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镜头:那些呵护生命的温柔坚守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网上海5月13日电 (龚莎)5月12日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疫情当下,发热门诊、急诊、核酸检测点、血液透析室……24小时运转,压力倍增,护理人员夜以继日、坚守岗位,常常是超负荷工作。有辛劳、有汗水,但是没有怨言、没有退缩,在这些重点岗位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护理人员,以医院为战场,以岗位为阵地,用心服务患者,用温柔呵护生命。
除此之外,新华医院还派出大量护理人员外派支援抗疫一线,从崇明长兴方舱医院,到长兴医院儿科定点,从上海海关浦东机场采样点,到杨浦区院外采样点,处处有新华护士勇敢逆行的身影。
血透:“血透患者等不起,能多透一名是一名”
新华医院血液净化部原有400余名血透患者,还陆续承接了来自三家兄弟医院近200名透析患者的治疗任务,工作量远远超出了科室能承载的负荷,怎么办?
“血透患者等不起,能多透一名是一名!”这是新华血透护士们许下的承诺。近一个月以来,为了保证血透室的护理人力资源,新华医院血液净化部全体护理人员克服个人及家庭的各种困难,进入医院实行封闭式管理。
4月1日,新华医院血液净化部临时成立了应急血透小组,那些等待透析的“非常规”透析患者终于盼到了曙光。应急血透室分为应急区、封控区,封控区域专门接收来自封控区,楼道中或小区有阳性感染者的患者;应急区域专门接收紧急需要透析的患者。血透室24小时on call 随时准备接收危重、紧急患者,让没有及时透析的患者到院后能第一时间进行透析。应急血透室的医护人员考虑到许多患者已经将近5天未做透析,加班加点通宵完成患者的治疗任务。
应急血透室组长是“90后”男护士周树伟,他的妻子也是新华护士,父母的相继确诊并没有影响他抗疫的脚步,3月初刚送走新婚妻子去机场抗疫一线的他,连夜打包了行李,住进了医院。
由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且全程需要穿着“大白”防护服,特别是在高温天,闷热难耐,有护理人员体力不支晕倒,有护理人员顶着身体的不适坚持着,全力以赴挽救透析患者的生命。
4月1日至4月23日,新华医院应急血透室已经累计了近300余次的透析次数,挽救了70余患者的生命。
发热门诊:8小时汗水湿透衣服2次
疫情发生以来,新华医院发热门诊一直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接待了数千位患者,平均每天都有近40位左右确诊的新冠患者,最高时一天留观患者80位,除了常规的诊治排查以外,重大抢救平均每天1-2次,经历了心梗、脑梗、消化道大出血、阑尾炎、宫外孕等各种急症,还有疑难患者的数量也激增,有危及生命需做紧急床边血滤的血透病人,有胸椎合并肋骨骨折卧床不起的病人,有突发腹痛被诊断为急性胆囊炎需急诊手术的病人,有孕期合并急性出血的孕产妇......
发热门诊高位运转,发热门诊护士新冠风险暴露增加,怎么办?新华医院护理部迅速反应,调配12名护士进入成人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区参加一线抗疫工作。
昼夜更迭,在防护服、N95口罩、隔离面屏、双层手套等专业防护下,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始终日夜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耗费护士们大量的体力与心力,“8小时汗水湿透衣服2次“是家常便饭,大家超负荷工作,连续16小时、甚至24小时工作是常有的事。
急诊:守护生命“咽喉要道”
疫情期间,新华医院急诊就诊量猛增,120接诊量是往常的两倍以上,日接120患者平均达25人次,最高日留观量近60人次,且重症患者比例上升,抢救室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大幅度增加。
急、忙、杂、流动性大,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窗口,更是生命的“咽喉要道”,如何守护?
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封控无法到岗,作为成人急诊的护士长陆蓉便弹性排班,自己顶班,既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又能保存护士们的体力,至今没有休息过一天,坚持在科室值岗。
如何快速识别、诊治、转运危重患者,分流轻症患者,维护就诊秩序,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这些都是陆蓉和团队每天要面对和处理的事务。把好消毒隔离关、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采样、落实疫情暴发应急预案、及时上报动态信息数据等,疫情期间的急诊工作,事无巨细,陆蓉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抓重点、抓细节,确保患者安全和有序就诊。
不仅解决就医问题,新华护理人还从心理、生理、生活上对每一位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由于突如其来的封控管理,很多患者及家属都来不及准备日常用品,生活物资得不到保障,面临到许多实际困难。比如有些患者没有护理垫,纸尿裤……陆蓉和团队根据病患的需求积极联系生活物资,解决病患的需求。
在急诊楼的各个区域,观察区、就诊区、输液区、走廊留观区等,总能看到新华急诊护士的身影穿梭其中,确保患者的安全,安抚患者及家属恐惧、焦虑的情绪,急中求稳,忙而不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