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在疫情下舒缓情绪 在音乐中寻找“心灵的良药”

2022年04月08日12:58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在音乐中寻找“心灵的良药”

■采写 本报记者 陈俊珺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改变了原来的生活节奏,令人难免心神不宁甚至焦虑不安。

音乐是心灵的良药。记者请沪上知名音乐家、指挥家、乐评人等,推荐他们心中最具有治愈力的音乐作品。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孙国忠

“中西结合”治愈心灵

如果想通过音乐来舒缓情绪,不一定非要遵循别人的“药方”。每个人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心理暗示与感受是不同的。对平时就喜欢听音乐的人来说,在感到焦虑或心情低落的时刻,不妨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重新品味,回想自己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那种被触动的感受。

对于平时很少听音乐的人来说,在心神不定、内心充满不确定感的时候,可以试着和音乐作伴。

说到让人心平气和的音乐,我首推巴赫的作品。有人会问,巴赫是不是太难懂?其实巴赫的音乐是最接近人性本身的,他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都能够抚慰心灵。

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一共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有活力,第二乐章非常宁静,第三乐章欢快流畅。《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每首乐曲都由前奏曲与赋格组成,音乐个性各不相同,但都非常好听。聆听这样的纯音乐,不用考虑音乐中的技艺展示,纯粹地感受音乐的美就可以。

如果内心感到抑郁,那就听些给人美好与希望的作品。我推荐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全曲的五个乐章都有标题,这是贝多芬自己写在乐谱上的:初到乡间时被唤起的愉快心情、溪畔景色、乡村欢乐的聚会、暴风雨、牧歌及暴风雨过后的愉悦心情。

门德尔松的音乐纯净、优雅。他最知名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旋律非常优美,他创作的钢琴曲《无词歌》则给人舒畅、美好的感觉。舒伯特的8首《即兴曲》也是抚慰心灵的佳作。

除了西方古典音乐,我也推荐听中国的民乐作品。比如《紫竹调》是一首充满江南风韵的经典曲目。1991年,作曲家鲍元恺在他的《炎黄风情》中将24首全国各地的民歌改编成管弦乐组曲,其中的第21首就是《紫竹调》。不妨先欣赏传统的民乐版,再听听改编的管弦乐版,对比一下很有乐趣,或许还能提高音乐鉴赏力。

我们中国的戏曲和曲艺是个艺术宝藏。我很喜欢听评弹,尤其是蒋月泉先生的蒋调演唱,优雅、沉稳,韵味浓郁,让人心情非常平和,有种“笃悠悠”的感觉。他的《战长沙》《宝玉夜探》《杜十娘》等都是经典之作。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罗小慈

品味中国音乐的留白

我想推荐大家听两种音乐。

一是古琴曲。同样一首古琴曲,不同的演奏家会以不同的节奏去打谱,演绎出各自的风格,也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个性。

今年2月,古琴大师龚一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演出了古琴名曲《流水》。他今年80多岁了,那种由内而外气定神闲的状态让人钦佩。

我很喜欢他演绎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醉渔唱晚》等古曲,这些曲子里充满线条感与空间感,如同心灵的“氧吧”。

中国音乐讲究留白,讲究一个“韵”字,音与音之间有留白,不局促,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不同之处。静心聆听,呼吸会随之慢下来,心跳也会放缓。

二是近年来的一些原创民乐作品。比如《紫禁城》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支持上海民族乐团原创的民族音乐史诗,展现的是古老中华的青春活力。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这部作品的演出视频,非常有生气,演奏家们那种投入忘我的状态,或许会让人忘了时间。

上海歌剧院常任指挥 张诚杰

简约不简单的《卡农》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首特别简约却不简单的作品:德国作曲家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

“卡农”这个词,不是一首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复调音乐的类型,用模仿的技法来发展复调的旋律及和声。

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有一种无穷尽的循环感,层次细密、富于变化且有条不紊。我特别喜欢这首曲子,它的平和、内敛、深奥、极简令人着迷。

你可以试着记住低音部开头的8个音,然后重复数,这8个音会一直循环至结束。但当你真正投入到音乐中,或许会忘了这件事,因为不停地有新的声部叠加进来,一次次在这8个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精彩,各个声部以一种和谐的方式默契地“行走”。这种循环何尝不像我们当下的生活?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坚守着自己,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体现出强大的意志力。

这首饱含哲思的作品似乎也在告诉我们:找准自己的“声部”,与其他“声部”一起创造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当每个“声部”都精彩,就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

如果你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心里也很乱,不妨听听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在他的音乐里,我们能感受到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听懂巴赫,或许能够“百毒不侵”。

小提琴演奏家 王之炅

听马勒讲述人世间

当我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会听一些非常复杂甚至有些压抑的音乐,也会看一些情感深沉的电影。当我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复杂的情绪里,结束之后反而会感到释然。

我最近比较喜欢听贝多芬、舒伯特晚期的弦乐四重奏。晚期的贝多芬已经超越了技法的范畴,也超越了前人所有的框架。他的《大赋格》(作品133号),你听每一遍都会觉得是全新的音乐,会感受到他是全心全意“写”出来的,而不像其他一些作曲家是“流淌”出来的。

在舒伯特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中,第12首和第15首非常特别,第12首可以说是舒伯特最惆怅不安的作品之一,而写到第15首时,他显然已经超脱了这种情感,变得很明朗,这首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完成于他去世前两年。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和《第十交响曲》的柔板乐章,也是我非常推荐的作品。听他的《第九交响曲》好像是经历了人的一生。和马勒的交响曲同样复杂的,是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听起来似乎都很累,但两者还是有所不同。马勒的作品讲述的是人世间的故事与情感,他用各种音乐线条串起了很多故事,而布鲁克纳想要描绘的是超脱人世的东西。

乐评人 李严欢

随着门德尔松去神游

门德尔松为钢琴而作的数十首《无词歌》这些天常常在我的耳边响起。他的音乐中有和煦的微风、飘浮的云彩,也有明媚的春光、皎洁的月色……种种景色与形象透过音符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无论你是否去过威尼斯,当听到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中如水波般荡漾的节奏和具有典型意大利风格的恬静流畅的旋律时,或许都会幻想自己乘着小船,在水乡的湖面上摇曳、漂浮。在《五月的微风》中,优美的旋律如春日和煦的微风扑面而来。更为脍炙人口的是《春之歌》,那舒展的曲调好似缕缕明媚的春光照进听者的心田,让人沐浴在春意盎然的氛围之中。既然疫情暂时困住了我们的脚步,那么何不换一种心情,随着美妙的乐声去各地神游一番呢?

长笛的灵动加之竖琴的优雅,也很适合缓解人们在疫情期间的焦虑不安,而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就是为这一组合写成的一部佳作。

海顿的音乐中总是饱含着明朗、乐观、亲切、幽默的情绪,传递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就像他的许多室内乐作品,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又表现出如好友间亲密交谈般的和谐氛围。

海顿著名的《G大调钢琴三重奏》(吉卜赛)是他在第二次访问英国期间创作的。这部风格精致的作品,其流畅的旋律大多由小提琴与钢琴共同或轮番奏出。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