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姜泓冰 2020-02-03)
口罩,眼下依然緊缺。特別是一線醫務人員防護物資包括口罩的告急,讓人揪心。他們急需的是防護等級高的N95或KN95。然而,時常看到街上匆匆走過的行人,有不少也戴著這款醫用口罩。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對大江東工作室指出,對普通民眾來說,口罩不是越高級越好,並沒有必要戴N95。他呼吁,“普通人戴一次性外科口罩足夠了,盡量把N95留給一線的醫生!”
作為專家和醫生的他,每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戴的都是普通外科口罩。
張文宏在接受採訪 姜泓冰攝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研究員、教育部產業用紡織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靳向煜稱得上是口罩專家。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靳向煜團隊投入醫衛防護材料開發,從防護口罩濾料、導流層材料、功能型醫用敷料、可沖散水刺材料到醫用防護服材料等研究成果,讓沿用幾十年的紗布口罩漸成歷史,中國的防護口罩產業邁出國際先進水平。
靳向煜研究員告訴大江東,2003年時,他們做過試驗,不論是12層、16層還是18層的紗布口罩,最多隻能攔截65%的病毒和顆粒物。而使用非織造布的醫用防護口罩,可以擋掉95%。
靳向煜說,中國是口罩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醫用口罩雖小,需要的配套卻不少,也有一定技術難度。從面層、過濾層、裡層到鼻梁架、橡筋,沒有一家工廠能全部自產,都需要上下游產業配套。從十二五至今,我國已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產業體系,3M、霍尼維爾、強生等知名品牌口罩大都在中國加工生產。“所以,不必迷信名牌。隻要不是手工、半手工作坊生產的口罩,質量都已過關。”
靳向煜同樣不建議普通人佩戴N95、KN95甚至N98級別的專業防護口罩。這樣的口罩密封性好,過濾精度高,但呼吸阻力比較大,342.3帕,相當於35毫米水柱,對於肺功能有一定要求,長時間佩戴,呼吸會困難,不利健康。
靳向煜說,防護口罩使用的化纖材料並不會引發過敏。但為了更好貼合佩戴者的臉型,保持密封狀態,N95級別的口罩不像普通口罩那樣採用挂耳式,而是用強度更大的橡筋扎在頭上、頸部,佩戴時間長,一旦出汗、口罩裡層潮濕,就會磨礪損傷肌膚。所以,我們會看到穿著全套防護服、護目鏡,處在全密封狀態下的醫生,摘下口罩后,臉上會有很重的壓痕,甚至皮膚受傷。
張文宏教授在網上發布了數字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關於口罩,有專門的一章
一個外科口罩,戴多久為宜?坊間傳聞“4小時”,靳向煜說,並沒有統一規定。男女老幼,每個人呼吸量並不一樣,各種空氣環境不同,口罩過濾效率和使用壽命各不相同。
靳向煜由此提出建議:盡管醫用口罩原則上都是一次性的,但在緊缺條件下,在非醫院和一些特殊場合裡,一次性口罩也可以使用兩到三次,不建議一用即扔。“比如你只是在小區內外或公園裡散散步,或到小型菜場買買菜,回家后可以摘下口罩,置於通風環境下,自然晾干或晒干其中水分,防止表層菌群積累,就可以再次供本人使用。”
但是,如果在醫院等人群和病毒高密度場所,或是與疑似病患接觸過,則必須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