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双减”新气象: “申时校园”成为育人新天地

唐小丽 马作鹏
2022年03月09日09:02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视频制作:顾海民

下午3点半,伴随着铃声响起,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的同学们奔向属于他们的“社会成长圈”。“浩瀚星空”技术物理研究所航天探究、“蓝天下的爱”阳光之家实践、“知识的宝藏”图书馆体验、“走向深蓝”航海博物馆考察……精彩多样的活动,正是上海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涵的生动写照。

“双减”以后,学生们留在校园里的时间更多了,如何让他们过得充实而有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15:00-17:00,传统十二时辰中的申时,申城的孩子们在“申时校园”里过得怎样?采访中可以发现,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践行“全人教育”理念,积极整合资源、提升服务品质,使“申时校园”成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加油站。

体教融合,冰雪运动点亮课后好时光

“两脚两腿并拢,两手在背后互握,呈现蹲屈姿势,大小腿的夹角成110度……”

“不要着急!看准人再传球,注意配合……”

每周五的课后服务时间,在浦东新区飞扬冰上中心运动场上,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戴着头盔、手套、护膝,穿着滑冰鞋和滑板,拿着冰球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滑冰和冰球。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正在练习滑冰。新世界实验小学供图

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九枚金牌创造历史,北京冬残奥会中国选手摘金夺银,这也激发了申城学子对冰雪项目的热情。冰雪运动是南方孩子较少触及的体育项目,因此,这些项目进入浦东校园课后服务,也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运动体验。

冬奥赛场上顽强拼搏的中国健儿,中国女足在亚洲杯上的完美表现,不仅成为课后服务的育人资源,更彰显上海体教融合、学校体育“一条龙”建设的积极成效。

本届亚洲杯中国女足23人大名单中,唐佳丽、赵丽娜、杨莉娜、张馨4人都是梅陇中学培养输送的女足队员。梅陇中学是上海市体教结合先进学校、上海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足球、篮球、网球)、上海足球精英训练营基地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梅陇中学通过体教融合,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梅陇中学供图

学校以女足项目为引领,形成了育德育才的学校体育文化,构建了“基础型、选项型、拓展型、体育俱乐部”四级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校园田径运动会、家校趣味运动会、校园篮球联赛、校园足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体系,形成梅陇特色体育模式。学校将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及课外活动融入课后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适合的体育教育,将体育精神寓于全面育人的奋斗足迹中。

不忘初心,红色文化进校园擦亮底色

下午放学后,在上海市黄浦区报童小学的排练厅里,一阵阵铿锵有力的宣誓声直击人心。这是报童小学的师生们正在排练红色戏剧《引路人》的动人场景。

报童小学,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在党的领导下,报童们开展了一系列爱国救难活动。“当时办学的条件非常艰苦,报童学校也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现在的小学生生活条件优越,没法体会当时的艰难,所以希望通过红色戏剧《引路人》的排练,让小学生们能够走近过去的小报童的生活,体会他们生活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剧中沈婷娇的扮演者、报童小学教师唐丽萍感慨道。

报童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唐丽萍老师的带领下宣誓。报童小学供图

“参演这个剧,可以深刻了解小报童的故事,以前的小报童都是在晚上偷偷学习和战斗,现在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这是特别幸运的事,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以后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小报童的扮演者之一、报童小学学生吴洁说。

据报童小学校长周琪敏介绍,这个学期,基于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增设了“红色宣讲”“红剧《引路人》”“红色印章”“红色故事”等课程,更体现出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假期里,学校进行了线上调研排摸,开学后进行了线下征询,了解大家对课后看护安心作业、快乐活动、爱心托管的意愿。每月还会进行满意度调查,不断优化课后看护工作。”

周琪敏校长介绍,下午三点半后的安心作业时间段,全部安排主课老师进入学生教室,分层指导学生完成校内作业,为学生答疑解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作业的质量。四点半后的快乐活动时间段,整合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等特色项目,开设“爱国、尚美、智慧、健康、创新”五大类具有拓展性、体验性、实践性的学生社团。五点半后的爱心托管时间段,对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看护时间至晚上6点以后,安排学生自习、游戏、课外阅读等,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

“黄浦江,浪奔腾,红色基因永传承。兴业路、兴伟业,难忘前辈和英烈……”15:30分课后服务时间刚开始,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就传出了清脆的快板声和稚气的童音。循音而去,原来是学校“小小讲解员社团”的学生们正在用快板练习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词。

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在用快板形式进行一大会址讲解稿练习。卢湾一中心小学供图

“我们觉得一方面要教授孩子们讲解的技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把讲解稿中蕴含的党史故事告诉孩子,孩子们在听故事、懂故事的基础上,他们的讲解才能更有血有肉,这样才能起到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红色种子的目的。”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小小讲解员社团”指导老师陈丽丽说。童音讲党史,学校已坚持了16年,千余名小讲解员从这里诞生。

身处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黄浦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区域红色资源,在课后服务时间推出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社团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红色初心”。

传承经典,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子心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16:00之后的零陵中学校园里,时不时传来稚嫩而婉转的昆曲唱腔,昆曲社团的同学们在上海昆剧院老师的带领下,从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学起,领悟昆曲的正确入门路径。

