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每天百萬人次遞減至10萬人次,“擺渡船”見証了多少時代記憶【我們的30年·見証】

2020年04月03日16:11  
 

 陽春三月,黃浦江邊,鶯飛草長,一片蔥蘢。告別了曾經的喧囂、雜亂甚至無序,眼前的景象讓40多年來一直往來於浦江兩岸的原上海市輪渡有限公司南外灘營運分公司指導船長李建華頗多感慨。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作為經歷者、參與者和見証者,看到浦東的變化,我感到很榮幸,很高興。”李建華說。

 

輪渡舊照

看病不再需要過江

1973年,李建華進入輪渡公司工作,做了兩年水手后,經過培訓考核,成為輪渡的駕駛員,1987年成為船長,2016年退休。

每天8小時,50個航次,25個來回,40多年來往返於浦江兩岸,幾乎每天都在欣賞著浦東的發展變化。

30年前,浦東大道往東就有大片的農田,被稱為鄉下。

 “當時,很流行的一句話是‘寧要浦西一張床也不要浦東一間房’,我1987年從浦西搬到浦東,住房建筑面積從40平方米變成了49平方米。”李建華說,當時浦東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交通不便,尤其是大霧天,輪渡停航,還有教育、醫療、商業等都比較落后,很多人不願意來。

當時,輪渡是主要的越江交通工具,但遇到有急事,尤其需要緊急就醫時,越江交通的瓶頸凸顯。

李建華還記得,一次,一個人手指被軋斷了,需要立即過江送到浦西。接到電話后,李建華將渡輪專門從浦西開到浦東,這時救護車已經到了浦東的渡口,病人被抬下救護車再抬上渡輪,過江到達浦西后,再將病人送到已等候著的救護車上。

“但輪渡來來回回至少也要20分鐘。后來軋斷的手指找到了,又專門送了一次,但不知道最后是否接上,畢竟費了不少時間。”李建華至今仍然覺得有點遺憾。

 2003年9月19日,

全國首艘空調渡輪在東金線投入試運行

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后,不僅是越江交通越來越便捷,教育、醫療、商業等各個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9年經濟總量超過了1萬億元,人均GDP超過了3萬美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區”。

“現在浦東有仁濟醫院、曙光醫院、東方醫院等大醫院,看病不必像過去那樣往浦西跑了。浦東浦西也沒啥區別,連房價也一樣高了。”

 再也不擔心身上一層灰

李建華做船長期間,曾長期在塘董線(董家渡到塘橋)以及東東線(東昌路到東門路)上工作。

在塘董線浦東一側,老白渡碼頭上有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港最大的專業煤炭裝卸碼頭。當時,渡船上沒有空調,天氣熱的時候,駕駛室隻能開窗吹風。

“隻要風一吹,就是一身黑。”李建華說,吃飯的時候,飯菜如果不蓋起來,從岸上拿到船上,上面就會有一層煤灰。2006年以后,隨著浦江兩岸的開發建設啟動,岸邊的廠區、港區逐步搬遷,環境也越來越好,成了城市的“會客廳”。

 

1959年塘橋輪渡站

藝倉美術館

2016年,曾經的煤炭裝卸碼頭在保留原有的建筑和風景上重新構筑,改造為藝倉美術館,成為一座承載藝術的“倉庫”。館內保留了原工業遺址中最重要的標志性煤斗結構,成為當年煤倉的元素和記憶,也是美術館最具特色的藝術展場之一。

其昌棧渡口

在其昌棧渡口,一艘渡輪正緩緩靠岸。李建華指著岸邊說,這裡原先是上海船廠,岸邊的裝卸區有很多小船來來往往,輪渡就像行駛在小弄堂裡,稍不留神,就可能碰上,現在這裡已成為浦東濱江的一部分,裝卸區已不復存在,渡口周邊水域寬闊,輪渡就像行駛在大馬路上了。

 2017年,23公裡長的浦東濱江實現貫通,沿線的灌木、喬木、花草植被色彩分明,3條連貫的慢步道、跑步道和騎行道蜿蜒穿行於濱江綠地之中,更有十多座各具特色的“雲橋”和20多座濱江驛站點綴其中。

工作時還是煤倉,退休時這裡已是景觀。如今,住在濰坊新村街道的李建華也經常到江邊走走看看。

“從家裡走過去也就15分鐘,去濱江散散步,夜景很漂亮的,對岸的外灘也很好看。當然,也不用擔心有煤灰吹到身上了。”

始於1910年的官辦浦江輪渡,已走過了100多個春秋,渡輪也經過了多次的更新換代。

李建華清楚地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浦江輪渡上寫的名稱是“滬航客”。

“那時的渡輪隻有一層,上面是一個簡易的頂棚,周邊是欄杆,夏天熱、冬天冷。開起來也比較費勁,全部靠駕駛員手動操作,發動時要費力地來回推動手柄。”李建華介紹說。

 后來有了改進,世博會時有了世博客渡。新的“上海輪渡”不僅載客量大,而且有了空調,更舒適,駕駛起來也方便,就像小汽車一樣一鍵啟動,電腦操控。進入“上海輪渡”,船有上下兩層,上層安排了多排座椅,船后方還有觀景平台。站在平台上,兩岸風景一覽無余,擺渡、觀光一舉兩得。

輪渡的設施越來越好,但乘坐輪渡的人則日趨減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每天百萬人次的輪渡大軍堪稱當時世界繁忙的輪渡,到現在每天約10萬人次的客流量,主要的服務對象是騎車一族,尤其是快遞員、外賣員,其他乘客已經很少了。

 目前,浦東與浦西之間,除了楊浦、南浦、盧浦和徐浦4座大橋,還有郊環隧道、外環隧道、長江路隧道等15座隧道以及8條地鐵線路。

“現在大橋、隧道、地鐵很多了,浦江兩岸的交通便利程度與3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輪渡也不再是主要的越江交通工具了。”李建華說,輪渡客流在減少,浦東的高樓則是越來越多,兩者之間構成了一種有趣的反差,“但這一反差也反映了浦東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從主角到配角,輪渡曾經的大客流已融入浦東快速發展的痕跡中。

“過去無論是工人、干部還是技術人員,抑或是來投資考察的,前來乘坐輪渡的,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浦江輪渡過去的30年,為浦東的開發開放同樣發揮了作用,做出了貢獻。”李建華自豪地表示。

(來源:浦東發布)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