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部法实施后,检验检测市场秩序更规范了
这部法在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费者投诉,需要委托检验机构进行检验,但有时会遭遇“送检无门”的维权困境。自《上海市检验检测条例》实施后,这一困境得到有效缓解。
今天(20日)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4次会议听取并审议关于本市贯彻实施《上海市检验检测条例》情况的报告。作为我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专门全面规范检验检测机构和行为的地方性法规,这部法在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多部门多头监管现象得以扭转
目前,本市以占全国2.4%的检验检测机构数创造了超全国8%的业务收入额,也是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国内总部最集中的地区。截至2021年底,本市获得资质认定的各类检验检测机构有1226家,从业人员6.3万人,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955万份,实现营业收入331亿元,较《条例》出台之前分别增长32.1%、12.5%、144%、84.6%。
"《条例》施行后,有力地保障了本市检验检测机构的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优化了行业营商环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法检查组组长肖贵玉说,市市场监管局根据《条例》,深入推进行业“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度,并覆盖全部类型、适用领域和地域范围;对司法鉴定、农产品、人防工程防护设备等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联合现场评审,实现“一次申请、一次评审、分别发证”,重复审批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问卷调查显示,84.1%的受访机构认为联合评审简化了机构办事程序,大幅提高审批效率。
《条例》实施后也破解了有些行业的难题。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每年制定“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计划,覆盖机动车检验、环境监测、食品农产品检测等八大类机构,执法检查发现,多部门多头监管现象得以扭转;属于本市事业单位法人且向社会接受委托的检验检测机构也严格履行《条例》设定的“普遍服务”义务,不再拒绝个人消费者的委托检验,有效解决了消费者“送检无门”的困境。
行业营商环境有待继续优化
执法检查组发现,部分机构检验检测行为不规范问题仍有发生。《条例》明确,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应当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真实、准确、完整。第十八条对禁止性行为作了列举式规定。检查发现,部分检验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仍有伪造、变造检验检测人员签字,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失实等违法违规行为。
部分机构检测能力相对不足也是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另外,行业经营活动存在一些乱象。在环境监测、机动车检验等传统领域,部分检验检测机构存在低价接单、恶意压价,甚至不按规定程序实施检验、超范围开展检验检测业务,影响了检验检测行业市场秩序。
“行业营商环境有待继续优化。”执法检查组建议,加大监管力度,对社会关注度高、风险等级高、投诉举报多、暗访问题多的领域实施重点监管,加大抽查比例,严厉打击报告失实、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监管方式创新,提升监管效能。
对标国际,也要关照民生
近年来,本市检验检测市场品牌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但同时有近一半的检验检测机构未申请实验室认可,不足四成的企业拥有注册商标,缺少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互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目前,检验检测机构国际影响力不够,高能级检测能力还需提升。”一些委员提到,检查发现,本市检验检测机构服务领域多集中在机动车、环境、食品、建设工程等传统领域,在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检测服务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如车规级芯片检测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相关检测供给空白亟待填补;检验检测机构高端人才相对缺乏,专业技术队伍也不够稳定;部分检验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还受制于人,特别是高端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被国外品牌垄断,迫切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为此,委员们建议,完善检验检测创新体系,把创新作为驱动检验检测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提高对三大先导产业和绿色低碳等高端检测服务能级的储备,推动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对标国际,也要关照民生。执法检查发现,不少市民群众反映家庭表具在更换之后,有计量不准确的怀疑和担心,非常希望第三方机构能够开展独立的检测。而这方面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名单的公布、宣传和相关的检测工作还没有满足群众需要。
“民生保障的服务能力需要加强。”委员们建议,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市民投诉举报较多的领域,相关部门和检验检测机构等要主动作为,提供相关检测服务,体现为民、利民、便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