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四射的张江·正远航系列之十
我在张江研发新药:是幸福感,亦是安全感
活力四射,犹看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躬身力行于浦东阡陌,奋勉力争成科创巨擘。
在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使命中,张江示范区将海纳百川的城市品质在这片试验田上,与活力四射的闯劲有机糅合。
如今,全新的产业滋养了遍及上海16区22个园区的土壤。1700余家研发机构,300余家公共服务平台;近7万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集群效应,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青年才俊。在上海,在张江,创业者们或许会遇到困难、坎坷,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张江示范区正与创业者一起在风雨中成长。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上海市高层次人才事务中心与人民网上海频道联合推出“活力四射的张江·正远航”系列报道,展现科创大潮背后张江崛起之缘由,分享创业者破茧成长之艰辛。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张江原创药的故事。
新药自主研发,一直是一条漫长又寂寞的道路,往往前方不知尽头在何处。
但即便如此,在张江示范区,依旧有一波又一波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为中国的原创新药铺平道路,让中国制造的原创新药造福世界。
科研转生产,张江让技术“看得见、摸得着”
同样与张江结缘的,还有20年前来到张江的上海宝济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征:“我有幸正好赶上了张江的大发展时期。”
毕业后,王征就在张江园区的上海宝济药业做了十年科研。“前十年都是技术积累和基础理念的沉淀,那时候,国内整个生物医药属于起步阶段,一群有梦想的青年人一起奋斗。”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颇具规模。每到周末,穿行于张江各个角落的年轻人,都充满活力与激情,“我们企业初到这里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婴儿’,现在已经到了‘青壮年’时期,发展速度非常快。张江绝对是国内一流的园区。”王征说。
宝济药业总经理王征。受访者供图
“无论你碰到任何困难,政府的服务意识非常强,他会手把手引导你,你只要找他,他就会来协调资源满足你的要求。”政府周到的“一站式”服务,让王征对企业愿景充满信心。
位于张江宝山园的宝济药业。宝济药业供图
“科研”这个词和张江是紧密联系的,对王征来说,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与挑战。“研发强调科学功底,而产业化是一板一眼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雕细琢,尤其是药品行业,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
于王征而言,张江有股成熟的魅力,“张江的气场,让你不得不被他吸引。”王征说,张江有一流的政策环境、人才环境,“我们坚信我们能做出好药。”
张江制造让原创新药走出中国,造福世界
“张江是中国新药研发的高地,吸引了很多创业者。”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对张江的印象是“既有激情,又很务实”。
2005年3月,苏慰国来到上海张江,加入了和黄医药,一股脑儿扎进了中国新药创新研发的热潮。如今,苏慰国全面负责和黄医药的新药研发、生产、商业化, 包括中国及全球的所有业务。
“我走上科研这条路,很大程度上是受我的“导师”,哈佛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E.J.Corey教授的影响。”苏慰国在博士和博士后时期,主要研究有机合成化学,且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产品,这些都与不同疾病密切相关。
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受访者供图
在哈佛求学的过程中,苏慰国认识到,通过化学手段可以干预疾病。“从此,新药研发,造福患者便植根于我的血液中。”
离开哈佛后,苏慰国加入了全球著名的医药企业——辉瑞制药,自此以后,就一直从事新药研发相关的工作,并成功参与和领导了多个项目的研发,带领团队推进了多个候选新药进入临床开发。
15年的新药研发经历,苏慰国积累了丰富的新药研发经验。
“2005年之前,中国自主新药研发不多,中国患者对于原创新药的需求大多依赖国外药企,面临着用不上、用不起、用不好的困境。”苏慰国坦言,为了推动中国自主的新药研发,满足中国患者对原创新药的可及性,他来到了张江。
苏慰国说,他最大的梦想,也是回国创业的初心,就是研发原创新药,造福患者。
位于张江核心园的和黄医药。和黄医药供图
“在张江17年,在团队共同的努力下,中国国内已有3个咱们自主研发的原创新药获批上市!”说到这里,苏慰国脸上扬起了掩不住的自豪感。在这个过程中,和黄医药也完成了从纯研发到现在的研发、生产、商业化一条龙的完美转变。“下一个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原创新药走出中国,造福全球的患者,为国外的患者提供中国创新处方。”
面对挑战,创业者们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面临困难,张江人们互相守望,主动迈出步子迎接风雨后的彩虹。
“从0到1”,人们在张江示范区为一批人的梦想创造机会与价值。张江示范区不断踊跃在中国科创最前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青年才俊们亲眼见证着“中国的张江”变为“世界的张江”。三十而立,是机遇,也是动力。
爱科创,爱张江,爱上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