。他直言,天然草球場投入更大、運營成本更高、養護難度更大,“尤其對民營企業來說,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確實不太合算”。

天然草球場增量,補上先天性短板

在滬上一家媒體集團擔任物業總經理的童杰,工作之外還有一個身份:上海體育記者足球隊隊長。也在上周,他和隊友們就來到這裡恢復訓練,感受一把天然草足球場的獨特“腳感”。他笑言,“可能平時人工草踢多了,改踢天然草,我一開始有些不適應。不過,從保護膝蓋、防止受傷、身體健康等方面看,天然草場地的優勢擺在那裡。我們球隊平均年齡超過35歲,踢的是快樂足球,所以會考慮減少受傷,別影響日常工作。”

圖說:越來越多的業余足球愛好者,近期紛紛回到球場,在藍天白雲下享受足球運動的快樂。

上海體育記者足球隊成立於2003年,最初是一幫跑申花條線的記者發起組隊,以球會友、鍛煉身體,至今基本踢遍上海灘大多數足球場。球隊左后衛。“首席體育官”微信公眾號負責人張玉泰覺得,上海灘能讓業余足球愛好者享用、對社會開放的天然草場地,其實並不多。“上海的天然草球場,一個手數得過來,能對外營業的天然草場地,更少。上海體育場靠零陵路一側,有一個天然草的訓練場。世紀公園的天然草球場,現在被上港俱樂部租用,不對球迷開放。”

張玉泰介紹,嘉定的市民體育公園一期,有天然草場地,但業余足球圈普遍反映,距離市區有點遠、服務配套也不多,踢球不太方便。另外,盡管很多學校都配備天然草足球場,但平時是不對外營業。“這個足球公園開業,讓上海一下子多了3片高標准的天然草足球場,對業余踢球愛好者絕對是好消息。”

郭偉本身是一名重度的踢球愛好者,參與場地投資、建設和運營這個足球公園,一開始純粹是“興趣使然”。因為愛踢球,過去一年他基本都在當工地監理,參與每個細節。記者看到,除了4片高標准足球場地,還有兩座現代化的足球配套建筑拔地而起:一座三層樓的接待中心裝修收尾,分設休閑接待區、新聞中心、行政辦公區,可用於會務交流﹔走入場地中間另一座功能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兩個更衣室分別可容納30人,淋浴房可同時供8人使用,也有專供裁判員和隊醫獨立使用的休息室和理療室。

圖說:功能俱全的配套用房。

“搞這個足球公園,主要還是自己喜歡。足球場地產業時間長、見效慢、資產重,我認為屬於半公益性質。最后決定還是做,就是自己喜歡。一是自己本來就喜歡踢球,二是喜歡和同樣愛好足球的球友在一起,有了球場就能經常相聚。”郭偉開玩笑說,自己就業時的第一任老板、前申花投資人朱駿此前也來踩過場,“他說,‘小郭可以啊,能搞這麼棒的場地。’他還說,他的球隊今年的上冠聯賽主場,會考慮放在這裡。”

藍天白雲配綠茵,足球文化更深入

在中央深改組通過的《中國足球改革方案》中,特別強調了加強足球場地建設管理:“因地制宜建設足球場,充分利用城市和鄉村的荒地、閑置地、公園、林帶、屋頂、人防工程等,建設一大批簡易實用足球場”,“對社會資本投入足球場地建設,應當落實土地、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按照管辦分離和非營利性原則,通過委托授權、購買服務等方式,招標選擇專業的社會組織或企業負責管理運營公共足球場,促進公共足球場低價或免費向社會開放”。

坐落於閔行區的浦江郊野公園,原本屬於市容綠化和旅游范疇,之前規劃土地用來“踢足球”,也是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政策。閔行區浦錦街道黨工委書記孫培龍、閔房集團董事長陽勇建告訴記者,“體育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生事業,足球也是大家關注的熱點,我們希望為閔行足球、上海足球事業的發展,做一些有益的嘗試。”

畢業於華東政法大學的郭偉,如果畢業后按部就班,是當一名律師。不過,在校隊叱咤風雲的經歷,讓他決定殺入足球圈,第一份工作是在朱駿時期的申花俱樂部任職。離職申花后,他依舊沒離開足球產業,開始創業開辦視頻制作公司,主要為中超俱樂部、中國足協提供足球文化創意設計、視頻制作等。“這個場地,我和合伙人加起來投入上千萬。我也知道,不可能短期收回投資,但很多事情,不能簡單用錢來衡量,關鍵還是喜歡。”

上海的踢球愛好者,應該沒想到,這個由民營企業運營的踢球打卡新地標,還蘊含更多含金量。雖然東京奧運延期,讓2021中國世俱杯也延期,但這項重磅國際大賽的開幕式、決賽,花落上海成定局,“積極承辦2021世俱杯”也寫入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除了比賽場地上海體育場,分在上海賽區的3到4家全球豪門俱樂部,需要一個獨立的訓練基地。據悉,全新建設、設施完備的厚湃爾足球公園,基本達到國際足聯相關要求,或會在將來成為像利物浦、皇馬等豪門俱樂部在上海征戰世俱杯的“家”。

作為上海市足協的掌門人,朱廣滬認為,“一座城市足球文化的提高,除了提高隊員、教練的人口數量,還需要有更多的足球場地。隻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在更好的草地上踢足球,讓更多家長認識到足球的教育功能,讓足球運動滲透到上海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圖片:曹子琛、小郭、陳華 等)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