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3月18日電 (唐小麗)疫情期間,孩子發燒,去醫院怕交叉感染,不去醫院又怕延誤病情,怎麼辦?在今天下午上海舉行的新聞發布上,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主任醫師黃瑛教授對此進行了答疑解惑。黃瑛教授所在醫院正是上海的兒童新冠肺炎定點治療醫院。
黃瑛說,關於孩子發燒,要關注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HOW。溫度多高算是發熱?不同的測量部位,定義是不一樣的。比如,口腔或腋溫超過37.5℃是發燒,耳溫要超過37.8℃,肛溫則要超過38.0 ℃。
第二個問題是WHAT。孩子急性發熱,可以做哪些家庭護理?家裡可常備一些兒童劑型的退熱藥,但服藥前要注意不同藥物的劑型和成分,不要服用過量。腋溫超過38.5度,可以口服退熱藥。退熱以寶寶感到舒適為目的。不要一發燒就吃抗生素,除非合並細菌感染。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發熱時,機體代謝旺盛,出汗多,要及時給寶寶補充水分。飲食要清淡,體溫下降、食欲好轉后可改為半流質或易消化的食物。體溫開始上升時,孩子可能會覺得冷,可適當添加透氣的薄衫﹔口服退熱藥並且當藥物起效時,可適當減少衣物。
第三個問題是WHEN。孩子急性發熱,什麼時候需要去醫院看病?一般而言,年齡越小,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幼兒,家長尤其要當心。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疾病變化快,而症狀又不典型。“七字口訣”便於家長了解:一聽、二看、三感覺。一聽呼吸的聲音,是舒緩的還是呼吸很重,呼吸的頻率,即有無呼吸困難﹔二看皮膚顏色,是粉紅,蒼白,還是有花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循環狀態﹔三感覺一下孩子的精神狀態是清醒,激惹,還是一直想睡覺。一旦出現上述的病情變化,一定要及時就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門急診有完善的分診制度,發熱門診是相對獨立的區域,到醫院就診是安全的。
黃瑛是一名消化科醫生。據她介紹,疫情以來,到醫院就診的消化道異物病例明顯增多。新冠期間,大人小孩宅在家裡,可能發生兒童意外傷害,其中消化道異物不少。家長在看護過程中,稍不留神,寶貝們便吞下了異物。消化道異物中最多的是硬幣,佔70%,其次是紐扣電池、魚刺、發夾等,可謂五花八門。有些還接受了手術治療,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
黃瑛提示大家:
大寶小寶看護好。誤吞異物的悲劇絕大多數發生在孩子獨自玩耍的時候,所以要看護好小年齡兒童,避免在玩耍、大笑的過程中喂食顆粒狀食物和堅果﹔避免將細小的玩具交給小年齡孩子玩。對大一點的孩子,也要加強宣教,切忌玩張口吞硬幣、筆套、紐扣電池等危險游戲。
零碎物件擺放妥。硬幣、紐扣電池、尖銳物體、成人藥品等要放到兒童看不到或拿不到的地方,以免誤拿,並在玩耍時誤吞。
益智玩具謹慎挑。家長們在給孩子選擇玩具時,除了功能和外表,更要注意安全性。比如巴克球,長得很像糖果,但有很高的磁力。一旦吞入體內,強大的磁力會把胃壁、大腸或小腸夾在中間造成組織缺血壞死、甚至穿孔,對兒童危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