昆曲里优美的唱词、精湛的动作、精巧的服饰等都让同学们为之着迷,小小年纪的她们在上海昆剧院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下,雅致莞尔,举手投足之间,细细诉说着中国戏曲的渊源流传。

同处徐汇区的西南位育中学则引进上海越剧院专业资源,组建越剧社团,2021年起更是将越剧学习融入课后服务时段,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一群小戏迷。

“除了学习越剧的曲目,老师还教我们呼吸的方法,唱歌怎么发声,我觉得很有意思。”西南位育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丁月含说,学习越剧之后,通过越剧中的一些动作,自己对于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中美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很多动作要求表演者要挺拔而不张扬,这样可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典雅的美。”

西南位育中学的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形体。西南位育中学供图

“我们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比较偏重于美育方面,因为学生们在越剧方面基本没什么基础。我们就从越剧的美感入手,通过形体训练课,再融合瑜伽的元素,或者加一些欣赏性的内容,让学生们去体验,去感受越剧是可以表情达意的,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西南位育中学艺术教师梁丽娟介绍道。

“学校秉承自愿‘参加原则+弹性预约’原则,经过意见征询,目前几乎所有学生都参加了课后服务。”西南位育中学北校区主任曹秋芳说,“课后服务中,一部分是五育融合的特色课程,除了越剧是学校的特色,我们还有剪纸、书法、绘画、尤克里里、篮球、排球等等,大大增加了同学们的选择余地。另一部分是延时服务,主要提供安静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自修,完成一部分作业,以切实减轻课后负担。”

劳动教育,菜园农场成为研学好去处

在奉贤,许多中小学都有一片“开心菜园”,“申时校园”里,孩子们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小菜园”成了户外研学的“大天地”和劳动教育的天然基地。 

奉贤区育贤小学的小小农夫采棉忙。育贤小学供图

正值课后服务时间,奉贤区育贤小学的“乐耕园”里,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有的兴致勃勃地观察植物,有的正给菜地除草,好一派热闹景象。“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去劳动。”学校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精心设计季节性内容,并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参与其中,营造课后服务中亲子互动的空间。如何才能让水稻长得更好,如何让棉花长得又大又白,让向日葵一直露着笑脸?孩子们和家长共同探究这些问题。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主要抓手,以课后服务为载体,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打开了课后服务的新天地。

在奉贤区星火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拿起锄头,拎着洒水壶,当着幸福的“现代农人”。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种什么蔬菜和水果呢?”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萝卜、西瓜、西红柿……”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有的种子从播种到收成周期较长,如果想要体验采摘的快乐,可以选择生菜、青菜哦!”经过一番权衡,同学们做了二次选择,在能快速成长的种子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这样的安排是希望让同学们知道,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差一个平衡,取舍的过程也是农垦文化科普的过程,让孩子知道各个时令的蔬果生长周期是不同的。

松江区九亭第三小学跨学科作业包将自然与劳技学科有机融合。九亭第三小学供图

松江区九亭第三小学以跨学科作业包巧妙融合传统节气,让学习自然发生。三年级“押花书签”魅力自然作业,结合“春分”“秋分”等节气,采集当季植物花材,加工整理、手工押制干燥,融自然与美术学科,启发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取材,发现美、创造美。在“春分”“谷雨”时节,四年级“豆芽成长记”语文写作,观察豆芽生长过程,融合自然和语文学科,记录豆芽变化并形成日记。“大雪”“冬至”时节,五年级“烹饪‘菌菇’美味”趣味作业,学生种植菌菇、悉心照料、观察采摘、动手烹饪、品尝美味(吃暖锅、饺子),自然与劳技学科融合,以劳润德,以劳启智。

让学生的劳动教育发生在广阔的田间地头。在“双减”背景之下,上海诸多中小学已将劳动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并实现家、校、社三方协同,让教育的过程更有真实性、生命力,从而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实践、学习、创新的能力。

课后服务时间,虹口区东余杭路第一小学的师生们共同参与活力运动。东余杭路第一小学供图

全员导师制、家校社联动,让“申时校园”活力倍增。虹口区东余杭路第一小学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万花筒”项目,导师们会和学生一起参与社团活动,成为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成长向导等的“良师益友”。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开设49个“小浪花”社团,课后服务以“幸福童年”为圆心,以丰富而有特色的活动构建校园活力圈;以轻松而温暖的亲子活动构建家庭亲情圈;以自由而有张力的实践活动构建社区成长圈……二(3)班学生吴俊成的父亲说:“学校安排的课后服务活动,不仅解决了我们家长下班时间晚,无法照看孩子的难题,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作为家长既开心又放心。”

据了解,2021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市积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出了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政策,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并在经费保障、共享资源、引入社会专业力量等方面形成支持体系。

目前,上海市已基本实现小学初中校全覆盖、公办民办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全市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达133.2万人,约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6.6%,约94.8%的教师投入到课后服务,另有包括退休教师和来自青少年活动中心、优质非学科类机构等单位的约1.14万名校外人员参与。

近日,《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正式发布,系统总结了区、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全市面上学校提供有益借鉴和专业指引。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表示,将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在不断提高课后服务工作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建设、全员导师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重点项目,不断优化义务教育生态,更好解决家长的“急难愁盼”。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